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进入曹体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737
进入曹体
续书的最大困难是进入曹雪芹的文体。如果不进入曹体,就用当今的小说文体来写,那当然便当得多。实际上周汝昌先生早用随笔形式写出过《〈红楼梦〉的真故事》,我根据央视《百家讲坛》讲座整理成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也可以视为一种以讲谈方式完成的叙说。但真要续《红楼梦》,那就必须努力进入曹体,以使八十一回以后的文本跟前八十回多少能产生些相接相衔的阅读感觉。
我早在十几年前就写出过《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的小说,是体现我“秦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比较生动的方式。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文本特点是“真事隐”去却又以“假语存”。在表面的贵族家庭生活图景和公子红妆闺友闺情的描述后面,确实存在着康、雍、乾三朝权力博弈的巨大阴影,书中如“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双悬日月照乾坤”,“潢海铁网山”,“乘槎待帝孙”,凤姐避过文书彩明让宝玉代写无上下款的礼单等文本现象,都是阴影的投射,到第七十五回干脆明写甄家遭皇帝抄家,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竟然跑到荣国府来藏匿罪产,可见八十回后必然写到,因宁、荣二府在皇权斗争的“虎兕相逢”中受牵连,阴云化作雷电暴雨,忽喇喇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但是,我的关于秦可卿、贾元春的小说,是把《红楼梦》文本背后的隐秘挑明了来写,只具有帮助读者把曹雪芹以“假语”隐存的“真事”加以领悟的参考价值,并不能视为续作。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尽管隐含着康、雍、乾三朝的权力斗争(特别是乾隆朝的“弘皙逆案”),但在文体把握上,他故意模糊地域邦国和朝代纪年,他故意交代书里的皇帝上面还有太上皇,其实从顺治入主北京到曹雪芹写书的乾隆初期,清朝的皇帝上面都不曾有过太上皇;书里对男子的描写回避剃发留辫(所写的宝玉发辫并非清朝男子的样式);写女子的服饰虽颇细致却绝无旗袍、两把头、花盆底鞋的描写;对贵族的称呼里绝无贝勒、贝子、格格等字样出现;书中女性各自究竟是大脚还是小脚?除尤三姐等个别角色加以点明,一般都很模糊(清代旗人女子皆为大脚)……有人担心我会把续书写成清朝的宫闱秘史,我怎么会那样写呢?我的续书进入曹体,第一步,就是要延续曹雪芹那“写清而不言清”的曲笔。
曹雪芹前八十回里正面写的都是贾府里主子奴才的日常生活,延伸到社会上,写到市井泼皮倪二、花袭人的哥哥和两姨姐妹(红衣女)、金**和她的儿子金荣、二丫头……皇族权力斗争只作为背景云龙隐现,我在续书里根据前八十回伏笔和脂砚斋批语,觉得曹雪芹在八十回后会写到“虎兕相搏”“龙斗阵云销”“射圃”等权力斗争,却也估计到他势必还是尽量暗写,因此,我在续书里也主要是写前八十回里那些主子、奴才、亲族、社会边缘人的生活流,只用了两回来写“月派”和“日派”的生死搏击,并且用了旁人道及的方式。实际上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就经常用配角道及的侧写方式来表达最主要的内容,如傅试家的两个婆子议论宝玉的“呆气”,春燕引述宝玉关于女儿未出嫁是宝珠,出嫁后先失光彩,最后变成鱼眼睛的“三段论”,以及贾赦通过贾雨村霸占石呆子稀世古扇并非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平儿向宝钗道出,等等,这种写法也是曹体的精髓,我续写学得不像,但需知这种旁叙侧写的方法并非我的“因陋就简”。
曹雪芹往往忽略人物的表情动作,只写这个道,那个道,一个因笑道,另一个又道,仅通过道来道去,就把人物性格、人际关系、心理活动、丰富意蕴全表达出来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品茶那半回,仅仅一千多字,便令妙玉形象活跳纸上。我续书也学这样笔法,但道来道去,读者往往觉得直白乏味,是我努力进入曹体而不得其妙的笨伯表现,但是否也还有数段可称勉为其难,稍可破闷呢?
一般读者评家对曹体的理解,多只局限于具体词句的使用。我已听到若干意见,指出续书里的一些用语是乾隆朝不可能有的,乃现代汉语的语汇。这些批评意见十分宝贵,我会在汇总以后,一一加以辨析,并将在对续书的修订中,择善而从之。此外,考虑到有的读者对前八十回里的伏笔,特别是对古抄本里的脂批不熟悉,我在续书里往往用几句话加以“温习”、“揭橥”,这又令熟悉“断臂维纳斯”的人士指为“蛇足”,确实,倘若找到曹雪芹已写出的八十回后文字,他是断不会“自己提醒自己”的,如何拿捏这种地方的叙述尺度?也需在修订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