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世法平等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577
世法平等
妙玉在大观园所住的那所尼姑庵,究竟叫栊翠庵还是拢翠庵?各个古本《红楼梦》在写法上不一致,通行本庵名第一字从“栊”,过去有“帘栊”的说法,“栊”有细栅的意思,跟“翠”连用意义难解;“拢”有梳理汇聚的意思,“拢翠”就是把一派翠绿理顺集中,庵名曰此较为合理,我下面说妙玉居处,采取拢翠庵的写法。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唯一的一位既不属于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也非嫁入“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女性,而且她排位第六,在书中大主角戏份极多的王熙凤之前,可见曹雪芹对她的珍爱,非同寻常。
在前八十回里,妙玉正面出场只有两次,一次是她在庵中招待大家品茶,一次是中秋深夜,林黛玉、史湘云联句未竟,她忽然出现,最后到庵中一气将诗篇完成。有些读者因为不懂书中关于她的《世难容》曲里“到头来,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几句,又受到高鹗续书的影响,对这一角色产生出不应该有的误解,这是需要为她辨明的。特别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这一句,误解最严重。有的读者一见“风尘”就联想到“风尘女子”,觉得妙玉后来一定是沦为**了。其实“风尘”一词过去还有很通行的一种解释,就是“尘世”也即“世俗社会”的意思。“肮脏”在这里要读成“抗藏”的第三声,是不屈不阿的意思,古人常这么使用这个语汇,如文天祥《得女儿消息》诗里就有“肮脏到底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的句子。“风尘肮脏违心愿”是说妙玉最后还是回到尘世上,做了一番不屈不阿、可歌可泣的大事,这虽然违背了她那作一世“槛外人”的初衷,是个“无瑕白玉遭泥陷”的自我牺牲的惨烈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堕落,反而更说明她品质高贵。那么她究竟爱不爱贾宝玉?“王孙公子叹无缘”指的是否就是贾宝玉喟叹跟她没缘分?我的探究结果,是否定这些猜测的。她赞赏贾宝玉的脱俗,认为贾宝玉是个难得“些微有知识的”,却未必是暗恋贾宝玉,叹“无缘”的王孙公子,另有其人,我考出是第十四回出现的那位陈也俊(曹雪芹明文称他和另几位为“王孙公子”),我在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中写下了自己对八十回后妙玉命运的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阅。
“拢翠庵茶品梅花雪”这半回书,只用了1325个字(按庚辰本统计,其他本子出入有限),就把妙玉性格活跳出来。曹雪芹写妙玉拉宝钗、黛玉到耳房去品私房茶,宝玉跟了过去,妙玉给钗、黛二位用的茶具,那名字又难写又难读,都是稀世古玩,给宝玉用的呢,则是她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看上去似乎平庸,这时候宝玉就发牢骚了,当然主要是开玩笑,他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这个俗器了?”妙玉立刻正告他:“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玉究竟是怎样的家族背景?又究竟为什么从江南流落到京城大观园?她怎么会拥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珍贵瓷器珍玩?她实在是十二钗正册里最神秘的一位女性,其神秘度比秦可卿还更胜一筹。
贾宝玉所说的“世法平等”一语,源于《金刚经》。《金刚经》里过去被人引用最多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几句,这是很虚无的观念。《金刚经》里也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句子,却又能让人感受到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温馨许诺,使信众增强在攘攘红尘中继续趱行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写贾宝玉说那句话时,把“是法平等”故意写成“世法平等”,虽然这句前后的句子各古本多有差异,但这四个字却完全一样,可见是曹雪芹原笔原意。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表述了世界上人人应该平等相处的人际法则,这不但在他那个时代是超前的,就是搁在今天,也是很先进的思想。联想到近时,还有一些人嫌贫爱富,甚至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特多的省份歧视,对来自那一地域的农民工“老实地不客气”,难道这些人不应该感到惭愧,不应该在“世法平等”的理念中改弦易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