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466
  三国选篇

  短歌行

  曹操[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2],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4]至今。

  哟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7],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8],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9],天下归心。

  【注释】

  [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2]朝露:代指人的寿命。这种说法只在汉朝流行。

  [3]杜康:人名,据说是我国酿酒的祖师。这里用来代指美酒。

  [4]沉吟:怀念而回味的样子。

  [5]鼓瑟吹笙:指演奏音乐。瑟和笙都是乐器名。

  [6]掇:同“辍”,停止、断绝。

  [7]越陌度阡:这里指贤士前来投奔。

  [8]匝:圈、周。

  [9]周公吐哺:周公吐出嘴里的食物。这里指停止吃饭。据说,周公正在吃饭,忽然听说有贤士来访,立即吐出嘴里的饭,去迎接贤士。后人常用周公吐哺来比喻礼贤下士。

  【赏析】

  《短歌行》是诗人按旧题写的新辞,主旨是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愿意任用人才,以便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

  自《诗经》以来,有很多人学习四言雅颂之体,但大都形式呆板、气韵不足,而诗人却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精髓,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四言体的杰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首诗融抒情、写景、叙事和说理于一体,在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贯穿悲凉的心情,用铿锵有力的音韵和宕荡起伏的音调抒发慷慨的心情,意境深远优美,风格丰富多姿,感情真挚深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1],以观沧海[2]。

  水何澹澹[3],山岛竦峙[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碣石:山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但都在河北省境内。

  [2]沧海:即大海。

  [3]澹澹:水波浩荡的样子。

  [4]竦峙:指山势挺拔耸立。

  【赏析】

  根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奇袭鸟桓,取得胜利。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登上今天河北省境内的碣石山,远观沧海,不禁感慨万千,即兴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碣石山的秋景和大海的壮观,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怀。

  《观沧海》共四章,每章都能**成篇。整首诗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诗人抓住大海景观的外在特征,极力塑造了大海的英雄性格。而诗人之所以着重塑造和刻画大海的英雄性格,是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性格。诗人刻画大海的洪波巨浪,是为了表达自己性格里雄浑无极的一面;描绘日月的纵贯长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描述灿烂夺目的星河,是为了表现自己浩瀚博大的胸怀。后世的很多人都很推崇这首诗,就是因为欣赏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豪迈气势和高远境界。

  燕歌行

  曹丕[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2]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3],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4]限河梁?

  【注释】

  [1]曹丕:字子桓,曹操的儿子,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2]淹留:久留、滞留。

  [3]清商:东汉时,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乐调。

  [4]何辜:有何过错。

  【赏析】

  据记载和考证,《燕歌行》原为燕地(今河北中北部)的民间音乐,反映的大多是战争和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一个等待外出服役的丈夫回家的妻子的口吻,反映了当时永无休止的战争和徭役带给百姓的苦难,寄托了诗人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这首诗是我国现存最早、发展最完备的七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前两句写自然节气的变化,是由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变化而来的。在第一层,作者集中浓墨,着重刻画了一幅风声萧瑟、草木凋落、大雁南飞的秋景。

  第二层刻画了妻子情深意切的思念和孤苦不安的忧思。她猜测丈夫此时一定也在思念着她,并因此掀起了一层新的波澜:既然丈夫思念她,又为什么迟迟不归呢?通过她的埋怨,更清晰地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依恋。第三层描写了深夜**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

  白马篇

  曹植[1]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3]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

  宿昔秉良弓,楛矢[5]何参差。

  控弦[6]破左的,右发摧月支[7]。

  仰手接飞猱[8],俯身散马蹄[9]。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10]。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11]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2]。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志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曹植:字子建,曹操的儿子。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

  [2]金羁:金色的马络头。

  [3]幽并:古地名,幽州和并州。幽州大致是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一带,并州大致是今山西省北部和陕西省东北部一带。

  [4]垂:同“陲”,指边疆。

  [5]楛矢:楛木箭杆的箭。

  [6]控弦:拉弓。

  [7]月支:箭靶的名称。

  [8]飞猱:猿类动物,攀爬本领很强。

  [9]马蹄:箭靶的名称。

  [10]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11]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命令。

  [12]堤:防御工事。

  【赏析】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当时,诗人风华正茂,以过人的才华、敏捷的文思深得父亲曹操的赏识,因此所作的诗大都体现出了一种少年所特有的雄心壮志。《白马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就全诗内容来看,咏的不是实人实事,尽管按古题,写的却全是当时的“新鲜事”,由此可见,诗人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心目中的游侠儿的。可以说,游侠儿的这个形象也是他个人理想的化身,是他的自我写照。最后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心愿,是千古名句。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