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回后探佚1
作者:刘心武 |
字数:3105
你一定要知道: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
虽然我在本书前面已经一再讲到这一点,在讲完古本《红楼梦》的八十回后,仍然觉得应该辟专节再次强调。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影响确实很大,以至到了今天,很多读者还以为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与曹雪芹了无关系的情节,借助戏曲、电影、曲艺等的改编流传,使许多人深信那就是曹雪芹的原意。有的红学研究者还断言,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必须尊重的“经典”,似乎谁离开了高鹗的四十回续书,谁就犯了错误似的。
2006年底,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八十回的周汇本《红楼梦》,这个汇聚现存的十一个古本,一句句加以比较,选出其中肯定是或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字句,再连缀起来精校求真的本子,使我们大开眼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入迷已久的红迷朋友,能够认同这个真本、善本、美本,从审美意识里,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高鹗的四十回续书严格地区分、切割开来。
曹雪芹的《红楼梦》,流传到今天,却不完整,这当然是天大的遗憾。但是,有一个误会,一定要破除,那就是不少人以为,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他只写了大约八十回,没来得及往下写,就搁笔了,就去世了。这个误会我得再花大力气,来加以破除。曹雪芹是把整部《红楼梦》写完了的,不过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概而言之,《红楼梦》通部的结构,是以九回为一个单元,又以十二为总揽人物和情节的组合数,因此,全书应该是9×12=108回。
这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曹雪芹已经大体完成了,有完整的回目,每回的叙述文字基本上都已写好,只剩一些诗词等“部件”有待嵌入,当然,也还需要再统稿,打磨掉一些前后矛盾或笔误性的“毛刺”。总之,剩下的工作已经不是很多,应该说全书已经呈白璧微瑕、大放光彩的状态。那么,他既然已经把全书大体完成,怎么会后面大约三十回书,我们现在就看不到了呢?
曹雪芹是在极为艰苦的写作条件下,来写这部书的。后面三十回左右文稿的散佚,大体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物理性损失。比如房屋漏雨造成的浸泡,长期翻阅造成的磨损,鼠灾、虫蛀等,都会使宝贵的原稿或抄阅评点稿蒙难。
二、非恶性动机的人为损失。比如亲朋好友迫不及待地把刚写成的文稿借走阅读,或许是因为喜欢就留下未还,或许是欣赏不来就未加珍惜,或许是因为遇到困难想还也没有办法。
三、多余的善意造成的流失。有的借阅者借去后,阅读中觉得多有“碍语”,觉得自己保留那样的文稿会惹来麻烦,而且觉得曹雪芹再那样写下去不安全,所以看过就将其销毁了。
四、恶意干预,形同查抄。这当然是“有来头”的人士,“索书甚急”,你不给他文稿不行,拿走后,即使不再来追究,也实行“检扣”,满纸璀璨明珠,就此投入黑暗深井。
五、有预谋地加以扼杀。周汝昌先生撰有一篇题目为《〈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的长文,可资参考。
周老首先全文引用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距曹雪芹辞世约八年)正月初四皇帝的一道谕旨,谕旨的大意是下令采购群书,意图是加以检查,然后将其中一批禁毁,这当然是非常严酷的文化专制措施。据资料显示,当时被禁毁的书达三千多种,六七万部以上。但是,乾隆皇帝毕竟是个大政治家,他深知不能只是一味地禁毁,与其将有“碍语”的书籍一律斩尽杀绝,莫若将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改造”,使其从“有害”变成“无害”。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降旨开始了编修《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这是从“正面”来实施文化专制。在整理、保存现有书籍的前提下,既形成文化积累,又能显示他这皇帝不仅武功赫赫,文治也煌煌。这项工程持续多年,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当上了编修《四库全书》的正总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宣告完工。
周老的论文,还引用了一位叫吴云的人士的一段话。吴某写那段话的时候已经是嘉庆二十四年了,他是这样说的:“《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所自起,当《四库全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帙。已而高兰墅偕陈(程)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本事出曹使军家……”后来又引了一位署名“讷山人”的一段话:“《红楼梦》一书,不知作自何人,或曰曹雪芹之手笔也……久而久之,直曰情书而已。夫情书,何书也?有大人先生许其流传至今耶……”
周老的论文考证得非常详尽,引了很多史料,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链,这里不能全引。简言之,结论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被全部禁毁,而是经过和珅这位“大人先生”安排的“改造”——找写手对前八十回“点窜原文”,对八十回后全盘重写,把它变成一部单纯的“情书”,也就是一部“无碍”的“爱情小说”——然后,允许活字排印,广为流传。
据清人赵烈文《能静斋笔记》引宋翔凤的话:“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说明被“改造”过的《红楼梦》得到了乾隆皇帝(高庙是对他的尊称)的首肯,乾隆皇帝开红学“索隐”之先河,说它写的是康熙朝大臣明珠家的故事,这样,就彻底把人们对其文本中隐含的关于废太子及其子弘晳的内容的关注,引开到对“当朝”毫无关系的想象空间里去了。
和珅出重金、延文士“改造”曹雪芹的《红楼梦》,找到高鹗(兰墅是他的字)的直接证据,目前尚未发现,但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可寻。周先生把最可能将他引荐到和珅处的人士,搜寻了出来。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虽然考中举人,但以后连续几年去考进士都落第,而在他“改造”完《红楼梦》,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排印出来以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顺利地被录取为进士,而那一年和珅恰恰是读卷官,这也确实耐人寻味。
“改造”过的《红楼梦》,不仅由书商程伟元活字排印出版,还由皇家的出版机构“武英殿”正式印刷流布。因此,程高本的《红楼梦》,其实也就是“御制《红楼梦》”。1794年,俄罗斯传教团团长卡缅斯基(他也是位汉学家)来北京,购置了一部这样的《红楼梦》,后来带回莫斯科,现在还保存在当地。他在书上写道:“此刊本是由宫廷印制的。”这部《红楼梦》和保存在圣彼得堡的那部八十回的古本《石头记》的版本价值,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周老当面跟我说过,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反伪归真。他把高鹗的续书称为“伪续”。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汇本《红楼梦》,最后将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一书中有关八十回后探佚成果的文字收入,就是为了强化读者应有的这一认知: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不幸的是,前八十回文字遭到篡改,八十回后的原文被禁毁,而高鹗的续书不仅伪劣,更是当时官方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项措施。周老还另有专著《红楼梦的真故事》,以很大的篇幅,将他自己对曹雪芹《红楼梦》全貌的探佚成果,生动、通俗地集中展示出来。
我希望广大读者不要因为将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高鹗的伪续切割开而感到失落。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抛开高鹗的四十回,再把被他和程伟元在“大人先生”指使下所篡改的前八十回拨乱反正,我们所得到的是满斛珍珠,失去的则是沙砾鱼眼。
既然曹雪芹已经写完了《红楼梦》,那么对八十回后的探佚就是必要的,而且根据遗留下来的种种线索,这种探佚也是完全可行的。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里,我将把自己的探佚心得呈现出来,供红迷朋友们参考、讨论。我的呈现方式,首先是把设想的回目公布出来,然后在回目下简要地说明我认为曹雪芹会写到什么。
要说明的是:我以前曾写过一些探佚文章,并曾将探佚心得以三部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体现出来。现在写下的是最新的探佚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调整,凡与以前所写有出入的地方,都表示我已以新的思路替代了以前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