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而学,壮而行,
作者:王应麟 |
字数:1596
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注释
致君:辅助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
泽民:用自己的行动为百姓造福。
人在幼年的时候学习圣贤之书,长大以后就会行圣贤之事,对上辅助君王,对下造福百姓。如果做到了这些,你的声名得到了宣扬,祖先得到了尊容,也给后代树立了好的榜样。
心解
学习的目标
当今社会,人们要经过胎教、幼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教、成教这些终身教育之后,还要经历临终前的教育,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答案。曾国藩曾经说过“: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
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
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三字经》认为,幼年志在求学,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就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学问反馈给社会,上报效国家,下为苍生造福。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意义。
古时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扬名声,显父母”,出自《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行孝道有始有终,孝道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孝之终”就是要“扬名声,显父母”。“裕于后”是为子孙后代积累福德,让自己的德行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儒家思想偏重于入世,因此唐以后的读书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后、封妻荫子为理想目标,都涌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道路。
一则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给予很多青年以学习的动力。这句话出自华人首富李
嘉诚。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
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
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
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
病逝。为了生计,李嘉诚被迫辍学。1950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
产市场。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其股票被超额认购六十五倍。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李嘉诚,被人们称为“华人世界最成功
的商人”,六十岁被《财富》杂志评为华人首
商行“和记黄埔”。1984年,“长
富。李嘉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
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套具有丰富内
控股权。1960年,香港地产业陷涵的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
入低谷,李嘉诚大胆投资地产;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超过四百二十亿美元。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八千一百二十亿港元。2008年3月19日,李嘉诚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
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
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
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一亿元。从贫困少年
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骑士,从“超人”到新经济的领
袖,从管理大师到传媒高科技弄潮儿。在以一百二十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他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缔造了财富创造的神话,以自己的不凡经历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
“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后的命运是什么呢?绫罗绸缎、雕梁画栋、山珍海味?在成功以后,李嘉诚积极回馈社会,获得的是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神财富、心灵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读书可以带来物质财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我们不要做“高雅”的酒囊饭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读的书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以前完全没有体验过的世界,内心的充盈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摈弃掉学习的功利性,完全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而人生也会焕发出多重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