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3720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1]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2],不及汪伦[3]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流行于唐代民间的唱歌方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2]深千尺:形容水很深。

  [3]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年)。诗人在游历桃花潭时,结识了汪伦,并受到了性格豪爽的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个人还在一起畅饮美酒。李白临走时,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抒发了他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李白踏上小船,正要离开桃花潭时,忽然听到了汪伦的歌声。桃花潭的水啊,无论你再怎么深,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诗人巧妙地用桃花潭的水来比汪伦对他的情谊,生动形象,空灵而有余味。因为,桃花潭的水已经“深千尺”了,可它还是“不及”汪伦对他的情谊,可见汪伦对他的情谊有多深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1]三月下[2]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4]长江天际[5]流。

  【注释】

  [1]烟花:形容柳絮飘飞,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色。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到。广陵,指扬州。

  [2]下:顺流而下。

  [3]尽:消失。

  [4]唯见:只看见。

  [5]天际:天边。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送别诗,描绘的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离别的场景。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地方。诗人在同孟浩然愉快地分手时,还带着对广陵的向往,从而使这次离别充满了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开篇点题,而黄鹤楼本身又是天下名胜,据说还是仙人飞升的地方,诗人把它和扬州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愉快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用绮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意境优美的美丽风景画。“烟花三月”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也透露了繁华的时代气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着朋友离去,直到帆影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只留下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遥远的水天相接处。由此可见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以及诗人对扬州的心驰神往。那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不正像诗人起伏不定的心绪吗?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1]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2]。

  桃花流水窅然[3]去,别有天地非人间[4]。

  【注释】

  [1]余:我。

  [2]闲:安然、坦然。

  [3]窅然:深远的样子。

  [4]非人间:跟人间不一样,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句以提问的形式开头,紧扣题目,唤起了读者的注意。可是,诗人却故意“笑而不答”,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造成了悬念,增添了诗意的曲折性,自有一种摇曳生姿的魅力。问题的答案接着就出现了,原来是因为这桃花随溪水悠然远去的美丽景色,诗人已经喜欢上了这种隐居的生活。

  全诗采用了不拘格律的绝句形式,显得质朴自然,虽然短小,却有问有答,还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虚实结合,节奏悠然舒缓,而且过渡自然,韵味悠长。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1]花草埋幽径,晋代[2]衣冠[3]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5]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金陵,即今南京,因三国时吴国在此建都而得名。

  [2]晋代:东晋的都城也在南京,所以把它和吴宫并举。

  [3]衣冠:指贵族豪门。

  [4]三山半落青天外:从凤凰台上望三山,只见三山有一半都被云遮住了,不能尽收眼底。三山,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因三峰南北相连而得名。

  [5]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被白鹭洲横分为二支,最后流入长江。

  [6]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当道,贤臣报国无门。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律诗,是诗人从流放地夜郎返回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忧国伤怀的情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一直都很关心现实,他的思绪从六朝的帝都金陵飘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又想到当今奸臣当道,自己报国无门,所以心情异常沉重。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这时虽然心情沉重,却没有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和今日的忧国伤怀之中,而是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大自然。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写景佳句。

  最后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潇洒清丽。诗人将历史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次抒发了自己忧国伤怀、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1]生紫烟[2],遥看瀑布挂前川[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注释】

  [1]香炉:即香炉峰,位于庐山西北,形似香炉,而且山上经常有云雾缭绕,故得名。

  [2]紫烟:云雾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4]九天:第九重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最高。

  【赏析】

  这是诗人在庐山隐居时写的一首风景诗,描写了庐山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写的是香炉峰上蒸腾的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烟雾,就像真正的香炉燃起了紫烟一样。这一句把香炉峰渲染得更加美丽,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作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紧扣题目,说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地悬挂在山川上。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把动态的瀑布比喻成了静止的白练,既切合了“遥看”中的瀑布形象,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赞叹。这两句从大处落笔,描写了遥望中的瀑布及周围的景致,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绚丽壮美的图画。

  “飞流直下三千尺”开始从近处对瀑布进行细致的描写,可谓字字珠玑。“飞流”极力描写瀑布凌空飞泻的壮丽景象。“直下”不但表明了山的高峻和陡峭,还说明了水流很急。接着,诗人又以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似真似幻地强化了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1]中断楚江[2]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

  【注释】

  [1]天门:天门山,在今安徽省芜湖县西南,它包括东边的博望山和西边的梁山两座山,因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且非常险要而得名。

  [2]楚江:长江流经湖北宜昌至安徽芜湖的一段。由于这一段长江古时曾经属于楚国,因而得名。

  [3]回:转变方向。

  [4]日边来:就像来自天边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天门山壮美的景象。

  “天门中断楚江开”极力描写了楚江冲破天门,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的壮阔景象,借雄伟的山势写出了水流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天门山阻碍了楚江那汹涌奔腾的水流,借水势极力衬托出山的奇险。

  “**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给原本静止不动的两座山赋予了动态美,好像青山在热情地迎接远客一样。“孤帆一片日边来”说明诗人“望”的立足点就是这艘乘风破浪的孤帆。随着船儿离天门山越来越近,诗人终于近距离地目睹了天门山的壮美,表达了诗人终能一睹胜景的欣喜之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1]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2],轻舟已过万重山[3]。

  【注释】

  [1]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从**入云的白帝城出发。朝:早晨。辞:告辞,告别。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以东的白帝山上。彩云间:从江上仰望白帝城,感觉它好像**入云,故有此说。

  [2]住:停止。

  [3]万重山:重重叠叠的山,形容经过了很多座山。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欢畅喜悦的心情。当时,诗人原本是要被流放夜郎的,行至白帝城时却得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所以惊喜交加地作了这首诗。

  “彩云间”既显示了天色由阴暗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又极力刻画了白帝城的高峻,从而体现了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之大,隐含了诗人是怀着兴奋的心情从朝霞满天的白帝城出发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极力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猿声啼不住”传神地表达了船行之快,以至于原本断断续续的猿猴的啼叫声好像连成了一片,听来不绝于耳。诗人身在如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行进的小船上,心情该有多么畅快啊!“轻舟已过万重山”进一步说明船行之快,衬托了诗人的愉快心情。

  全诗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洋溢着诗人历经艰难后突然迸发的**和豪情。此外,诗人运用了句末押韵的写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表达了一种畅快的心情。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1]。

  相看两不厌[2],只有敬亭山[3]。

  【注释】

  [1]闲:形容云彩悠闲自在地飘来飘去的样子。

  [2]厌:满足。

  [3]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以北。

  【赏析】

  这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诗人在大自然中排遣孤独和寂寞,以寻求安慰和寄托的积极心态。本诗构思精巧,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景,实则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因为,就连鸟儿和白云,都远远地离诗人而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的是,所幸还有秀美的敬亭山为伴,于是诗人就和敬亭山对视着,好像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似的。诗人运用同义的“相”、“两”二字,以及“只有”,把自己和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无限喜爱之情。山是“有情”的,而人却无情多了。诗人用这静谧的场景,暗示自己身处冷遇的境地,倍感寂寞、凄凉。

  这首诗极写自然景物的“静”,给人以平淡、恬静的心灵抚慰;而诗人的内心,也与周围的寂静环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