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可着头做帽子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589
  可着头做帽子

  那已经是荣国府抄拣大观园之后了,没等外面的杀进来,自己先自杀自灭起来,整个府第已然是一派衰败景象。但荣国府老祖宗贾母,仍固执地跟以往一样,过一个热闹喜庆的中秋节,尤氏从宁国府那边过来,给她请安,贾母图热闹,留她一起吃饭,当天贾母吃的是一种红稻米粥,那是产量很少的,很特别的一种“胭脂米”熬的粥,贾母自己已经吃完,在地下走动“行食”,负手看着尤氏等吃饭取乐,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就责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的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忙解释:“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裕不能的。”王夫人跟上去说:“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这才明白原来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

  贾府的衰败,外因是一个方面,内因则是更主要的方面。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特意写到她目睹众仆妇伺候王熙凤进午膳的情况,那些川流不息送进去的美味佳肴,再端出来搁到另一房间炕桌上,都只不过是略动了几筷子罢了。后来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她两宴大观园,也是一派只讲排场毫无节约暴殄天珍的情景。虽然十三回秦可卿上吊前给王熙凤托梦,已经提出“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的警告,但贾府哪里真能勤俭节约,从贾母起,就只知一味高乐。

  大观园原来不设厨房,住在里面的贾宝玉和众小姐,每顿饭都要到园子外面,跟贾母等长辈一起进餐,后来王熙凤大发善心,说宁愿多费些事,也别让小姑娘们冷风朔气的,顿顿从园子里跑到贾母那边吃饭,于是在大观园里设立了专门的厨房,由柳家的主管,一次迎春房里大丫头司棋支使小丫头莲花儿跑到厨房,命令柳家的炖碗嫩嫩的鸡蛋羹,以为那不过是很平常的东西,没有炖不成的道理,但柳家的当即大发牢骚:“就是这样尊贵,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两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结果酿成一场大风波,司棋亲自上阵,带领其麾下的小丫头们跑进厨房,把里面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还往外一顿乱扔。

  柳家的不情愿给司棋炖鸡蛋羹,有人际方面的原因,在大观园里,他们属于利益冲突的两个派别,但她所说的那种情况,也应该是真实的,就是纵使荣国府当时还有大把的银子,但社会的资源已经开始匮乏,出现了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情况。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开始虽然内囊尽上来了,外边看上去似乎还架子魁伟,但到后来,内外交困,风雨冲刷,终于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尽,当然,那主要是社会政治因素使然,但书里通过种种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由于人们不知珍惜环境资源,浪费成性,而形成的生存窘境,也是足令我们今人戒惕的。

  贾府的“可着头做帽子”,是被迫性的,非自觉节约,是封建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流程中无奈的“将就”。其实,“可着头做帽子”应该成为人们自觉性的生活原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节制地采取享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脑袋多大,就把帽子做多大,这有什么不好呢?脑袋如此,胃袋也是如此。为什么非要把胃袋撑鼓撑胀呢?大帽子扣在头上能舒服吗?胃袋撑得要破裂的感觉能美好吗?看看我们各地餐馆里的景象吧,暴食暴饮,满桌剩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类的恶习陋俗,竟总不能消除。当然,现在在饭馆餐后打包的人多起来了,略可告慰,但国人的节约意识,确实仍需努力加强,饮食方面的浪费只是一个方面,在水资源、树资源、草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浪费现象都是触目惊心的,实在到了不能不猛敲警钟的地步。

  我们现在应该把“可着头做帽子”当作一个正面语汇,加以弘扬。最近有朋友让我写一句提倡节约的话,我就是这样写的:“可着脑袋做帽子,头也舒服,帽子也舒服——何必图那个虚‘富裕’呢!”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