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扬铃打鼓的乱折腾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534
  扬铃打鼓的乱折腾

  凤姐小产后身体一直难以复原,荣国府里一时颇有权力真空的态势,加上小戏班解散后“十二官”多半都分进了大观园,女孩子们更成了扎堆儿之势,各种矛盾暴露出来,怪事迭出,大哭小叫,官司不断,难解难判,在这纷乱的局势下,连聪明过人处事果断的探春,也往往没了主意,大有“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狼狈感。

  诸种矛盾交织纠结,“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闹到最后,连宝玉都卷了进去,面对如此情势,大观园该怎么治理?平儿经过一番调查,认定了柳五儿确实是蒙冤,通过宝玉包揽责任,可以解脱彩云,并且保住探春的面子,也不必将柳家的那厨头职务撤销,改换秦显家的,多余地进行一次伤筋动骨的权力改组,于是,她就去向凤姐汇报,说服凤姐采纳她的怀柔政策。

  谁知凤姐是个地道的“法家”,她的治理方略是:“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又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虽不加贼刑,也革出不用,朝廷原有挂误的,倒也不算委屈了他。”“文革”当中“四人帮”把“法家”捧上天,乍一听,似乎他们是主张“依法治国”,但实质上他们并不是要建立以民为本的法制体系,而是想实行“朕即法”的苛酷压制。王熙凤真可谓“四人帮”的“好前辈”,其“法制观”完全剥夺了被告的辩护权,搞的是“逼、供、信”,主张捕风捉影,拒绝调查研究,一个人说了算,认为冤假错案也没什么了不起,真是种下蒺藜不计后果,更没有什么历史眼光,她在铁槛寺受贿三千两银子害死两条人命,就宣称过“从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不迷信鬼神本来并不错,但不懂得善必将战胜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意孤行而毫无顾忌,这就大错特错了。

  曹雪芹通过平儿,肯定了另一种治国齐家的思路。在怡红院的一场风波过后,她被请去处理,袭人告诉她:“已经完了,不必再提。”她就笑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省的将就省些事也罢了。”面对固执己见的凤姐,她知道推行自己的治理方略很难,于是耐心地以迂回的逻辑劝说:“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需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没想到平儿一席话,竟把凤姐说服了。平儿意思总起来说就是应该“抓大放小”,在那个时代对于凤姐那样的角色来说,生下一个儿子是泼天大事,平儿就在这一点上做文章,软化了凤姐。

  取得了凤姐的首肯,于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她出来对管家婆林之孝家的宣谕:“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后来邢夫人从傻大姐那里得到绣春囊,将其交到王夫人手中,被激怒的王夫人找到凤姐,轰走平儿,竟听取了王善保家的馊主意,扬铃打鼓地乱折腾起来,抄拣大观园,闹了个沸反盈天,正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果然,经过这么扬铃打鼓一顿乱折腾,且不说死晴雯、逐司棋,芳官等被迫出家,惜春杜绝宁国府……就是贾母、王夫人等主子,也元气大伤,整个家族迅速呈现败象,八十回后,曹雪芹会加快节奏地写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掺似灯将尽的陨灭局面。

  我们所处的时代跟曹雪芹笔下的时代已有质的区别,何况《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论文,不能把上述故事情节和人物话语生搬硬套于今天,但避免“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这一提法,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应该说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