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3190
  滕王阁诗

  王勃[1]

  滕王高阁临江渚[2],佩玉鸣鸾[3]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4]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5]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1]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并称为“初唐四杰”。其在文学上主张崇尚实用,一反当时盛行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诗风。他的诗作对后世诗人影响颇深,并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有《王子安集》。

  [2]渚:水中的小沙洲。

  [3]鸣鸾: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4]浦:水边,多用于水边的地名。

  [5]槛:栏杆。

  【赏析】

  本诗原本附于《滕王阁序》末尾,凝练地概括了序的内容。

  作者在第一句中点明了滕王阁的地势,笔法古朴自然。滕王阁地势这么好,那么都有谁来观赏呢?作者感慨道“佩玉鸣鸾罢歌舞”,回想起当年滕王来这里摆席设宴、莺歌燕舞。

  第二句中,作者进一步描绘滕王阁人去楼空的落寞,“画栋”、“珠帘”只能与云和雨为伴,朝夕相望。这一句中情景交融,不但抒发了感情,还通过描绘画栋飞入云端,珠帘卷入西山雨表现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

  第三句中作者基于前面的人去楼空感慨物是人非,“闲云潭影日悠悠”中的“闲云”与“潭影”,一上一下,有空间感;而“日悠悠”则是描述时间,短短的一句话,做到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自然转换。

  结尾的一句采用了对偶句法,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并列。这种手法在以后变得非常常见,这既显现了王勃的才华,又体现出他对后世诗歌发展起到的作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1],风烟望五津[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三秦:秦亡后,项羽将关中之地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故称为三秦。此处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

  [2]五津:指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川蜀地区。

  【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在长安为官时的作品,感情充沛,是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是代代流传,激励和抚慰了无数游子。

  前两句作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长安,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是四川。从西安往南望去,不见蜀川,只见风烟。这之中用了一个“望”字,既符合当时离别的情景,又显得洒脱,而不是那种悲壮或者**不舍。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同你离别我心中的滋味也是苦涩的,但是我们都是在外为官的人,怎能不四处漂泊呢?这是作者对友人的诉说,话语情真意切,描绘除了两人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势豪放,歌颂了伟大的友谊。知音之间是心有灵犀的,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也无法将彼此阻隔。这句诗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并且朗朗上口,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说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的。这既是劝说友人,也是劝说自己,有些俏皮,但又透露出两人间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非常通俗,语言朴实、洗练,但是表达出的感情却是真实、亲切、豪放。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1],万里念将归。

  况属[2]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1]滞:停留。

  [2]况属:何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罢黜后,在巴蜀做客游玩期间写的,流露出旅途中的愁绪和思念回归。

  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对仗工整,作者先是用“长江”和“万里”从地理上写自己远在他乡,其中的“已滞”和“将归”则是从时间上进行描述。后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中作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借景抒情,作为对前两句的映衬。试想作者身处异地,在江边和山中看到在秋风吹得落叶漫天纷飞,是一种怎样的孤寂、悲凉的心情。

  乍看这首诗,作者在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细细品味就可以发现两者其实是相互交融,彼此融合。前面抒发的思乡之情被后面的景色深深地印证,后面的景色也因为前面的渲染蒙上了一层悲凉。全诗中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悲”和“念”两种感情。

  渡汉江

  宋之问[1]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长期客居他乡,没有故乡任何消息的人,在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心理状态。由于这种感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当时被贬到岭南,不仅要忍受当地的荒蛮,更与故乡不通音信,不知道家人是否受自己连累,饱尝思乡之苦。前两句中,先写“岭外”表明远离家乡,后又写“音书断”,说明音信不通,最后写“经冬复历春”,说明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步步推进,加深了作者的孤独、苦闷和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就这样经过了几度春秋之后,作者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按照常情,作者本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却说“近乡情更怯”。其实不难理解,作者远离家乡多年,一直惦记着家中的情况,既想有家人的消息,又担心他们已经遭遇不测,怕听到的是噩耗。这种微妙的感情导致了作者在感情上和现实中的矛盾心理。等快到家的时候,怕碰到了熟人,怕自己日夜担心的事情从熟人口中得到验证,变成一个现实。因此才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感情既非常真切,又能引发人们心中的共鸣,耐人寻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2],独怆然[3]而涕下!

  【注释】

  [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在文学上,他继“初唐四杰”之后,高举革新大旗,大力反对齐梁文风,提倡“汉魏风骨”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的诗作,以内容质朴、充实、刚健为特点。

  [2]悠悠:形容空间广大和时间久远。

  [3]怆然:悲伤的样子。

  【赏析】

  作者陈子昂是一位非常有**的文人,曾经因为直言进谏受到武则天的赞赏。后又因言获罪,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也使得他非常苦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出了这首《登幽州台歌》,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孤寂苦闷的心情。

  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为历代人们所传诵。

  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英明的君主,能够礼贤下士,能够为民着想。作者在这里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碰到礼贤下士的君主,同时这也是对当时朝廷的一种讽刺。古人中的英明者已经远去了,后人中还没有见到这样的人。

  后两句写作者登高望远,顿感天地茫茫,仿佛永无出头之日,不禁心生悲痛,泪流满面。

  以怀才不遇和慷慨悲愤为主题的诗作历史上很多,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主题。这首诗笔力苍劲,并且情真意切,让人感到苍凉悲壮,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咏柳

  贺知章[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贺知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豁达,诗文以绝句见长,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诗二十首。

  [2]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初春二月杨柳的咏物诗。

  杨柳之美在披拂的柳条,每年初春都会有柳条长出新叶,丝丝下垂,春风拂过,非常迷人。古诗词中常用杨柳来比喻美人身材婀娜。这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罢了,要想写出新意并不简单。

  “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在第一句中将柳树比喻成了一位美人。接着在第二句中便将丝丝下垂的柳枝比作是这位美人身上的裙带。前一句中的“高”,说明这位美人身材挺拔,与后一句中的“垂”相呼应,这个“垂”字给人一种裙带飘飘的感觉。至今作者没有一个字提及杨柳,但是已经将杨柳描绘成了一位美妙的少女。

  前一句中的“绿丝绦”引出了第三句中的询问,这样美的作品到底是出自谁之手呢?最后作者将其归功于无形的“二月春风”,指出是春天将大地装扮得如此美好。

  短短几句诗中,作者表现出了自己高超的布局技巧,从“碧玉妆成”到“剪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着痕迹。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