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1947
隋唐篇
初唐选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4]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5]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6]?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7]光不度,鱼龙[8]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9]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张若虚:扬州人士,唐朝诗人,早年曾经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杰”。曾经担任过兖州兵曹。其诗作基本全部佚失,仅存两首流传至今,其中之一便是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2]甸:原指郊外的荒野,这里指江边的原野。
[3]霰:原指雪粒,这里指月光下的花朵。
[4]汀:河边的沙地。
[5]青枫浦: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县。这里用来代指遥远的河岸。
[6]扁舟子:指那种浪迹江湖的游子。
[7]鸿雁长飞:暗含“雁足传书”的典故。比喻身处两地的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8]鱼龙:暗含“鱼传尺素”的典故。也是比喻身处两地的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9]碣石**:泛指北方与南方。碣石,山名,在北方,出自曹操《短歌行》;**,分别指潇水与湘水,都在南方。
【赏析】
作者用长篇歌行的体式,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夜春江图,并在描述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相思之情。
本诗主要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作者便制造出了一种壮丽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接下来主要描绘了江面上月亮逐渐上升的景象,并同时抒发人生短暂,江水、月亮永恒的感慨,非常具有哲理性。
下半部分中作者描绘了月亮倾斜并最终落下的过程和所感。这一部分中作者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是以景抒情,抒情是重点;而这一部分作者注重抒情入景,将感情都融入到景色中,以描绘景色为主。虽然都是将情与景融合到一起,但是还是有微妙的差别。
就题材而言,以景抒情,阐发相思之情并不新鲜。但是本篇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抒发个人的相思之情,更是上升到了人生和宇宙的高度,发出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不愧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蝉
虞世南[1]
垂■[2]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3]秋风。
【注释】
[1]虞世南:字伯施,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诗的风格与书法风格相似,都是刚柔并济,清丽中透着刚健。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2]垂■: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部分。这里用来比喻蝉头上的两根触角。
[3]藉:同“借”。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小诗,语言清新脱俗、意味深长,被后人广为传诵。
第一句非常形象,写一只蝉在喝露水。诗句中的“垂■”暗指官宦阶级、身份显贵的人,而“饮清露”则体现蝉在古人心中生性高洁。第二句写蝉的叫声从稀疏的桐树枝叶中传出,其中“流响”说明蝉的叫声传出很远。而“疏”字则与第一句中的“清”,还有最后一句中的“秋风”相应。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之后,作者在第三句和第四句发出议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不仅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蝉声能传出如此之远,并不是借着什么秋风,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居高”,暗指人格的高尚才是千古流芳的原因。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2],今日水犹寒。
【注释】
[1]骆宾王:字观光,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曾先后担任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其诗作题材广泛,五言诗工整精练,七言诗笔力遒劲,对一改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名作《帝京篇》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
[2]没:死去。
【赏析】
骆宾王一生命运坎坷,他对武则天的统治极为不满,一心想恢复李氏唐朝,让天下国泰民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感让他感到压抑、彷徨,这首诗便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重冠。”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招募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并到易水边上去送行。荆轲在离别的时候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作者也是到易水边送人,于是想到了燕丹送别荆轲,便有了这两句。
后两句对仗工整,也是本诗的中心所在。面对着眼前的江水,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怀今,不仅赞扬了荆轲那种不畏**、勇猛正直的高尚品格,同时抒发自己未如愿的豪情壮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