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也得有章法

作者:徐墨 | 字数:8143
  想要写出一篇文章说难不难,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首先,你的头脑里必须已经有了写作题材,而这些题材还要值得一写,比如在工作中积累的某些经验等,当然,也可以是对于某个问题所做的研究。但是写文章不仅仅是把头脑中的思想转换为书面语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一个思想逐步成熟并完善的过程。

  一般而言,只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并不是很明确,除非将它讲述出来并让别人听懂,这样意思就会比较明确。距离写成文章也就更进了一步。总之,要想写好一篇文章,章法是很重要的,如何开头、结尾、分层、分段都要搞清楚,条理要分明。

  写文章时经常会碰到写不下去的情况,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对于书面语掌握得还不太全面,有时则是因为思想不够成熟。思想这种东西比较复杂,在你感觉自己的思想已经很清晰时,有可能仍是一片杂乱。不写,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写了,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情况。遇到这种问题就不要急着写下去了,而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工作,比如,多看点相关书籍和别人讨论研究一下等,李敖就曾经说过多读书有助于写文章,特别是多读书也有助于收集材料。而与别人进行讨论研究则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与视野,更加有料可写。总之要尽自己所能充实自己,使自己尽快脱离思维混乱的状态。一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齐全,就不用愁会在写作的时候卡壳了。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了写不出来这种情况,“一挥而就”以及“下笔如有神”这样的情形也是很常见的,写得快并不代表粗制滥造,文章一定要能经过反复推敲以及修改,才能算是好文章。由此可见,写文章的过程就犹如炼铁一般,一定要经过反复锤炼才行。当然,写文章时必须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好效果,自己的思想以及经验也得不到传播。

  最后要说的就是好的文章一定是有大量的相关材料作为基础,经过作者踏实专心的研究才写出来的。这种文章无论在辞章、道理以及考据方面都能经得起认真推敲。拿李敖的话来说就是你说这是一篇好文章,你就要拿出这是一篇好文章的证据。

  ◎何谓“好文章”

  所谓文章,基本问题只是两个:一、你要表达什么?二、你表达得好不好?两个问题是二合一的,绝不能分开。——李敖

  以上是李敖总结出来的好文章的基本标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要用精巧的语言来说清楚你想说的内容。为了加强这种说法李敖还特意举出了一些反例,这些反例自然来自李敖一向看不上眼的古代诗人和词人,虽然还是不赞同,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让我们来看看李敖举的这些不符合好文章标准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章特多,可是好文章不多的原因,就在没能将这二合一的问题摆平。中国人一谈写文章排名,韩愈就是老大,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头牌,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将,承前启后,代表性特强,可是你去读读他的全集看,你会发现读不下去。你用上面两个问题一套:一、他要表达什么?答案是:他思路不清,头脑很混,他主张‘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但什么是圣人之志?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达得好不好?答案是:他好用古文奇字,做气势奔放状,文言文在他手下,变成了抽象名词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表达得实在不好。

  “糟糕的还不在文章不好,而在不好却不知道不好,还以为那是好。这就表示了,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像样的标准。以唐宋八大家而论,所谓行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轼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得玄之又玄,除了使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以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李敖这两条评判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很对的,只是还不太全面。就我来看,能够被称为“好”的文章不外乎以下几点:思路清晰、主题鲜明、文笔优美、语言精练、内容有吸引力、排版规范到位、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等,这几点要全部做到比较困难,但只要认真用心也不难达到这些要求。后来,李敖又提出了在新时代就要用新标准来评价文章: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评判文章,实在该用一种新的标准,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山水标准、什么雅俗标准、什么气骨标准、什么文白标准。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有了这种新的标准,一切错打的笔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一切不敢说它不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这种新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立刻变得气象一新,开拓万古心胸,推倒千载豪杰。任何文章,如果它不能使我们读得起劲、看得痛快,就算是史汉的作者写的,又怎样呢?我们绝不可以看不下去一篇文章,却人云亦云地跟着说它好,或歌颂作者是什么八大家几大家,我们该有这种气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狗屁!我们该敢说我们心里的话,当你被一篇滥文章烦得要死,你除了大骂狗屁,还能骂什么呢?”

  这几段话李敖的言辞依旧激烈,也算说出了他的心里话。虽然时代在变,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几个判断标准是应该一直保留的。

  首先是要有一个好主题。这个主题必须要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文章的主题不散乱,文章才能更加精致耐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主题必须要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其次就是文章内容,这算是一篇文章的心脏所在,所以要予以重视,这关系到读者对你各方面的评价。除此之外,文章内容一定要和主题一致,千万不要跑题。还要注意整篇文章读起来是否通顺,层次是否分明,合理布局也很重要,古人常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对文章布局的最妙解释。如果你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别人只给了一句太乱看不懂的评价,岂不是很让人伤心,也会打击到写作的积极性。接着就是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要协调。任何类型的文章都应该给人一种真实感。也就是说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只用华丽的文字来堆砌,那样只会显得华而不实,就像一个全身插满花的人只会让人觉得他有毛病一样。李敖就很讨厌一些伪君子写的虚伪文章:

  “我生平最讨厌一些伪君子们在文章上装模作样忸怩作态,一下笔就好像一脑门子仁义道德之气,充塞于白纸黑字之间,读其文,似乎走进了孔庙中的大成殿,好像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番不可;读过之后,幸运的读者要昏昏欲睡,不幸的读者便要吃强胃散,文章也者,写到他们那

  种地步,真算罢了。”相反,你如果用真情实感来写一篇文章,就算用词朴实,人们也会用心欣赏你的文章。这与李敖不喜欢虚伪文章,却喜欢表现真性情的“狂叛品”文章是一个道理:“谈到文章,在明朝有所谓‘文章二十五品’之说,其中有‘简古’、‘典则’、‘讽切’、‘刺议’、‘攻击’、‘潇洒’等二十五品,我认为在这些‘品’中,一项重大的遗漏可说就是‘狂叛品’了。狂叛品的文章最大特色是率真与痛快,有了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狂叛品的作者深知写文章的重点是在表达作者的意思,只要能达意,使读者痛痛快快地读下去,‘形式’上面的计较,是可以不必的。所以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亦庄亦谐,也不失为巨作。”这种“狂叛品”式的文章形式李敖在写文章时也极爱使用,可以说是与他性格相符的文章形式。此外,写文时还要注意用语尽量简洁自然,少写废话。然后还有标点符号的用法。这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小到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将其忽略。但是你要知道,你作者没注意到的东西不代表读者也注意不到。以小见大,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排版。虽然这已经和文章写作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要知道每个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文章的排版,所以也要重视。如果排得很乱,让人一看就心烦,就算你写得再好,看你文章的人也会很少。但是如果排版时比较注意,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算你的文章写得一般,大部分人也还是会去看的,排版好,看着也很舒服。

  ◎多读才能多写

  大规模的收藏资料,目的不在獭祭,而在给写文章做基础。一般人的文章所以没力量,原因之一就是“言之无物”。无物的情况,一是没有资料,二是没有见解。大规模收藏资料只是写文章的程序条件,有资料尚且未必能出佳作,何况没资料乎?——李敖

  以上,李敖解释了收藏资料的一些用处。那么,怎样才能大规模收藏资料呢?当然就是多读书了,李敖可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读书的。哪怕是获罪入狱,他也每日必读。对于这种无时无刻不忘读书收集写作素材的行为,李敖自己也提过:“我从来不养病,病中读写剪贴,一切照常。我住院时,人溜下床,床铺当成桌子,满床是书报资料。医生看了,直皱眉头。拉丁文谚语有道是Dumvivimus,vivamus。英文意思是Whilewelive,letuslive。中文意思是‘生时且做生时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一种看来有点消极、其实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就是如此。我不但在病房如此,在牢房也一样。我被关进牢房,照例先把马桶洗净,没一会儿就设法弄来木板或纸箱,搭成桌子,开起工来。——我的随遇而开工,有如是者。”由此可见,读书是李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作家李敖能够如此多产,与读书够多也不无关系。李敖四十岁时,曾有一家香港杂志说:“李敖是四十岁中国人里面读书最多的人。”李敖本人对这句话的看法是:“虽然没有统计,我觉得它说得也八九不离十,我真是读书最多的人。一般人读的书只要有我十分之一多,就变成了书呆子,可是我读了这么多的书,没有变成书呆子。”

  李敖在这句话中摆明了自己读书很多,而且自己读的很有水准——没有读成书呆子。读书对写文章的帮助极大,李敖认为读书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你懂得人情道理。你看到了好文章,要会写好文章。”多读才能多写,多读好书才能多写好文章。

  对于如何才能将文章写好,古人总结了七个字——“勤读书而多为之”。这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提出来的。至于这七个字的出处则由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记录在了他的《东坡志林》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这段话中的“欧阳文忠公”指的就是欧阳修,这是他死后的谥号。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就是欧阳修写作经验的总结。简而言之就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七个字其实可以分为两层意思:“勤读书”和“多为之”。“多为之”就是要多写作、多练笔的意思,熟能生巧。实践经验很重要。在这里详细要谈的是“勤读书”。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作者知识和修养的体现。作为一篇文章,必然都会涉及某一方面或者是某几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你写得越多,你所要涉及的各种知识也就越多,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你是无法下笔的。而作者在文章中应用的这些知识一定要保证其正确性才行,绝对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否则就是在误导读者,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读者的信任。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写文章时能用到的各种基本资料和知识呢?那自然是踏踏实实读书。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知道付出与收入通常都是成正比的。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将上学期间的各门功课学好,当你在写文章遇到困难时,也要养成去读相关书籍以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一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了,一切都融会贯通了,再开始动笔。除此之外,一篇文章也是作者写作方面知识的体现。写作方面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就是文学常识方面,比如语法、词汇、修辞,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但是仅在学校的语文课上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然要在平时读书时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要主动向别人学习。还有一个就是对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作品的了解。只有读过这些作品,作者的脑海里才能清楚地知道何为优劣之分,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叫好,什么样的文章还需要多多磨炼,要是能做到这点,作者在写文章时,就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品尽量往好文章的标准靠拢。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有名作家,没有哪个不是读过他人写的大量优秀文章的。所以多借鉴别人的文章也是很有必要的,前提是被借鉴的作品一定要够优秀。

  最后一个就是各种从古至今人们谈写作的各种文章和著作,对于这些作品一定要认真浏览或阅读,从中学习或借鉴一些精华之处,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少走些弯路。

  读书的好处既然这么多,那么总要有些值得一读的书吧,对于这方面,李敖列出了“八大准则”,符合这“八大准则”的书或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

  一、现代分类——打破古来四部分类,独尊儒术的格局。

  二、二、注重思想——注重有思想,有**见解的作品。

  三、三、强调自由——强调压迫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对比。

  四、四、关心人民——关心苦难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不幸。

  五、五、精选逸书——搜寻被埋没了的和新发现的文献。

  六、六、补正版本——兼顾版本与内容的双重条件。

  七、七、提供解题——提供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解说。

  八、八、发挥可读性——发挥温故知新的可读性。

  李敖的这“八大准则”可以说是真知灼见。总之,对你有帮助的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书,扩展视野,多读好书,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考据成风

  这种张冠李戴的胡适之言,虽然离谱,但因无知者说不出出处,所以还不算是胡适的错误。最可恶的是无知者说出出处,却又错引,看来就像是胡适弄错似的。例如画画儿的何怀硕在《联合报》发表《煮石集》,其中《自由与同情》一文说“记得胡适之先生曾引王安石的诗句,说明同情精神。诗曰:……风吹屋瓦堕,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其实照《王临川全集》中“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明明是何怀硕自己弄错了,结果害得胡适的国文跟他这画画儿的一样菜了,真是冤哉枉也!

  ——李敖

  如果我是胡适的话,我都觉得冤枉。更何况一直比较敬佩胡适的李敖就更要为他抱不平了。李敖有一句名言:“你可以说一个人是王八蛋,但你必须找出证据来证明他是王八蛋。”这说明李敖是一个“重考据”的人。但是能“考据”得如此理直气壮的,恐怕也只有李敖了,因为李敖既是一名心思缜密的史料专家,又是一名慧眼独具的社会批评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挖掘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或者是潜在问题,以此来印证他对于传统的攻击,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他的思想并唤起共鸣。总之,一切要用事实说话:“心里想的口上答应的都不算;都要用事实证明出来才算。这就好像女人生孩子,别人要看的不是别的,是孩子;女人给别人看的,不是别的,是孩子。生出孩子才算。生不出哇哇叫的,任凭女人自己哇哇叫,任凭天使、医生、护士、丈夫、奸夫……一干人等作证,都不算。没人对生不出孩子的理由感兴趣。世间最讨人厌的一种话就是失败者的理由,最恶心人的一种话就是失败的理由以外,又以毫无信用之身,来一大堆新的保证。”而李敖一向是有话直说,批评起人来也是毫不留情,按理来说,应该很少有人能接受他这种激烈的说话口吻以及尖锐的文字,但就是因为他“重考据”,经常使用大量的材料事实说话,证据充足到连反对他的人都无话可说。所以说,读书不多,胡乱引证,很容易遭人骂的。李敖也经常引用他人之言,但就是没出过错,一个是因为他读书多,还有一个就是因为他不是读完拉倒,而是读完之后会把需要的东西记下来。正因为资料收集的多了,李敖在许多话题上都能说得很开,当然,挑起别人的错来更是得心应手:

  “例如1985年5月11日《青年日报》上,政大教授郎裕宪发表‘偏激言论将会伤害我们国家的安全’,竟说‘法国大革命后……罗曼.罗兰谓: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1987年11月10日立法院院会上,立法委员赵少康竟说‘法国大革命时,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1984年7月27日《中央日报》短评上,竟说‘法国罗曼.罗兰夫人有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事实上,全是笑话。因为这话本是拉马丁(AlphonsedeLamartine)误引18世纪‘罗兰夫人’(MadameRoland)之言,怎会轮到19、20世纪的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和他老婆来代说呢?

  “又如干校教授李方晨,在《九国革命史》中一边说‘英王把苏格兰女王玛丽处死’,一边又说‘西班牙王腓力二世遂策动其妻苏格兰女王玛丽’云云,事实上,是把两个玛丽弄错成一个人了。这种菜教授,竟不知苏格兰女王玛丽(Mary,QueenofScots)并非腓力之妻!此婆一生三嫁,但从没嫁给过西班牙王腓力二世(PhilipⅡofSpain),嫁给腓力二世的乃是英国女王玛丽一世(QueenMaryⅠofEngland),就是外号‘血腥玛丽’(BloodyMary)的那位。国民党教授如此无知,真是‘乱点鸳鸯谱’了!”

  李敖如果没有看过这些犯错的书、报或演讲,如果没有看过正确的资料,如果看过了也没认真记下来,他能考证得如此随手拈来吗?答案自然是不能。可以说,在读书以及收集资料方面李敖是个当仁不让的高手。所谓资料的收集(DataCollection)就是指研究者经过严密、周全的考虑之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过程,比如,通过读书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这里,“读”就是一种获取方法,而“书”为研究对象,在书中勾画所需资料或写读书笔记就是在获取资料的过程。获取收藏资料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了解你所收集资料的种类,例如,描述型资料(对你研究对象的文字概括)、数据型资料、观点型资料(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看法)、公文型资料(官方声明以及公开的资料)、分析型资料等。其次是收集的方法,比如,结构式资料收集法(提前设计好特定的结构来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档案记录收集法,等等。还有就是在获取资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资料的完整、真实以及准确,确保资料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收集资料以前的准备,比如分析资料的来源、价值以及准确性。简单来说,收集资料的步骤就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准备收集资料的工具、设计资料收集的顺序、开始实施。那么,李敖在收集资料方面又有些什么心得体会呢:

  “我生平收藏资料,是大规模的,正像韩愈《进学解》中所谓‘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在大规模的标准下,几乎有取无舍,只要片纸只字,就多在收藏之列。宁肯失之过滥,不肯失之交臂。——对资料的态度,正好和我的交友态度相反。

  “有些资料乍看,但是,往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这一资料,就会发生正面证据或“反面教材”的作用,这时候,才发现大规模的干法实在要得!”

  说白了,李敖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就是有多少收集多少,不管有用没用,先收集了再说。然后在加以利用,既可以用来让自己的文章不容易出错,也可以用来“考据”别人,李敖“考据”别人的例子那可不少啊,各种各样知识的都有,一边“考据”那些引用出错者,一边用刻薄的语言极尽打击之能事,完全不留面子,这也是李敖的一贯作风,所有被他“考据”到的人只能自求多福了。比如,“亚历山大考证事件”:

  “9月18日的《自由时报》上,刊有老包‘大家的报应’一文,里头说:‘看到一出电视影集,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案而辞职下台,戏中引述了一句希腊名言,颇令人会心微笑。名言曰:世上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让一个人的愿望完全实现!……亚历山大征服欧洲之后,某日攀上阿尔卑斯山顶,放眼所及,尽是他一人的天下,人生如此而已,高处不胜寒,不禁悲从中来号啕大哭——他正忍受着上帝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老包这种《自由时报》副刊主编兼专栏作家,历史程度未免太差劲了吧?亚历山大什么时候攀上过阿尔卑斯山顶了?他一生三十三年中,连阿尔卑斯山脚都没到过呀!阿尔卑斯山绵亘于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及瑞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公里,它是中欧地区的山脉,距离亚历山大发迹的东南欧班都斯山脉,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亚历山大又何幸跑到它山顶之上?又何故跑到它山顶之上?

  “……亚历山大死而有知,被和成泥去塞啤酒桶,还可聊得近酒之乐呢;最倒霉的是,被无知的**人给送到阿尔卑斯山顶之上,还得奉命号啕一场,那才死不瞑目哟!”

  所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什么事,都一定要秉承严谨认真的精神,不要只凭自己模糊的记忆乱来,当然如果你是记忆力超强的天才除外。一定要查证所引资料的正确性,最好是在你的文章发表以前先自己考证自己,这样才不会闹笑话。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