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964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1]上孤烟。
复值接舆[2]醉,狂歌五柳[3]前。
【注释】
[1]墟里:村落。
[2]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这里指代裴迪。诗人很欣赏年轻的裴迪,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
[3]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极力展现了辋川的深秋晚景,抒发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中的景物具有清幽空旷的特点。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了辋川附近深秋暮色下的寒山、秋水、夕阳、炊烟等景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颔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和裴迪的闲居之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许之情。“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生动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安逸神态和超然之趣,所以诗人才把自己比作陶渊明;而醉酒狂歌,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裴迪的狂士风度,表达了诗人对裴迪的由衷好感和欢迎。因为,王维与裴迪,就像陶渊明和接舆,他们虽然个性差异较大,但他们却有着相近的超然物外的心境。景色是那么美,再遇知音,这怎么不叫诗人开心!
诗中的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1]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2]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3],王孙[4]自可留。
【注释】
[1]空山:意指山幽静得就像一座空山一样。暝:日落,傍晚。
[2]喧:本意是声音大而嘈杂,这里指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
[3]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已经凋谢。
[4]王孙:原意是贵族子弟,后来泛指隐士,此处是作者自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村景色的田园诗。傍晚,秋雨初晴下的山村风光旖旎,淳朴的村民活动其间,一派怡然自得的满足景象。诗人把自己的高尚情怀和理想追求都融入了这一美景之中。
首联描绘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刚停,万物为之一新的美妙景色。此时,虽然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松林里月影斑驳,闪亮而又清冽的山泉潺潺地从岩石上流过。这是一幅多么清幽明净的山水画呀!
这时,一阵欢声笑语从竹林里传了出来,打破了“空山”的幽静,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回来了。月色下的宁静荷塘上,有渔船顺流而下。诗人先不着痕迹地用“竹喧”、“莲动”来打破“空山”的幽静,自然地引出了隐身于竹林之中的洗衣姑娘和被莲叶遮住的渔船。这种写法,更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诗人看来,“山中”比“朝中”洁净淳朴,可以让人洁身自好。处在这青松、明月、青莲、翠竹之间的勤劳人民,大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决定隐居。
诗人用这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厌恶污浊的官场,想过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理想。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1],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2]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3]。
【注释】
[1]道:这里指的是佛理。
[2]胜事:美好的事。
[3]无还期:不确定什么时候回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终南山时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之乐。
首联说的是诗人中年时开始厌恶世俗,所以在终南山脚下安了家,转而信奉佛理。颔联描绘的是诗人独享其乐的场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是诗人尽兴登山,直至无路可走,就干脆坐下来欣赏山上的景色,当他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地上的水变成了天上的云。他想,云还是可以再变成雨水落到山涧里的,所以又何必绝望呢?这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尾联写的是诗人偶然一位山林老人就和他谈笑开了,甚至没想过要什么时候回去。而且,正因为是“无心的偶遇”,更显出了诗人的悠闲,进一步写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心情。
终南山
王维
太乙[1]近天都[2],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3]。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2]天都:此处指长安。
[3]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与“连山接海隅”一样,都是说终南山非常大,以致各个山谷的阴晴变化也不相同。
【赏析】
这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壮丽的山势和诱人的景色,气势雄浑、意境深远。
首联写的是远望终南山的场景。远远望去,终南山好像要逼近都城长安了,甚至和大海相接了,气势非常雄伟。这当然是一种艺术夸张,不过也足见终南山的高峻和广袤。
颔联写作者行于山中,只见左右弥漫着白云,身后也是茫茫云海;而前面,则是笼罩在一片“青霭”之中的千岩万壑、怪石清泉、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等美丽景致。这些不断变幻的景致虽然可见,却怎么也看不真切。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令人神往,忍不住要深入其中仔细地看。与此同时,身后的美景也使人不能不“回望”。这么一来,刚才还近在眉睫的景物也被笼罩了一层青纱,变得像其他景致一样朦胧,并最终隐没在“青霭”里。这种广阔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颈联高度概括了终南山的广阔。诗人站在“近天都”的中峰上极目远眺,看到了终南山的整个景致。“分野中峰变”指的是终南山被分成了山南和山北这两个不同的部分,“阴晴众壑殊”则是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终南山大而雄壮,以致各个山谷的阴晴变化也不相同。
尾联写的是诗人游兴未尽,准备在山中留宿,第二天再继续游玩。人们对尾联的理解和评价,历来都有不同。有些人否定它,因为在他们看来,尾联与前三联不相称。不过,总的来说,它还是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也很有余味。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1]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2],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3]。
【注释】
[1]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2]眼疾:目光敏锐。
[3]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赏析】
本诗描写的是将军射猎的情景。诗人用遒劲的笔力,把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得**洋溢、气势恢弘。
首联用的是倒装句,巧妙地点明了人物、事件、地点和天气状况。“风劲角弓鸣”这句显得很突兀,说明了狩猎的声势很强大,收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给读者造成悬念,让读者顺着强风中那尖利的角弓声去寻觅英武的挽弓人。接着,挽弓者就出现了,原来是将军,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期待。
颔联主要描写了射猎时的情景。由“草枯”和“雪尽”可知当时是冬末。而“鹰眼疾”和“马蹄轻”虽然只描写了猎鹰和战马狩猎时的情态,却从侧面表明了将军具有昂扬的斗志,准确地展现了将军灵活的身姿和敏捷的动作。
颈联描写的是狩猎归来的情景。“细柳营”在“新丰市”七十余里之外,而将军却能快速到达,足见将军回营的速度有多快,贴切地表达了将军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里的“细柳营”,是借代的说法。因为“细柳营”原本是汉代周亚夫的屯兵之地,此处借指将军有名将之风,正好与他前面狩猎时的飒爽英姿相吻合。
尾联并没有顺其自然地写“细柳营”的景色,而是继续描写之前的狩猎之地。远远地回头望去,只看见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了一片。这一景象与首联遥相呼应。出猎时的气氛异常紧张,将军英姿飒爽;此时,却风止云住,将军内心踌躇满志。“景由心生”,诗人用情景的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真是妙笔生花。
全诗一半写出猎,情节突兀,场面雄浑;另一半自如地转到了狩猎归来,结尾更是意境深远。其中的“劲”、“鸣”、“疾”、“轻”、“忽过”等字眼,准确而又精练,能够做到前后照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将军的英姿与豪情。所以,该诗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盛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