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6197
黄鹤楼
崔颢[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3]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崔颢:河南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武昌西南,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
【赏析】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的评论家严羽评价它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相传,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诗人把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同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抱着浪漫的想法,认为驾鹤成仙确有其事,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而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一座空楼,徒有虚名”!
于是,诗人从鹤去楼空点出吊古伤今之意,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画面。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世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中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机盎然。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可是,故乡远在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又怎么能看到呢?因此,诗人用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道出悠悠不尽的浓重乡愁。
凉州词
王翰[1]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这首《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2]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赏析】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诗作描绘了偏僻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首句用绚丽优美的语言和清越悦耳的音调,尽显盛宴气派之豪华;次句用“欲饮”两字,将宴会的热闹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酒宴中伴随着音乐,着力去渲染气氛。第三、第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在边地,环境荒寒艰苦,征戍生活紧张动荡,遇到这样的欢聚酒宴是很难得的,因此面对美酒和盛宴,将士们全都兴致高涨,准备一醉方休。
这里的“醉卧沙场”,不仅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宴席的热闹气氛十分契合。整首诗作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欢乐的盛宴,完全不同于一两个人浅斟低酌,借酒浇愁的那种场面和意境。全诗语言明快、节奏跳动跌宕、情绪奔放,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别董大(其一)
高适[1]
千里黄云白日曛[2],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和岑参齐名,合称“高岑”,诗风也大略相近。
[2]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即将分手之际,诗人只字不提离愁别绪,而是满怀**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将一首送别诗也写得非常豪迈。
前两句,运用白描来表现景物。借景抒情,寄托内心的郁积,令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描写着重用力,为下文的转折作好铺垫,足显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心志。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天下传扬的著名琴师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丽人行
杜甫[1]
三月三日[2]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3]金孔雀银麟麒。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4]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5],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6]之盘行素鳞[7]。
犀箸厌饫[8]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9]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衰吟感鬼神,宾从杂遝[10]实要津。
后来鞍马[11]何逡巡[12]!当轩下马入锦茵[13]。
杨花雪落覆白■[14],青鸟[15]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释】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艺精湛,有《杜工部集》传世。
[2]三月三日:上巳节。原本这一天人们去水边祭祀,用水洗面净身,后来逐渐演变成春天去水边游玩、踏青的日子。
[3]蹙:刺绣的一种工艺。
[4]珠压腰衱:用珍珠装饰的用来系裙子的腰带。
[5]云幕椒房亲:云幕,指绘有云朵纹饰的帐幕,代指内宫。椒房,后妃居住的地方,代指后妃。椒房亲,指后妃的亲戚。
[6]水精:水晶。
[7]素鳞:白色的鱼。
[8]厌:同“餍”,意思是吃饱了。饫的意思也是吃饱了。厌饫,意思是指吃饱了不想吃。
[9]黄门:黄色的宫门,这里泛指宫内的宦官。
[10]杂遝:杂乱众多的样子。
[11]后来鞍马:后面骑马来的。这里暗指杨国忠。
[12]逡巡:不知道该不该前进,犹豫不决的样子。这里暗指杨国忠走路时缓慢,大摇大摆的模样。
[13]锦茵:铺有地毯的帷幕。
[14]■:古书中记载“杨花入水化为萍”、“萍之大者曰■”。
[15]青鸟:神话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后来多把它当做男女之间传情的使者。
【赏析】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杜甫正困在长安。当时他见到了许多令他愤慨和不满的社会现象:王侯将相飞扬跋扈,达官贵人荒淫奢侈。于是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便创作了这首诗,以揭露整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面目。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诗作,作者在其中明褒暗贬。诗中的佳人虽然艳丽,但是近乎妖艳;事物虽然华丽,实则奢侈;“杨花雪落”虽然浪漫,难遮背后的龌龊。由此看来,作者在华丽的词藻下暗藏着一股讽刺和怨恨。作者正是想让读者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以此来增加这首诗的说服力。
另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杜甫诗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含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1]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3]眦[4]入归鸟[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造化:天地,大自然。
[2]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3]决:裂开。
[4]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5]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赏析】
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第一句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一个“夫”字虽为虚词,却必不可少。它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作答,在写法上如顺水推舟,分外自然。久闻岱宗之名,现在面对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泉涌而出。
上面写的是由于迫不及待之情的驱使而作的远望,接下来便开始写近望之景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是如此多情,把天地间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了泰山。山势崔巍兀立,光线南明北暗,判若晨昏。
在对近望中的实景、虚景描写之后,诗人更进一步描写仔细观察之后的景致。此刻,他早已为泰山这种雄壮的景色和气魄所感染、陶醉了。诗人仿佛与泰山融为一体,他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目送着茫茫暮色中匆匆归山的鸟儿,按捺不住自己那喜悦的心情,它也随着归鸟飞得高远起来。同时,“归鸟”二字也暗含着傍晚的到来。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宿鸟归山,天色渐暮,想要继续登山是不大可能的了。可是,处于兴头的诗人并没有表现出半点惋惜,而是满怀热情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把希望寄予到明天。这时候,一定要克服千难万险,登上那能一小天下的泰山绝顶!到了那时,平庸的众山将显得多么的渺小!这两句正如前人所评,是虚写,是幻想将来的登山。末句暗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点出了全诗的主旨,表现出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1],马萧萧[2],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3]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4]频。
或[5]从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营田[7]。
去时里正[8]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9]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10]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11]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12],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3]。
【注释】
[1]辚辚:车轮声。
[2]萧萧:马鸣声。
[3]干:冲。
[4]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5]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6]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7]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8]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12]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3]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行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反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春望
杜甫
国[1]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2]花溅泪[3],恨别[4]鸟惊心[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6]万金。
白头搔[7]更短,浑欲[8]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国破:指长安被攻占。
[2]感时:感慨时事。
[3]花溅泪:看到花让人想掉眼泪。
[4]恨别: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
[5]鸟惊心: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6]抵:值。
[7]搔:用手指轻抓。
[8]浑欲:简直要。
【赏析】
《春望》的首联主要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第二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第五、第六句分别写国忧、家愁。这两句深层写春日所感。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
这首诗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作者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尽春城的落败景象。后四句主要抒发春望之情,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2]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3]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4]词,三男邺城戍[5]。
一男附书至[6],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7]偷生,死者长已[8]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孙[9]。
有孙母未去[10],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11]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12]备晨炊。
夜久[13]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
天明登前途[15],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投:投宿。
[2]逾:越过、翻过。
[3]一何:多么。
[4]致:对……说。
[5]戍:防守。
[6]附书至:捎信回来。
[7]且:姑且。
[8]已:已经,这里引申为完结。
[9]**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0]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1]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2]犹得:还能够。
[13]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4]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15]登前途:前面的路。
【赏析】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首语言并不华丽的叙事诗,《石壕吏》没有什么抢眼的“名句”,它的动人,在于层层渲染悲剧气氛,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开篇“有吏夜捉人”到“老翁逾墙走”,给全诗奠定了凝重的基调——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征兵及于残年老朽。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凄惶形成鲜明对比。老妇自叙身世,“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她的家庭已经为朝廷牺牲了两个儿子,然而得到的不是应有的抚恤,而是更猛烈的压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劳动力都走了,家中只剩老弱妇孺,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然而官吏仍然不放过他们。全诗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出现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老妇人,也许连走路都有困难,为了保全家人,主动要求应征。官吏的残忍、朝廷的刻薄寡恩、老妇人的悲惨被无限放大了。
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饱含暗示与让人无穷回味的余地。为谁而泣?离别的时候,会说什么话?离别后,这一家人的境遇如何?作者没有明说,也不必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