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献给少年读者阅读 《红楼梦》的十个锦囊10
作者:刘心武 |
字数:2819
【第十个锦囊】真情至上
——对《红楼梦》中心意思的把握
现在给你最后一个锦囊,帮你去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意思。
《红楼梦》这部书很伟大,它的主题和中心意思究竟是什么,历来的读者和研究家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今天把其中一种重要的说法,作为锦囊奉献给你。
其实《红楼梦》这部书,它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艺术形象,提出了一个至高的人生原则,就是要我们能够懂得人世间、宇宙间最宝贵的,是那种纯真的、纯洁的、纯净的感情。
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形象,作者的合作者——批注者有一个说法,就是作者最后各给了宝玉和黛玉一个考语,考语就是评语的意思。同学,你现在每学期结束,老师是不是要给你操行评语,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在全书最后实际上也给其中一些主要角色写下了考语,也就是评语。
那么给林黛玉的是两个字,叫情情,感情的情。第一个情,动词,第二个情,名词。意思是林黛玉把她的全部感情都赋予了对她有感情的人,这个人就是贾宝玉,她把她一生的眼泪还给了贾宝玉。这是对林黛玉很高的评价。一个人的全部感情,奉献给最爱的人,这是在人世间生活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可是作家更加肯定的是贾宝玉,据批注者说,作者最后给了他一个什么样的考语呢,叫情不情,第一个情也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就是宝玉这个形象不得了,他不但对他有感情的人赋予情感,比如说林黛玉。还记得书里的场景吗,春天桃花开过了,花瓣纷纷谢落,他们两个在桃花树下共读一本书,并且都很喜欢这本书,叫作《西厢记》,他们是心心相印的。
所以他和林黛玉一样,有把他的感情赋予爱自己的、有感情的对象的这一面。但他更有超越性,他对他并不一定深有感情的人也赋予感情,这个是《红楼梦》作者塑造的贾宝玉形象当中不得了的一点。比如书里写了一个丫头叫平儿,平儿是谁的丫头啊,前面无数次提到荣国府的管家是两夫妇,贾琏和他的媳妇王熙凤。而这个贾琏呢,他是一个怕老婆的人,所以大权就落在了王熙凤手里,整个府里把她叫作**奶。
这个王熙凤**奶有一个贴身的大丫头叫作平儿。这个平儿的处境是很艰难的,贾琏是一个很俗气的人,王熙凤又是一个很贪婪的人,而她又要应付贾琏,又要应付他的媳妇王熙凤,都是她的主子。有一次两口子闹矛盾,对平儿又打又骂,拿她出气。平儿对宝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他们只是相处得很好而已,可是宝玉看到平儿被两口子这样**,非常心疼,就把平儿请到了他在大观园里居住的空间怡红院,叫他的大丫头袭人拿出衣服给平儿换上,拿出化妆品给平儿重新理妆,平儿慢慢地从挨打挨骂以后的悲惨情绪中平复下来,他又亲自用竹剪子剪了一朵鲜花,别在平儿的头上。
然后宝玉斜躺在床上,有一段心理活动——他像爱林黛玉一样爱平儿吗,不是,平儿会像林黛玉那样爱他吗?也不是,他们之间是一种无情的关系,是不情的关系,但是贾宝玉这时候想,平儿这个生命多可怜,平儿是当时王熙凤从王家嫁到贾家带过来的一个丫头,自己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是从小被卖到王熙凤家的。到了荣国府以后,实际上她是一个浮萍似的无根的生命,不知道自己的来历,然后又被这对夫妇这样**,宝玉想到这儿就非常难过,人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人呢?
书里还写到,这个时候,贾宝玉就越想平儿越可怜,痛滴了几滴眼泪。你看这时,宝玉情感高尚不高尚啊?
这本书教给你什么呢,要懂得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这种超越阶级,超越主奴,超越男女,超越爱情,超越婚姻,超越所有一切社会上功利因素的纯真的情感,同情不幸者,同情弱者,哪怕只能为其做一点小小的事情,把她带到自己住的地方,帮她重新理妆,也是人生一大快乐。而且能够联想到她的不幸身世,滴下眼泪。所以宝玉是一个“情不情”的这样的生命。
两百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下这样的作品,塑造这样的艺术形象,不得了。而且书里面进一步写了,贾宝玉这个博爱心胸到什么程度啊,不光是对平儿这样的生命赋予情感,对一些大自然的,没有情感的东西他也赋予情感。书里说他见了河里鱼儿就和鱼儿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在飞,他就去和燕子打招呼,看见星星月亮不是长吁就是短叹。宝玉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超越了贵族公子的身份,超越了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他是大自然当中的一员,他对鱼儿、鸟儿都平等对待,尊重它们、呵护它们、欣赏它们,跟它们交流、对话。
所以贾宝玉情不情这个特点是我们阅读《红楼梦》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高贵品质,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这部书所表达的一个主题,要懂得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这种纯真的情感。
书里有一段很细致地写出了宝玉这种情感,就是后来写他病了一场,在养病稍微恢复一点体力以后,他拄着一个拐杖,在大观园里面行走,看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在一个山的后面看见了一株大杏树,春天已经过去了,杏花已经都谢光了,长出了茂密的叶子,还结出了豆子大小的小杏。
他此时有一个心理活动——你看,我病了几天啊,我就把杏花辜负了,杏花开放多美丽啊,花落水流红,这花一谢落就没法回收了,我错过了。于是联想到大观园里面一些青春女性。这些女性有的开始出嫁了,离开了这种青春期的生活了。贾宝玉曾有一个三段论,他说那个时代的那些女子,没出嫁以前就好比是一个无价的珠宝,出嫁以后呢,不知道怎么就发生变化了,渐渐失去了珠宝的光彩了,再往后呢,就成鱼眼睛了。
他这三段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深切意识到那个社会是一个神权社会、皇权社会、男权社会,女性只有在青春期才能够享受一种不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左右的质朴的生活,一旦出嫁,她们就和丈夫结为一体了,参加到这个社会的运作当中去了,就会去追求名位、追求财富了。年龄再大以后,就忘记了青春期这种纯朴的情感了
在作者的笔下只有未出嫁的青春女性是最好的,宝玉看见一株杏树就联想到身边这些青春女性的命运,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什么叫悲悯,你现在还小,你长大后就会慢慢产生这种情绪,就是对一个事物的悲剧性前景产生一种怜悯,生出一种很深厚的同情,你从小就要练就这种同情心,同情弱者,同情青春已逝的那些生命。
这时候他就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流出了眼泪。我们今天的少年青年不一定要向宝玉学习,不是说你要像他一样的多愁善感,但是,宝玉的这种行为思想里面有值得我们汲取的精神营养,就是珍惜那些很快会消逝的美好的时光、美好的生命阶段。
所以啊,《红楼梦》这部书通过很多故事情节,特别通过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财富也好、地位也好、功名也好,还有一些皮肉的快乐,大吃大喝的乐趣也好,都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种纯真的情感,那种对春天的无限的欣赏,对青春的无限的怀念,对美好生命的无限的尊重、呵护。这个锦囊就告诉你,你读《红楼梦》的时候,如果你掌握这样一个中心意思,一个主题,你读起来就会越来越有滋有味,像刚才我所说的,宝玉站在杏树面前的这段描写,在书里似乎不是很重要的一个段落,那么你得到锦囊以后,你就会懂得这部书里面的每一个段落都值得细读,都值得好好品味。
少年读者们,希望我献上的这十个锦囊,对你阅读《红楼梦》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