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能辨琴;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492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才女。辨琴:辨别琴声。谢道韫:晋代女诗人。
东汉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她们
身为女子,尚且如此,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心解
女子勤学
这一节讲的是女子勤学的故事。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我国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而且有着过人的音乐天
赋。相传在年仅六岁的蔡文姬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念及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归汉后,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琴曲。另外,由于战乱蔡文姬家中原有的四千卷书全部遗失,她却凭自己的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没有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同时为保存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
词”有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典故。谢道韫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从小就喜欢吟诗作赋,聪慧能辩,很有才华。有一次谢安召集子侄讲论文义,刚好下起了大雪。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八岁的侄子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诗句对仗工整,比喻恰当,得到了谢安的夸奖。谢道韫传世的作品还有
《胡笳十八拍》意境图(明朝仇英摹宋画本),表现了蔡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
然之气
《吟泰山》,诗句不以婉转细腻见胜,却充满阳刚之气,气度非凡,不让须
眉,可见其文才气度。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
卓文君与李清照。
卓文君善鼓琴,好音律,而且不慕虚荣,坚定追求自己的爱情,成为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留下了“凤求凰”、“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的千古佳话。李清照是与李白、李煜并称的“词家三李”之一,其词婉约而不造作,委婉融合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一首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直欲压倒须眉”(出自《雨村词话》)。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奇女子,如勇敢救父的缇萦,刚毅果断的王昭君,见识远大的红拂女,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国为民的杨门女将,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巧夺天工的黄道婆,铿锵风骨的柳如是,侠义执著的秋瑾,等等。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其本分就是在家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和孩子。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其《吾国与吾民》中所说:“古代中国闺女实际上比之欧美女子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过受了较好家庭教育,则她可以增厚一些培养为良母贤妻的基础。而她的一生也没有旁的事业,只有做做贤妻良母而已。”儒家经典《周礼》对女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女子应该具有贞顺的德行、优雅的举止、委婉的谈吐、精湛的女工。后世甚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提出了妇女应该遵守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在这里,
《三字经》以女子的成就来激励男子学习是作者开明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