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12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991
从《风月宝鉴》中撷取改造?
在第一回的楔子部分,开列此书的各个异名时,有一句是: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这个题名的意思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具有训诫的意味,符合儒家的道德指向。东鲁孔梅溪我原来以为未必真有其人,很可能是杜撰出的一个名字。东鲁是界定这位孔氏的籍贯,说明他是春秋末期鲁国那个孔夫子的正牌后代,这样一位人士来给这本书题名,他着眼在儒家所提倡的“非礼勿动”,因此题曰《风月宝鉴》。我总隐约觉得这样写多少含有点调侃在里面。后来我注意到第十三回有一条批语,是针对秦可卿念出“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偈语的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写这条批语的梅溪,应该就是题名《风月宝鉴》的孔梅溪,看来还真有这么个人。脂砚斋给这句话写了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句话里包含很大的信息量:
一、《红楼梦》并非曹雪芹的**作。此前他起码还写过一部小说《风月宝鉴》。
二、曹雪芹有个弟弟叫棠村,兄弟二人感情很好。哥哥写了《风月宝鉴》的小说,弟弟就给写序。
三、曹棠村在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已经过世。
四、脂砚斋跟曹雪芹和曹棠村兄弟二人都很熟,关系不一般。脂砚斋批书的时候,看着这新写的小说,就不禁想起那部《风月宝鉴》的旧稿来。
五、楔子里的这段话——交代这本书的各种题名——本来是不一定要提《风月宝鉴》的,但是因为想到棠村已逝,令人感伤怀念,于是就还因袭(保留)了这个书名,以作纪念。
六、不说是曹雪芹“故仍因之”,而说“余……故仍因之”,显示出脂砚斋对书稿有很大的处理权,在抄阅批评的过程里,常常提出主张,让曹雪芹采纳,有时甚至自己亲自动手,完成某些片段,甚至补足某些章回。
这第十一、十二两回,其中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故事,显然是曹雪芹从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旧稿里撷取出来,融入《红楼梦》文本中的。这段故事里出现了跛足道士,把一面可以两面照看的镜子给了贾瑞,说是警幻仙子所制,必须只照背面勿照正面,但贾瑞偏爱照正面,结果纵欲泄精而亡。家里人用火烧那面镜子,镜子里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却来烧我?”而跛足道人也就适时地跑来,收回了那面风月宝鉴。其实在第五回里,作者已经写到警幻仙姑的一番话,把“皮肤滥淫”的**发泄和在体贴入微中欣赏女性获得欢悦加以严格区别,后面还有宝玉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换裙等生动的故事情节,对男女**的描写已经升华到超“皮肤滥淫”的精神高度,似不必再写一段贾瑞的故事来“戒妄动风月”。可是,曹雪芹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难以割舍他早期作品《风月宝鉴》里最生动的一段,就把它演化为了《红楼梦》的第十一、十二两回。
当然,曹雪芹把贾瑞的这段故事融汇进来,基本上做到了自然流畅。第十一回有些文字接续第十回,写秦可卿得怪病后情况越来越糟,写得十分细腻。如写凤姐去秦可卿卧房看望她,把贾蓉、宝玉支使走以后,跟秦氏“又低低说了多少衷肠的话儿”,按说双方都是主子,说话不必拘谨,而且无非是病人和看望者,能有什么秘密?却偏把那情景儿写得十分诡秘,可见另有病外隐情。
从第三回黛玉进府,到第十回大闹学堂,情节的流动从时间上说是连贯的,第八回说下雪珠儿了,第九回上学堂袭人给宝玉准备了大毛衣服和脚炉手炉,第十回张友士说秦可卿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都说明已经是冬天,而且很冷。第十一回的故事时间上是接着第十回往下写的,却说宁国府“满园子的**又盛开”,又有一阕小令表现从凤姐眼中看到的秋景:“黄花满地,白柳横坡(有的古本竟写的是绿柳横坡)……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暖日当暄,又添蛩语……”从季节上说,这就不对头了。
第十二回前面的故事是紧接着第十一回往下写的,季节上还对榫,是冬至后腊月间的事,贾瑞中了凤姐毒设的相思局后,一病不起,列举出许多的症状,说他“不上一年,都添全了”,这在时间上就有跨度了。接下去交代“倏忽又腊尽春回”,似乎已经是凤姐毒设相思局以后的第二个年头了,按说早就应该回过头去写秦可卿的事情才对,张友士不是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吗?那么,头年春天秦可卿究竟如何呢?竟不交代,只是一味地写贾瑞,一直写到他死去。这一回末尾,交代说“这年冬底,两淮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于是贾母命贾琏送黛玉回南探望。这么一算,好像秦可卿病了好几年也没有死,而且春分对于她来说也并非是一个“鬼门关”。这些时间上的含混处和矛盾处,就更说明这两回里贾瑞的故事大体上是从旧稿《风月宝鉴》里取用的,尽管大体上是成功地糅合进去了,毕竟还没有最后修润,它打断了对秦可卿故事的叙述,风格上和前后各回也欠统一。
揭秘古本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