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四
作者:司马文森 |
字数:1547
四
吴启超原想放长线钓大鱼,来个“一网打尽”,不意大鱼没上手,反而跑掉个黄洛夫,把他急得直跳。朱大同却说:“再不动手,连小鱼小虾也逃光了。”当发现黄洛夫逃走的第二天晚上,就有一连兵被派到立明高中和几个有关地方去抓人。抓走了十来个文艺社的人,主要的人却一个没抓到。
原来那立明高中在黄洛夫逃离的第二天中午才发现他留下的纸条,引起一阵惊慌。教务主任研究了半天,肯定与政治问题有关,通知不要乱传。而那个共青团员,一早发现了黄洛夫放在他衣袋里的纸条,认得是黄洛夫写的,连忙去敲他的宿舍门,门被锁住,从门缝里看进去,一地是碎纸头、旧杂志,知道有紧急情况,急急忙忙地通知了有关人士,叫他们赶快地离开。
因此在上第一堂课时,不但纸条到处在传,大部分学生也在交头接耳,到了上第二堂课,听课的大减,老师觉得奇怪,问:“同学都到哪儿去了?”和文艺社无关的人只是冷笑,坏学生却到处在打听。听说是出了大新闻,连忙赶到党部去报告,党部又报告朱大同,朱大同立即下命令:事不宜迟,从速动手!因此就有大队军队开上立明,把学校团团围住,按照黑名单逐个地搜捕。结果主要的人物都不在,抓去的一些“嫌疑犯”也大都不知道黄洛夫等一干人的下落。
这次大逮捕失手,使朱大同大为震怒,他怪吴启超做事不密,漏了风声,吴启超却说:“工作没做好我有责任,问题不全在我这儿,从这件事我看出我们的对手是很强大的,不但组织严密,而且情报灵通,我甚至怀疑,在我们内部也还有他们的人。”朱大同问:“你这样判断有什么根据?”吴启超道:“看来我们一举一动他们都知道,我们要抽兵援章了,他们来个告人民书、绝食、示威;我们要抓黄洛夫,他们又来个‘不辞而别’……”朱大同问:“会不会是姓刘的在卖苦肉计,有意地潜进来?”吴启超摇头道:“我看此人庸碌无能没这本领,我怀疑的倒是另一个人。”
朱大同问:“可能是谁?”吴启超道:“我怀疑的是林天成,蔡玉华的丈夫。此人在举行婚礼时我见过,言谈举止老练,来历不明,又得到蔡老头那样器重信任。蔡老头是现任监察委员,政局有什么变化,我们内部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哪有不清楚的。有这样一个秘书,在他旁边,怎能情报不明呢?”朱大同道:“对此人我也早有怀疑,只是他是蔡老头心腹,又是亲戚,也没有证据。”吴启超继续说道:“至于蔡玉华,我一直就不放心,和黄洛夫比起来,她老练得多了。我在她身上花的工夫不算不多,可是,效果很差。如果说她也是,就绝不是个普通人。”朱大同问:“又和蔡老头有关,真伤脑筋!”吴启超道:“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甘心失败的,老朱你把侦察林天成的任务也交给我吧,他们强,我也不服输,大家再来较量较量。”
从此,吴启超又在进士第进进出出了。在这个家庭里面,他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但他面皮厚,死赖着不走,对大林表现了极大热情,对玉华表示歉意:“过去不知道蔡小姐已有对象,在言谈间有点冒昧,多请原谅。”对玉华娘又是送礼,又是说奉承话,逗那老人家欢心。有天,玉华娘就对玉华这样说:“看来,那姓吴的,也不怎样坏。”
玉华却觉得压力一天天在加重,她知道吴启超是坏东西,却又不能不应付。大林更感忧虑,情况越来越复杂,他们现在是在老虎窝里,处处都得小心提防,一有差错就不堪想象了。但有任务在身,又不能不坚持下去,俗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想,这样对自己对革命也是个锻炼。有一天,他们两个还就这个问题谈了大半个夜晚。玉华说:“我烦得很,明知他是鬼,又不能不和鬼打交道。”大林却安慰她:“组织上把我们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我们就得好好地来完成任务。形势有变,我们也得适应。”接着又说,“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得改变。”玉华建议就目前的情况和组织上谈谈。大林道:“我也有这个意思。”
但在这时,大林却和老黄联系不上,他早已回下下木,大林一时又走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