第十三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2598
  【译文】

  魏明帝在青龙元年八月,下诏让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来汉武帝曾经用来求长寿的捧露盘金铜仙人,想将它放置在自己的宫殿前。宦官已经将承露盘拆下来了,金铜仙人在被装上车临行之前竟然潸然泪下。唐朝王室的后裔李长吉便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彻如今已是秋风过客,夜里经常听到马匹的嘶鸣声,天亮却不见其踪影。

  长在画栏旁边的桂花秋天开始飘香,三十六宫的地上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

  魏朝的宫侍牵着马车直指千里之外的洛阳,长安东门的风吹酸了仙人的眸子。

  只有与汉时一样的明月伴着它出了宫门,回忆起君王时它晶莹的泪珠像铅水一般下落。

  咸阳道旁有快要凋零的兰花为它送行,上天如果有情也会因常常忧愁而衰老。

  荒凉的月夜里带着承露盘独自出宫,咸阳城已渐渐远去,渭水的波声也渐渐变小。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在诗人辞去奉礼郎职务回洛阳的途中所作。诗中饱含着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的深沉感情。诗中所提到的“见证人”——矗立在神明台上的金铜仙人由汉武帝建造,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金铜仙人当中,使其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就这样虚实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诗的前四句感叹时光流走、青春易逝,无论是谁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威胁,就算是汉武帝也不例外。中间的四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后的凄婉悲凉以及依依不舍表达得活灵活现。最后四句则描写了出城之后的景象,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和渲染,更显萧瑟。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这个愁既是金铜仙人的愁,同时也是诗人的愁,诗中李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但却不让人觉得过于气愤,再加上诗中刚柔并济、爱恨相交,使其成为了李贺作品中一首风格独特的代表作,流传至今。

  韦应物

  韦应物(737年—约792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十五岁时成为玄宗近侍,豪纵不羁,经常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因玄宗逃往蜀地,便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年间一直到德宗贞元年间,先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贞元七年告老还乡,因此世人称其为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等。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以景物描写以及隐逸生活描写著称。

  寄全椒(一)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二)冷,忽念山中客(三)。

  涧底束荆薪(四),归来煮白石(五)。

  欲持一瓢(六)酒,远慰风雨夕(七)。

  落叶满空山(八),何处寻行迹(九)?

  【注释】

  (一)全椒:今安徽省的全椒县,唐朝时期为滁州的属地。

  (二)郡斋: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三)山中客:山中道士。

  (四)荆薪:木柴,柴草。晋代陶潜《归园田居》(其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五)煮白石:古代传说神仙与方士烧煮白石作为粮食,后来成为道家修炼的典实。《神仙传·白石先生》:“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白石,传说中神仙的食物,道家有类似的“煮五石英法”,具体做法是在斋戒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黑芝麻、薤白、山泉水、白蜜以及白石英一起放进锅里煮。

  (六)瓢:将葫芦剖为两半,挖空里面,然后将其晒干,用作盛酒浆或其他液体的器具。

  (七)风雨夕:指风雨之夜。

  (八)空山:幽深且杳无人迹的山林,空寂的深山。明代李攀龙《仲春虎丘》:“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九)行迹:来来去去的踪迹。

  【译文】

  今早在斋舍突然觉得很冷清,开始怀念起隐居于山中的友人。

  也许他正在山涧的底下捆绑木柴,也有可能回到家中做饭充饥。

  我想带着一瓢美酒,在这风雨之夜去拜访他。

  然而空寂的深山中到处落叶纷纷,我要到何处去寻找他的踪迹?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山中道士忆念之情的诗,常被人称赞“一片神行”,同时也是韦诗中的名篇。全诗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冷”字。首联的“冷”除了是用来描写郡斋气候的冷以外,也表达出了诗人心头的冷。整首诗看似清淡,却带有情感上的反复以及跳荡,这就是诗人对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而浓浓的寂寞之情也始终贯穿全诗。根据《许彦周诗话》记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而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由此可见,韦应物这首诗在情感以及形象方面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幽居(一)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二)。

  独无外物牵(三),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四),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五),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六),谁谓薄世荣(七)。

  【注释】

  (一)幽居:宁静的住所。

  (二)营:营谋,营生。

  (三)牵:牵挂。

  (四)曙:曙光,破晓之光。

  (五)偶:这里是邂逅的意思。

  (六)蹇劣:笨拙愚钝、境遇不好的意思。清代赵翼《咏物·杖》:“蹇劣平生愧逐群,一枝籐助草鞋勤。”蹇,念jiǎn。

  (七)薄世荣:鄙薄世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译文】

  尽管身份高低不同,但为了生存都要奔走营生。

  我独自一人没有身外之物的牵挂,因此可以顺从自己想要幽居的心愿。

  细雨在夜里来过,不知春草是何时生长起来的。

  青山那里忽然有了一丝曙光,这时已有鸟雀绕着屋舍鸣叫。

  时不时与山中的道士邂逅,或者与砍柴之人同行。

  我原本就是境遇不好的愚笨之人,过这样的幽居生活是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在鄙薄那些追求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

  【背景与赏析】

  这是韦应物山水诗中比较有名的一首。大约写于诗人辞官闲居的时候。全诗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悠闲而宁静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幽居独处且知足的心情。全诗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是当中却有一些佳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开篇两句以世人的“皆有营”作为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幽居时的清闲,表达一种举世辛劳而我独闲的思想感情。之后两句则表现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能平安地辞官归来,使得自己一身轻松,自然是满心欢喜。从“微雨夜来过”一直到“鸟雀绕舍鸣”四句,运用的都是白描的手法,仍旧为表达诗人心情的喜悦而服务。而后来的两句则表明自从幽居山林以来已经很少与其他人交流,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日子的平静与淡漠。最后的结尾除了再次表明对于现在生活的满足,还表达了自己对于别人的追求从不鄙弃的态度。

  滁州西涧(一)

  独怜(二)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三)深树(四)鸣。

  **(五)带雨晚来急,野渡(六)无人舟自横(七)。

  【注释】

  (一)《滁州西涧》:诗人是在任滁州刺史时写下的这首诗。滁州,今安徽省的滁州市。西涧,位于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俗名是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滁州市城西水库。

  (二)独怜:独独怜爱,独爱,形容对幽草的情有独钟。

  (三)黄鹂:指黄莺。

  (四)深树:树丛或树荫深处。

  (五)**:指春日的潮水。

  (六)野渡:无人管理的野外渡口。

  (七)自横:随意地漂浮。指渡口由于无人管理,船只都横七竖八地漂浮在水面上。

  【译文】

  我只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树丛的深处啼叫。

  夜晚春日的潮水伴随着细雨急急地涌来,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处,那些无主的船只随意漂浮在水面上。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写景诗,同时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前两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后两句描写的是黄昏时分的晚景,在怡然自得的同时也有一种不在其位的无奈忧伤之感。诗中描绘的虽然都是平时常见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精心安排和渲染下却带出了一股意境幽深的韵味。诗中的感情都是自然流露,且动静交替,不愧为山水名篇。

  刘希夷

  刘希夷(约651年—约679年)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上元元年中进士,善于演奏琵琶。其诗尤其以歌行见长,内容以闺情居多,且大部分都很伤感。后被人所害,死时年纪未到三十。大多数诗歌均已失传。

  代悲白头翁(一)

  洛阳城东桃李花(二),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三),更闻桑田变成海(四)。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五),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六)池台文锦绣(七),将军(八)楼阁画神仙(九)。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十)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一)《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或《代白头吟》。乐府旧题,《相和歌·楚调曲》。通常的内容为女子向遗弃她的**表示决绝。代,拟,所以这也是一首拟古乐府。

  (二)洛阳城东桃李花:代用乐府诗《董娇娆》:“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三)松柏摧为薪:松柏都被砍伐下来作为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四)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五)红颜子:这里指少年。

  (六)光禄:也就是光禄勋。这里借用了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一段典故。根据《后汉书·马援传》上的记载,马防是在汉章帝时期官拜光禄勋,那时他的生活非常奢侈。

  (七)文锦绣:一作“开锦绣”或“丈锦绣”。指用锦绣来装饰池台中的物品。

  (八)将军:指东汉时期的外戚梁冀,他曾经任大将军一职。为人跋扈、奢侈,据《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曾大兴土木,用力建造府宅。

  (九)神仙:指美人、美女。

  (十)宛转蛾眉:本意为年轻女子在面部化妆,这里用来指代青春年华。宛转,也就是婉转,有曲折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娇媚的样子。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细长而又弯曲。

  【译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开,不知花瓣被风吹起飘落在谁家?

  洛阳城中的少女喜欢花朵的颜色,行在路上只要看到花朵凋零都会叹息一番。

  今年的花儿在凋谢时已经改变了花容,明年花开之时又有谁在?

  看到松柏都被砍伐下来当做柴薪,更听说肥沃的桑田变成了一片沧海。

  已经作古的人不可能再回到洛阳城东了,如今活着的人还得面对将花吹落的风。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都如此相似,但是人却已经不尽相同。

  劝告那些风华正茂的少年,请同情那些潦倒垂死的白发老人。

  这位白发老翁实在让人觉得应该怜惜,当年他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美貌少年。

  公子王孙聚集在满是鲜花的树下,在落英缤纷的花树下欣赏清歌曼舞。

  **权贵家中的池台用锦绣来装点,将军家的楼阁上有美女在蹁跹。

  一旦病倒在床就无人眷顾,阳春三月的行乐场面现在又在哪里?

  娇美的容颜能持续多长时间?转眼间就已白发苍苍发乱如丝絮。

  再看一下古代盛极一时的歌舞场地,如今只在黄昏时有鸟雀在此悲鸣。

  【背景与赏析】

  刘希夷的这首诗牵涉范围极广,从年轻女子一直写到老翁,感叹生活的无常以及时光的易逝。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女子看到落花而感到悲伤,感叹红颜易老以及人生的短暂,后半部分则写一位白头老翁的遭遇,感叹世事的无常。全诗借鉴了汉魏的歌行、南朝的近体以及梁陈的宫体,之后将几个要素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风格。同时还吸取了乐府诗的叙议结合以及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的手法,又极为巧妙地穿插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说,这是诗歌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全诗不管从语言、抒情还是音韵等方面来看均属上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年—约713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还有一种说法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武后时期任尚方监丞,因谄媚张易之被贬到泷州参军,中逃。中宗时期入选修文馆学士,后被贬为越州长史。睿宗时期流放至钦州之后被勒令自杀。

  渡汉江(一)

  岭外(二)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三),不敢问来人(四)。

  【注释】

  (一)《渡汉江》:诗人因为适应不了被贬之地泷(shuāng)州(今广东省罗定市)的恶劣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前就擅自逃离到洛阳,此诗就作于他逃亡途中在襄阳渡汉江之时,那时诗人准备渡江之后由南阳进入洛阳,所以有了下面的“近乡”之说。汉江,即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江河淮汉”。诗中诗人所过的其实是汉水中游地段的襄河。

  (二)岭外:指岭南。

  (三)怯:害怕,畏缩。

  (四)来人:来自故乡的人,同乡人。

  【译文】

  我一个人在岭南,与家人之间没有任何书信往来,就这样,度过了冬天之后,又过了一个春天。

  如今渐渐靠近故乡却更加地提心吊胆,碰见同乡的人只能保持沉默,不敢向他询问任何事情。

  【背景与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似乎是诗人对自己逃跑行为的辩解,由于久未得家人的书信,担心家里情况,才逃回家中。翻山越岭、千辛万苦,终于靠近故乡了,本该万分激动的心情却开始胆怯了,一个“怯”字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完全展露了出来,因为他担心自己的逃跑会给自己或家人带来困扰,这使得他想问却又不敢问自己故乡来的人,所以那个时候诗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但是由于这种心情具有典型性以及普遍性,所以,这一句诗也是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近乡情怯”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崔颢

  崔颢(约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旧唐书·文苑传》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人相提并论。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但在官场终不得志。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大多数作品已失传。

  黄鹤楼(一)

  昔人(二)已乘黄鹤(三)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

  晴川(五)历历(六)汉阳(七)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八)。

  日暮乡关(九)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一)黄鹤楼:位于今湖北省武昌县,民国初年曾经被火焚毁,后又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故称此名。

  (二)昔人:指驾鹤而去的仙人。

  (三)黄鹤:一作“白云”。

  (四)悠悠:这里是久远的意思。

  (五)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汉江。川,指平原。

  (六)历历:分明、清晰的样子。

  (七)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区,位于长江与汉水的夹角地带,与武昌县的黄鹤楼隔江相望。

  (八)鹦鹉洲:唐朝时期位于汉阳西南面的长江中,相当于今湖北省武昌县的西南面,因江水冲击而逐渐被淹没。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末年,黄祖在此担任江夏太守时,曾经大宴宾客,宴会中有人献上鹦鹉,所以这里被称为鹦鹉洲。一说是《鹦鹉赋》的作者祢衡在洲上被黄祖杀害,故得此名。

  (九)乡关:这里是故乡的意思。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走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只有空中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那里悠然飘荡着。

  在阳光的照耀下汉阳那里江水旁的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长得茂盛而纤长。

  黄昏时分在找何处才是我的故乡,面对被烟雾笼罩的江水我愁绪万千。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是崔颢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传世之作,据说在描述黄鹤楼的诗歌中此诗当排第一位。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在黄鹤楼本想题诗,但当他看到崔颢作品之时便收手,并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严羽也在《沧浪诗话》中说过:“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首诗无论在意境还是在气魄方面都极为高远宏大,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虽不华丽,但却朴实动人,在艺术上可谓出神入化。因此,这首诗也被推崇为咏黄鹤楼的绝唱。

  王翰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年轻时狂放不羁,喜欢唱歌跳舞。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任秘书正字,后被贬为仙州别驾,之后又再被贬为道州司马。擅长绝句。

  凉州词(一)

  葡萄美酒(二)夜光杯(三),欲饮琵琶马上催(四)。

  醉卧沙场(五)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一)《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为古代的戍边要地。

  (二)葡萄美酒:当时的西域盛产葡萄,可以用来酿制美酒。

  (三)夜光杯:一种用白玉为原料做成的杯子,传说夜里能发光。这里泛指精美而珍贵的酒杯。

  (四)催:催促。

  (五)沙场:平沙旷野,这里指战场。

  【译文】

  珍贵的夜光杯里盛满了葡萄酿造的美酒,刚想开怀畅饮就听到了催促的琵琶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能回来。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边塞的一次酒宴,要知道边塞地区环境艰苦,局势紧张而动荡,想要有一次能够让大家聚在一起痛快喝酒的宴会是极为不易的,而诗人就有幸参加了一次,自然是兴致高昂,情绪激动,想要一醉方休。诗中的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酒杯则是西胡以白玉制成的夜光杯;催饮的乐器也是胡人们最常用的琵琶;再加上“沙场”和“征战”这些词语。这首诗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浓厚的军营生活气息以及明显的边地色彩。

  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一作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后居住在宋中(今河南省商丘一带)。天宝八年(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应举并中第,被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甘“拜迎官长”与不忍“鞭挞黎庶”辞官。安史之乱后,又重新担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人常称其为“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死时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一起并称为“高岑”。经常与李白、杜甫等人来往。其诗以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为特点,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诗歌内容大多描写边塞生活。

  燕歌行(一)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二)烟尘(三)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四),天子非常赐颜色(五)。

  ■(六)金(七)伐(八)鼓下(九)榆关(十),旌旆逶迤(十一)碣石(十二)间。

  校尉(十三)羽书(十四)飞瀚海(十五),单于(十六)猎火(十七)照狼山(十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十九)杂风雨(二十)。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二一)塞草腓(二二),孤城落日斗兵稀(二三)。

  身当恩遇(二四)恒轻敌(二五),力尽关山未解围(二六)。

  铁衣(二七)远戍辛勤久,玉箸(二八)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二九)空回首。

  边庭飘飖(三十)那可度,绝域(三一)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三二)作阵云(三三),寒声一夜传刁斗(三四)。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三五)从来岂顾勋(三六)?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三七)!

  【注释】

  (一)《燕歌行》:原本为乐府《相和歌·平调》古题。《乐府广题》:“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也就是说,以《燕歌行》为题,大多数写的是思妇怀念参军的丈夫,而高适这首诗则扩大了表现的范围,还写到了征战方面的生活。

  (二)汉家:原意为汉朝,这里代指唐朝。

  (三)烟尘:原意为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有时也指战火,这里指边疆地区的战争。昭明太子《七契》:“边境无烟尘之惊。”

  (四)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这里指在匈奴中所向无敌。《资治通鉴》:“当横行天下。”《史记·季布传》:“臣(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五)非常赐颜色:指倍加礼遇。《新唐书·张守珪传》:“(张守珪)入见天子,会藉田毕,即酺燕为守■饮至,帝赋诗宠之。加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金彩,授二子官,诏立碑纪功。”

  (六)■:撞击的意思。念chuāng。

  (七)金:这里指铃铛或是钲这类用铜做成的金属响器,主要是在行军的时候敲击,用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

  (八)伐:击。

  (九)下:出的意思。

  (十)榆关:山海关,这里是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地。

  (十一)旌旆逶迤:形容出征的队伍非常长。旌旆,即旗帜。晋代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旆屡徂迁。”旌,在竿头装饰有羽毛等饰物的旗,念jīng。旆,大旗,念pèi。逶迤,形容蜿蜒绵长。

  (十二)碣石:山名,位于河北省昌黎县的北面。唐代韦应物《弹棋歌》:“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十三)校尉: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将军。

  (十四)羽书:也就是“羽檄”,调兵遣将时要用到的紧急文书。通常以木简为书,长约二寸,遇到紧急事件时会将羽毛插于其上,表示十万火急。

  (十五)瀚海:沙漠。陶翰《出萧关怀古》:“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十六)单于:古代匈奴首领的称谓。单,念chán。

  (十七)猎火:原意为打猎时的焚山驱兽之火,这里则指古代游牧民族出兵打仗时的战火。蒋士超《出关至沉阳作》(其二):“不关猎火狼山照,丛木如燐夜放光。”

  (十八)狼山: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拉特旗有狼山,但在河北易县等地也有同名山,此处的“狼山”,包括上文的“瀚海”等地名都是泛指与敌人交战的地方,不一定是实指。

  (十九)凭陵:仗势侵凌、逼压的意思。

  (二十)风雨:形容胡骑来势凶猛。刘向《新序·善谋》:“韩安国曰:‘且匈奴者,轻疾悍亟之兵也,来若风雨,解若收电。’”

  (二一)穷秋:深秋,晚秋,大约是农历的九月。唐代韩愈《鸣雁》:“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宋代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清代蒋士铨《桂林霜·移帐》:“穷秋才换小阳春,盻不见梅花信。”

  (二二)腓:一作“衰”,这里指草变黄。隋朝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念féi。

  (二三)斗兵稀:指拥有作战能力的士兵越来越少。

  (二四)恩遇:指皇帝的恩宠与厚遇。

  (二五)轻敌:这里指张守珪的部将赵堪与白真陀罗假传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打契丹余部的事。

  (二六)未解围:《新唐书·张守珪传》:“知义与虏斗,不胜。还。”

  (二七)铁衣:铁甲。《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二八)玉箸:也作“玉筯”,这里指思妇的眼泪。南朝梁简文帝《楚妃叹》:“金簪鬓下垂,玉筯衣前滴。”明代沉鲸《双珠记·从军别意》:“骤闻兰友戍天涯,不觉离愁锁两眉。作恶中年,玉筯并垂。”箸,念zhù。

  (二九)蓟北:指唐朝时期的蓟州,位于今天津市以北附近。

  (三十)飘飖:形容非常遥远。南朝梁庾肩吾《经陈思王墓诗》:“飘飖河朔远,飐飇飓风鸣。”飖,念yáo。

  (三一)绝域:指非常遥远偏僻的地方。《后汉书·班超传》:“愿从谷吉,效命绝域。”

  (三二)三时:指一整天,也就是早、中、晚。

  (三三)阵云:浓重厚积犹如战阵一样的云。古人认为这是战争的预兆。《史记·天官书》:“阵云如立垣。”南朝梁何逊《学古》:“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

  (三四)刁斗: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巡更敲击的铜制器具。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五)死节:指为保全节操而死,即为国捐躯。《楚辞·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

  (三六)顾勋:指克敌制胜的功勋。这个词语来源于《晋书·顾荣传》,晋代陈敏谋反,顾荣破之,于是后世便有此词来形容克敌勋业。

  (三七)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跟随御史大夫张公出使塞外之后又归来的人,写下《燕歌行》展示给我看,这让我对边疆战守之事感慨颇多,于是也写下一篇《燕歌行》来回应。

  唐朝的东北地区再次狼烟四起,将领士兵们都离别家乡准备击破凶残敌人的进攻。

  男子本来就应该驰骋沙场,对于英雄皇帝从来都是厚加礼遇。

  敲锣击鼓、声威并重地出了山海关,旌旗飘扬、队伍绵长地行经碣石之山。

  校尉传送着紧急的军令飞奔于沙漠之上,匈奴首领的进攻已经蔓延到了狼山。

  山河变得萧条,这样的凄凉直达边境,胡人骑兵仗势逼压,来势汹汹。

  士兵们拼死战斗,生死参半,美人却还在营帐里且歌且舞。

  到了深秋时,沙漠中的草已经变黄,落日下只看到一座古城,能战斗的士兵变得越来越稀少。

  想要受到皇帝的厚待而看轻敌人,在关山之地精疲力竭也没办法击败敌人。

  身穿铁甲守卫边疆已经辛苦了很久,妻子只能泪流满面地目送丈夫离开之后孤单地哭泣。

  少妇在城南脚下看着远方悲戚到将要断肠,远征的军人只能在蓟北徒然地回望家乡所在。

  边疆如此遥远怎么可能轻易来去,偏僻的荒地更是一片苍茫什么都没有。

  从早到晚累积的杀气已经形成了厚重如战阵一般的云,寒风吹了一夜伴随着巡更敲击之声。

  互相看着白刃飞舞热血喷洒,一直都想为国捐躯哪里还顾得上建功立业。

  你没有看到在沙场战斗是多么的惨烈,到了今天我还在思念着体恤部下、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背景与赏析】

  《燕歌行》被称为高适的“第一大篇”,不仅如此,它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一直千古传诵。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经北上蓟门。而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奉命征讨奚与契丹,于是高适又北去幽燕,希望能为信安王效力,但却没能如愿。可开元二十一年之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对边事有所了解,所以初有战功。但在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当时任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去讨伐奚与契丹,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记载:“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打奚与契丹,先胜后败。对于开元二十四年后的这两次战败,高适颇有感慨,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旨在谴责那些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荒淫失职,自大轻敌,最终造成战局失利,使得大部分士兵牺牲。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于那些不体恤士兵的将领充满了愤慨之感,并对他们进行了讽刺,而对无辜牺牲或受到伤害的士兵充满了同情。

  全诗笔墨浓缩,共分为四个部分,描写了一个战役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描写了出师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战败,第三部分是被围,最后一部分叙述了拼死战斗之后的结局,各部分之间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的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表现出诗人对于处处爱护士卒的李广将军的怀念,这与那些蛮横的将领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雄浑。诗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诗人对士兵们心理变化的描写,这种变化极为复杂,但却凄恻而动人,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同时也加大了讽刺的力度。

  整首诗运用律句极为规范,算是唐人七言歌行中的一篇典型范例。全诗讲究用韵顺序,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充满了音调之美。

  人日寄杜二拾遗(一)

  人日题诗寄草堂(二),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三)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四)无所预(五),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六)三十春,岂知书剑(七)老风尘(八)。

  龙钟(九)还忝(十)二千石(十一),愧尔(十二)东西南北人(十三)!

  【注释】

  (一)《人日寄杜二拾遗》: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年间,当时高适任蜀州刺史一职。人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二,即杜甫。拾遗,杜甫曾经官拜拾遗,所以这里仍然以旧官职相称。

  (二)草堂: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所居住的草堂。

  (三)弄色:显现美色的意思。宋代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明代贾仲名《升仙梦》:“桃也再不去向阳弄色。”清代许光治《碧玉箫》:“晴弄色,蕉影纱窗外,才春去也人无赖!”

  (四)南蕃:也可作“南藩”,即南疆、蜀地。《史记·赵世家》:“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陈书·高祖纪上》:“公赤旗所指,祅垒洞开,白羽才撝,凶徒粉溃。非其神武,久丧南藩。”

  (五)预:干预,参与。《汉书·灌夫传》:“且灌夫何预也?”师古曰:“预读曰豫。预,干也。”《三国演义》:“次日设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

  (六)东山:这里代指隐居之地。用“东山”来代指隐居之地是一个典故,根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早年曾经辞官隐居于会稽的东山,后来由于朝廷的屡次征聘才从东山复出,再次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而在临安与金陵等地也有东山,这些地方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所以后人便以“东山”为典,用其来指代隐居或游憩之地。唐代王维《戏赠张五弟諲》:“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宋代沉遘《吴正肃公挽歌辞》:“暂作东山去,还期宣室来。”清代赵翼《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东山丝竹渺前尘。”

  (七)书剑:这里是指文武的才能。《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八)风尘:这里指久居他乡、在外做官,形容宦途纷扰。

  (九)龙钟:形容潦倒不得志、年老体衰的样子。

  (十)忝:这是高适的自谦之词。

  (十一)二千石:汉朝时期的郡长官(也就是太守)通常官俸都是二千石,因此人们常用“二千石”来称呼太守。

  (十二)愧尔:有愧于你。

  (十三)东西南北人:也可作“东西南北客”,指四方奔走、居无定所之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东汉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宋代黄庭坚《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蚤为学问文章误,晚作东西南北人。”清代黄遵宪《出门》:“无穷离合悲欢事,从此东西南北人。”

  【译文】

  人日这天我作了一首诗寄往你所在的草堂,在远方对于老朋友你思念故乡的感情感到怜惜。

  柳树变得青翠欲滴而我却不忍心去看,满枝头的梅花更让人徒然地心痛断肠。

  身在南疆之地没有办法参与政事,心中依然百般忧虑。

  今年在人日只能徒然地相互回忆,明年人日不知你我都在何处?

  隐居于东山度过了许多个春秋,谁知身负文武才能却最终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对于自己如此老迈还居于刺史之位感到惭愧,实在有愧于到处漂泊的你。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思乡的诗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据说当杜甫接到这首诗的时候,竟然“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这首诗之所以能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当中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内容,而高适就很巧妙地用其将自己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高适与杜甫早年就是意气相投的朋友,当时的两人都极为落魄,而安史之乱时,高适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境遇方面比杜甫要好很多,但最终还是因为“负气敢言”而被奸臣谗毁,被贬为彭州刺史。就在同年的年底,杜甫辗转流离之后来到成都,高适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寄诗问候,并馈赠粮食。而在上元元年(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便从成都赶去探望,这次短暂的聚会反而加深了别后两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便写就此诗,并寄到了成都的草堂。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四句组成,且每段都换韵,分别是平声阳韵、仄声御韵以及平声真韵。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全部发自肺腑,可以说是诗人的真情流露,加上抑扬顿挫的音调,使得那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可说是汉魏风骨的嗣响,同时也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

  别董大(一)(其一)

  千里黄云(二)白日曛(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四)前路无知己(五),

  天下谁人(六)不识君(七)?

  【注释】

  (一)董大:董庭兰,唐朝时期著名音乐家。

  (二)黄云:在阳光的照耀下,乌云呈现出暗黄色,所以就叫黄云。

  (三)曛:暗淡,昏暗。这里是指太阳受天气和乌云的影响而变得暗淡无光。

  (四)莫愁:不要担心,不要发愁。

  (五)知己:感情真挚、知心的朋友。

  (六)谁人:哪个人。

  (七)君:你,这里指董大。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