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08
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
妙玉在品茶拢翠庵一回中,把那放诞诡僻的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到第七十六回,她第二次正面出场,却将其性格中那温情通达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她先在凹晶馆暗处倾听林黛玉、史湘云联诗,听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她转出明处,参与进去,将黛、湘二位引到自己庵中,趁兴将那联诗一口气续完,结果这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她一人独占十三韵,黛、湘二位才各有十一韵,她的确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黛、湘惊叹:“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每天去纸上谈兵!”并非谀词恭维,而是发自肺腑的赞许,这也可见妙玉是曹雪芹心中格外珍爱的一位女性。
妙玉所续的十三韵,依我的推敲,是把八十回后贾府的崩溃和众女子的云散陨落加以了艺术性的概括,特别有意思的两韵,其一是“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字面上是形容大观园夜里那些太湖石和树木阴森可怖,实际上“石奇”也就是“奇石”即贾宝玉,他后来的命运是“神鬼”(主流社会和世俗恶势力)不容,都要来打击他,而“木怪”也就是“怪木”即林黛玉,她后来将被“虎狼”(封建礼教和嗜利者)吞噬,悲惨陨灭。其二是“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意味着八十回后贾府被抄拣治罪后,大观园其他部分一时都空落荒芜了,但妙玉并不是贾府的成员,也不是贾府的奴仆(那个时代主子获罪奴才会被当作“动产”与不动产一起罚没再加分配或变卖),她暂且还可以在拢翠庵里**一时。而李纨,我有文章考据出,她的原型,是曹颙的未亡人,曹被治罪,她作为寡嫂并不连坐,因此她和她的儿子(曹颙遗腹子)尚可另寻出路,其子后来通过科举当了官,她也就成了诰命夫人,曹雪芹将此人作为原型,加以艺术处理,把她降了一辈来写,但仍留下了不少生活真实的痕迹,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里的李纨在贾府倾覆后,犹能凤冠霞帔的原因,妙玉的诗句“鸡唱稻香村”,也正是照应八十回后关于她和贾兰“独好”的情节。
妙玉在续十三韵前,强调“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这既是美学宣言,也是人生誓言。妙玉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由着自己的性情生活的“畸零之人”,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是极难做到的。社会要求个体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要求个人将就他人,这是社会运作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必须想通,但是我也一贯呼吁社会、群体尊重个体生命,我在1978年就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表达了出自内心的强烈诉求: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妨碍群体和他人,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了一份贡献,那么群体和他人,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就不但应该对他或她性格的放诞诡僻或者内敛幽深保持尊重,而且应该懂得,只有各种各样的隐私、各种各样的性格、各种各样的爱好取向,都得到宽容,社会真正实现了多元并存下的公正,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妙玉虽然有缺点,如她嫌刘姥姥脏,不能认识到这位乡下老太婆也有心灵美,就因为贾母把她那献茶的成窑五彩小盖钟递给刘姥姥,刘姥姥喝了杯里剩茶,她就连那么贵重的古瓷也不要了;但妙玉总体而言,在权势不容的情况下,仍能那样绝不害人欺人损人地过自己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应该说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也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根据我的考证,她在八十回后还勇于牺牲自己,解救贾宝玉和史湘云,那就更令人钦敬了。
妙玉在说了“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以后,进一步说:“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一方面透露出曹雪芹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以真情真事为根本去生发出艺术的奇葩仙果,另外,这句话也让我们知道妙玉虽然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她内心里却一直把自己和黛、湘等都视为“咱们闺阁”的成员,她“云空未必空”,心在尼庵,心系闺阁,她也有自己隐秘的**生活,不过她所爱恋的并非贾宝玉,对她叹无缘的王孙公子,也绝不是贾宝玉,而有关的交代,可能都在曹雪芹写成又佚失的文稿里,我们再不得见,思之不禁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