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57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1]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

  【注释】

  [1]天街:京城的街道。

  [2]皇都:指京城。

  【赏析】

  水部员外郎是张籍,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官职与排行合在一起,故有这样的称呼。这首诗就是韩愈写给他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最有名的一句诗。细细的春雨在京城下了一夜。翌日,诗人登楼远望,看到一片淡淡的、稀疏的青色,那就是春草的芽儿,惊喜之余,不禁走到野外观看,但来到近处,连这些稀疏的青色都看不到了。这句诗通过对比一“遥”、一“近”草色的不同,传神地描绘出早春的迹象。

  诗人也不禁惊叹于这朦胧的**美,因此在最后两句写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感觉着早春的景色是春天里最美的,甚至比烟雾缭绕、柳树垂绿条时的皇城**还要美。

  这首诗简单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平淡中带着深远的意味。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1]

  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3]侵古道,晴翠[4]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5]满别情。

  【注释】

  [1]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博学多才,以诗著称,兼通文、词、书法。早年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4]晴翠:阳光照耀下草的样子。

  [5]萋萋:形容茂盛的野草绵延不断。

  【赏析】

  依唐朝科举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这首诗是白居易考试的时候所作,当时他只有十六岁。

  第一句平铺直叙,草原上的草在一年的时间里,先由黄变绿,再由绿变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枯荣”过程的解释,秋冬的野火烧掉了枯草的叶子;但是,并没烧掉它的根。所以,等到来年的春天,春风一吹,草儿又开始长出新芽,慢慢生长,不久又是一片绿色。

  古原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还留一点根须,来年就能发芽生长。诗人以野草喻自己,展现了诗人有着坚强的性格。其实这两句还写出了万物循环而生的意境,烧了之后,风吹而再生,再生再烧……

  在这青草抽芽、大地回春的时刻,诗人送朋友(“王孙”借指朋友)远行。在这荒凉的古道上,看着碧绿的野草,送别朋友的诗人更增愁绪。

  诗人在命题作诗的情况下,不仅使全诗工整对仗,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全诗读起来自然流畅,明显能感觉到诗人饱含的深情。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1]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2]。

  手把文书口称敕[3],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4]。

  【注释】

  [1]翩翩:原意是轻松洒脱的样子,这里指横行无忌。

  [2]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是指太监手下的士卒。

  [3]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4]直:通“值”。

  【赏析】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新乐府》组诗,是里面的第三十二首。

  本文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反映了“宫市”这一不平等现象,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唐朝的时候,皇宫所需物品由专门的官员来采购。但是,后来宦官专权,他们买东西都是强买,或以低价,有时连钱都不给。

  卖炭翁好不容易存了一车炭,刚好碰到了天冷下雪的时候,本指望卖点钱换些衣服和粮食,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黄衣使者”,使者让他把炭拉到皇宫,但皇帝的使者只给了他“半匹红绡一丈绫”。

  辛辛苦苦烧了一车炭,从山里运到长安,但只换回了“半匹红绡一丈绫”。我们此刻一定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悲凉心境。特别是其中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与后有一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养蚕的人却舍不得穿罗绮;同样,卖炭翁这么冷的天也舍不得用炭来生火。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1]头夜送客,枫叶荻[2]花秋瑟瑟。

  主人[3]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4]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5]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6],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7]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8],初为《霓裳》后《六么》[9]。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10]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11]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12]。

  冰泉冷涩弦凝绝,[1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14],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5]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16]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17],妆成每被秋娘[18]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19],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20]击节碎,血色[21]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22]死,暮去朝来颜色故[23]。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24]买茶去。

  去来[25]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2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27]。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28]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29]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30]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31],满座重闻皆掩泣[3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33]湿。

  【注释】

  [1]浔阳江:流经九江的一段长江。此时的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十分抑郁。第二年秋天,他在浔阳江口送朋友,遇到了琵琶女,写下了这篇诗。行,是乐府古诗中的一种体裁,与“歌”略同,常连称“歌行体”。

  [2]荻:芦苇类植物,秋天开草黄色花。

  [3]主人:作者自称。

  [4]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重又发亮。

  [5]转轴拨弦:指弹奏前调弦试音等准备工作。

  [6]思:感情。

  [7]信手:随手。续续:连续不断。

  [8]拢、捻、抹、挑:弹奏琵琶的几种指法。

  [9]《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传说为开元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本名《婆罗门曲》,经玄宗修订后用此名。《六幺》:又名《绿腰》、《录要》,是当时流行的琵琶曲。

  [10]嘈嘈:低音弦声,沉重雄壮。切切:高音弦声,微细急促。

  [11]间关:鸟鸣声。花底:花下。滑:形容鸟声婉转流畅。

  [12]幽咽:流水声轻而不畅。冰下难:冰下泉水流动,时受梗阻。一作“水下滩”。

  [13]此句描绘弦声由艰涩进入凝结停歇的状态。凝绝:完全凝结。凝一作“疑”。

  [14]拨:状如铲,用以拨弦。当心画:用拨片在四弦中心用力一划,四弦齐鸣,是琵琶弹奏结束时的动作。

  [15]虾蟆陵:在长安东南的曲江附近,是当时著名游乐区。

  [16]教坊:玄宗时设置左右教坊,用来掌管音乐、杂技,教练歌舞。部:队。

  [17]伏:敬佩。

  [18]秋娘:泛指当时长安的美女。

  [19]五陵年少:泛指当时长安的富家子弟。五陵:长安城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是当时贵族豪门聚居之地。缠头;赏赠给歌舞伎的丝织品。

  [20]钿头:用金玉珠宝镶嵌成花形的首饰。云篦:云形花纹的梳发工具。

  [21]血色:喻裙色红艳如血。

  [22]阿姨:教坊中的女头目。

  [23]颜色故:容颜衰老。

  [24]浮梁:唐朝县名,是当时茶叶贸易中心,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25]去来:去后。

  [26]唧唧:叹息声。

  [27]丝竹:泛指乐器。

  [28]杜鹃:又名子规,传说啼声凄厉,直到吐血而死。古代诗文常用来描写旅客思家的心情。

  [29]呕哑:杂乱的乐器声。嘲哳,形容嘈杂细碎难听的声音。

  [30]翻:按曲调编写歌辞。

  [31]向前声:刚才演奏的曲调。

  [32]掩泣:掩面而泣。

  [33]青衫:唐代八、九品官所穿的官服。按作者时任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着浅红色。说青衫意在表达自己的沦落身份。

  【赏析】

  诗人借着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这首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为白居易的传世不朽之作。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

  从开头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部分,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在凄凉的秋风中,诗人在江头送客。正在喝酒的时候,听见了琵琶弹奏的声音,他们不禁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女子,转接得极其巧妙。接下来描写琵琶女出场,“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琵琶女终于开始弹奏了,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作好了铺垫。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作品接下来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窃窃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部分。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在年轻时嫁给了富家贵公子。那个时候的她穿金戴银,天天与富家公子饮酒作乐。然而荣华易失、容颜易衰,她被富贵子弟们抛弃了。因此她不得不“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好归宿,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但愿望就这样落空了。

  作品的最后一部分即是由歌女的沦落,联想到诗人自己的屡遭贬官。诗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各有非凡的才华,却又同样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封建制度的遗弃和扼杀。作品强烈倾诉了作者对自己不幸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联,融议论于叙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蕴,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较好地描绘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

  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收尾。所谓“满座重闻皆掩泣”,描绘音乐效果之动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而“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作者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描写,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而哭。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