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丈八的灯台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483
  丈八的灯台

  嬷嬷,又可写成嫫嫫,读音同妈妈,《红楼梦》里写到若干嬷嬷,其中给人印象深的有宝玉的奶母李嬷嬷和贾琏的奶母赵嬷嬷。《红楼梦》开篇后所写到的贾府虽然已经处于“末世”,是在走下坡路了,但排场还是非同小可,林黛玉从扬州到京城投奔荣国府,贾母见她只带来两个仆人——奶母王嬷嬷和小丫头雪雁,嫌少,立刻把身边一个二等丫头鹦哥(后改名紫鹃)派给了她,另外又按迎春等小姐的惯例,派四个教养嬷嬷、贴身掌管钗钏盥沐的两个丫鬟,再安排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你算算一个小主子就要多少个下人伺候!

  李嬷嬷这个角色,在书里戏份不少。宝玉到梨香院薛姨妈住处找薛宝钗玩耍,后来林黛玉也去了,薛姨妈留下他们喝酒吃饭,李嬷嬷絮絮叨叨地阻拦宝玉吃酒,令宝玉十分不快,这倒还罢了,宝玉喝得醉醺醺地回到绛芸轩,也就是他自己的住处,问丫头要枫露茶喝,谁知丫头茜雪告诉他早起沏的那碗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宝玉一听大怒,摔了不是盛枫露茶的茶盅,溅了茜雪一裙子的茶水,宝玉本是为李嬷嬷发怒,没曾想事后李嬷嬷倒没事,茜雪竟无辜地被撵了出去。前八十回里,茜雪就此消失,高鹗续书,也再不见此人踪影,其实,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写出了关于茜雪的大段文字,这个人物是故意埋伏那么久的,贾府被抄家后,贾宝玉锒铛入狱,茜雪不念当年的冤屈,到狱神庙去安慰救助宝玉,这是非常重要的篇章,但这部分已经写成的书稿,竟被“借阅者”迷失!李嬷嬷后来又在宝玉住处出现,她不仅继续擅自吃宝玉特意留下来的食物,还对袭人等宝玉房里的丫头吆三喝四,说些不伦不类的话语,其中一句,就是“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再后来宝玉搬进大观园怡红院住,她还在“蜂腰桥设言传心事”的情节里出现,估计八十回后,也还会有关于这个嬷嬷的一个最后交代。

  李嬷嬷说的这句歇后语,相当生动,别书未见,很是独特。在李嬷嬷嘴里,这是一句抱怨贾宝玉的牢骚话。李嬷嬷的意思是说,你宝玉总嫌我们老太婆脏,可是你自己住的绛芸轩里,丫头们嬉闹,磕了一地瓜子皮,你却一点也不嫌厌她们!可见你是丈八高的灯台,只照出远处的毛病,却照不见自己脚下地面的问题。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确实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人物,他珍爱青春女性,对妇女的看法有个古怪的“三段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过去有的论家认为贾宝玉的这一观点具有反封建的意义,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压抑妇女,通过包办婚姻埋葬了青春女性的美好一面这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却未必准确,贾宝玉对青春女性的珍惜,达到恨不能让她们永远停止增岁、无限期驻颜、始终跟他厮混在一起赏花吟诗的地步,这是一种在任何时代也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是一种超现实的诗意追求,但这里面有着非常值得挖掘探讨的人类生存的终极性问题。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这句古代俗语,抛开书中李嬷嬷的具体针对性,拿到今天来琢磨,能获得什么样的启发呢?跟一位朋友闲聊,他说可以当作一种提醒:不要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错失。我却觉得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宁愿自己这里留下阴影有些损失,也要将光明的火把高高举起,去给别人照亮一片天地。据脂砚斋透露,曹雪芹在《红楼梦》最后一回里会排出“情榜”,“绛洞花王”贾宝玉作为护花者排在众芳之前,他的考语是“情不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意思是他能把感情贡献给甚至是“不情”的事物,这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非常高尚而且难得,值得我们反复推敲体味。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