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311
  魏晋南北朝篇

  两晋选篇

  咏史

  左思[1]

  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

  [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

  [12]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的情况。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据《晋书》记载,晋朝的**“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1]

  少无适俗韵[2],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3]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5]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6],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7]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散文家。曾担任过几年小官,后来辞官隐居山林,终身不仕。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归田园居》共有五首,本书收录两首。

  [2]适俗韵:适应风俗的气质。韵:气质、风度。

  [3]尘网:罗网一般的尘世。比喻官场。

  [4]羁鸟: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指困在池中的鱼。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官场束缚。

  [5]墟里:村落。

  [6]尘杂:尘世间的俗事、杂事。

  [7]樊笼:关鸟的笼子,这里比喻官场、仕途。

  【赏析】

  本篇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优美自然、朴实动人。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每一处看上去都精心打磨,却又不着痕迹。

  其二

  种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3]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秽:杂草。

  [3]但:只要。

  【赏析】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体现了作者的率真。

  开头两句描述了耕种不易,到南山下种豆,但是长势不好,地里的草比豆苗还要多。接着描述耕种的艰辛,一早就要到地里去锄草,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几句非常简练,寥寥数语就使作者那种不善农事、辛勤耕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非常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忙完了一天,顶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路边的草太长,又加上带着露水,衣服都被沾湿了。写到这里作者都是在说耕种的艰辛和不易,那么他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最后两句便是回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回答非常坚定,沾湿衣服不算什么,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愿望。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性格。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3],不眠知夕永[4]。

  欲言无予和[5],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6]。

  念此怀悲凄,终晓[7]不能静。

  【注释】

  [1]西阿:西山。阿,大的山岭。

  [2]景:月光,月影。

  [3]时易:季节变换。

  [4]夕永:夜长,长夜漫漫。

  [5]无予和:没人跟我交谈。和,应和。

  [6]获骋:不能实现。骋,施展。

  [7]终晓:整夜,彻夜。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独凄凉,空有壮志,不能实现的感慨。

  作者着笔由远及近,先描写日落西山,月色辽阔,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然后开始感叹岁月流逝。“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作者夜里睡不着觉,突然发现天气冷了,季节变了,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变得悲凉。一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是将作者的那种寂寞和没有知音的苦闷刻画了出来。最后,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可惜身处乱世无法实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退隐田园,但是对世事和自己的抱负并没有忘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志向的一种缅怀,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