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细处:北院大太太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38
北院大太太
北院大太太指邢夫人。《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隔窗偷看偷听贾珍和其狐朋狗友聚赌**的情景,其中邢德全的丑态最为不堪,尤氏悄向身边大丫头银蝶说:“这是北院里大太太的兄弟抱怨他呢!”现存古本《红楼梦》(多称《石头记》)里,“北院里”又有写作“北远里”的,总之都明明白白地写出“北”这个方位来。
细读《红楼梦》(从古本到现今通行本),读者都会在头脑里,大体形成对荣、宁二府及贾赦住处的方位概念:宁府居东,荣府居西,贾赦呢,他住在与荣府一墙之隔的另一黑油门的宅第中;荣宁二府前面是荣宁街,二府之间原有夹道,属于贾氏私地;为元妃省亲,把夹道取消,将荣府和贾赦宅以及宁府中原有的花园合并扩大,建造了大观园。书里多次写到荣宁二府以及贾赦宅里院落屋宇的具体情况,前后基本上合榫,可见曹雪芹在写这部小说时,他是“胸有成屋”的。
书里西边荣国府的人提起宁国府,称“东府”。宁东荣西赦中间,这应是书里贾氏两府的空间布局。但第七十五回尤氏偏称邢夫人为“北院里的大太太”,这该怎么解释?
现为**东海大学教授的关华山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以《〈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后在**正式出版,2008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将这部资料甚丰、论述甚细的著作提供给了我们,相信红迷朋友们读来都会兴味盎然。关华山梳理出了《红楼梦》中荣、宁二府的建筑布局的现实性以及大观园这个“文笔园林”的虚拟性,指出前者体现出儒家的重秩序、后者体现出道家的循自然,且以几何形态来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即宅方而园圆。其中也对贾赦宅进行了研究,认为书中关于其“黑油大门”的交代,符合《明会典》中三品官阶宅第的营造规定(清朝大体承袭明制)。我对关先生的研究非常佩服。但尤氏何以称邢夫人为“北院大太太”,他的解释却不能苟同:“以‘北院’称贾赦院,似无方位的实质理由,只是习惯的称谓,以别东、西院及下人的南院吧!”
《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后“假语存”的奇书。将其视为全盘虚构或报告文学都是不对的。作者的写作从“真事”入手,也就是说不仅绝大部分人物有生活原型,就是荣、宁二府和贾赦宅第也都有空间原型,但升华为小说文本以后,却又在不同程度上掺进了“假语”,现代文学创作有“典型论”一说,就是作者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加以艺术想象进入虚构以后,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就成为**的审美对象了,一般读者欣赏“典型”就可以了,不必往原型去探究,可是曹雪芹的写作却并非如此(他生活的时代全人类也还无“典型论”的美学理论的提出),他恰恰是希望审美者能既从“假语”里获得“离真”的意趣,却也能从“假语”里窥见作者“存真”的苦心,所以他才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读《红楼梦》,也需“痴”,也就是孜孜不倦地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假语”中的“真事”,才能品出这部奇书的厚味。
荣、宁二府的原型,我比较服膺周汝昌先生的考据,简而言之,其原型应是雍正朝败落的某阿哥的宅第,乾隆朝初期曹恢复内务府职务后带领包括曹雪芹在内的全家从蒜市口“十八间半”小宅移入借住过(当时府主为谁待考),后来和珅在那基础上营造出某些部分的豪华度甚至超过皇宫的府第,到清末则由恭亲王奕訢改建享用。大观园的夸张想象,应是以那个宅第的花园为“原点”展开的。从人物原型的关系上说,贾赦与贾政的原型确是亲兄弟,但贾赦的原型并没有一起过继给贾母的原型,所以书里尽管把赦、政写成同为贾母所生,赦作为袭爵的长子却离母另住。书里尤氏也是有原型的,她那句称邢夫人为“北院里的大太太”的话,应该是生活中的原话,为什么赦宅是“北院”?一种解释是,贾赦原型的居所本不在荣国府东侧隔壁,而是在北边街区;另一种解释是:宁国府原型的空间位置,并不与荣国府齐平,也就是说荣宁街是由西北朝东南斜置的(现在恭王府所在的三座桥街就如此歪斜),因此真实生活中东府的人,就把偏西北的宅第里的福晋称作“北院大太太”,这是《红楼梦》“假语”中“存真”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