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7785
水龙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1]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2]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3]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4]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5]何人、唤取红巾翠袖[6],揾[7]英雄泪。
【注释】
[1]岑:小而高的山。
[2]断鸿:失群的孤雁。
[3]吴钩:吴地特产的圆形宝刀,此指剑。
[4]刘郎:指刘备。
[5]倩:烦,央求。
[6]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7]揾:擦拭。
【赏析】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之时,当时他怀有满腔报国热情,但却得不到重用,心中十分愤懑,偶然游览之机,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赏心亭位于建康,是秦淮河边上的一处名胜。
开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的是作者在赏心亭上登高远眺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阔苍茫,一片秋色。大江流向天边,不知道哪里才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融会,气象宏大,笔力遒劲。“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举目远眺,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好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又好像美人头上螺旋状的发髻,这几句是在描写作者遥望沦陷山河时的复杂心情。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而“献愁供恨”句,已经转入抒情,突出“仇”、“恨”二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下阕作者直接抒情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是作者引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会消极厌世的心态。“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作者又引用刘备的故事,表达了他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豪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是作者感到青春年华匆匆逝去,眼看收复失地的愿望快要落空了,心中顿生虚度年华的感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作者感觉到无人理解自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这首词意境慷慨悲壮,感情跌宕起伏,还运用了多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感慨。
永遇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1]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2]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3]草草[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5]下,一片神鸦[6]社鼓[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京口:古城名,指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为登临之胜地。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3]元嘉: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年号。
[4]草草:轻率。
[5]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的名字。拓跋焘的小名为佛狸。
[6]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7]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赏析】
作者在调任镇江知府后,登临京口北固亭,慨叹报国无门,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怀古”名作。
这首词的题目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作者在全词开篇就写了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孙权是三国时东吴之主,他面对曹操大军来袭毫无畏惧,顽强地击退了曹操大军,保卫了家园。刘裕是南朝时期的宋武帝,他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了叛乱。尽管他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不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作者在这样的对比中给人以一种沧桑之感。这也表达了他希望主战派抓紧时间收复失地的愿望,讽刺和谴责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态度。
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讲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业,而是好大喜功,听信谗言,派兵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这篇词中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事例,为此,宋末词人岳坷和刘克庄质疑他用典太多,把文章写得艰涩难懂,其实辛弃疾用典都是十分必要和贴切的,而且寓意深远。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作者有感而发,辛弃疾写这首词时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正好是四十三年。渡淮南归,本打算凭借国力收复失地,没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荏苒,四十三年匆匆过去了,自己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就可能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心中的愤懑之情。
青玉案
辛弃疾
元夕[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宝马雕车[3]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4]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5],笑语盈盈[6]暗香[7]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8]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9]处。
【注释】
[1]元夕:每年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夜称元夕或元夜。
[2]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3]宝马雕车:指豪华的马车。
[4]玉壶:比喻明月。
[5]蛾儿、雪柳、黄金缕:这几样都是妇女头上佩戴的饰物。形容盛装打扮的妇女。[6]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7]暗香:指妇女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8]蓦然:猛然、突然。
[9]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辛弃疾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打算收复失地,但却总也不能得到重用。后来,他因为给孝宗上了《美芹十论》,才受到朝廷的重视,被调到京城做官。在京城观赏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元宵夜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流星一样落下来,一开头就把人带入节日的气氛之中。“东风”两个字点明了季节,也衬托出帝王之都的恢弘气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这一夜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下阕仍然在写节日的气氛。“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穿着节日盛装、戴着漂亮头饰的妇女都出来观灯,她们所过之处,留下了阵阵香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在来来往往的众多女子中找自己的心上人,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猛地一回头,发现她原来在昏黑幽暗的地方。作者表面上看好像在找一位女子,但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个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甘于寂寞的女子不正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化身吗?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把辛弃疾的这几句词看做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之人的最高境界,无疑是真知灼见。
菩萨蛮
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1]壁
郁孤台下清江[2]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3]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4],山深闻鹧鸪[5]。
【注释】
[1]造口:即皂口,古镇名。
[2]清江:赣江,旧称清江。
[3]可怜:可惜。
[4]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5]鹧鸪:一种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在说“行不得也”,非常凄切。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孝宗淳熙三年任江西提刑,路过造口时所作,词中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思。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下这赣江清澈的流水中有多少逃难行人的眼泪啊!“郁”有沉郁的意思,“孤”有巍然**之感,用这两个字来形容高台,十分贴切地表达了高台巍峨耸立的感觉,显得气势无比磅礴。“行人泪”三个字,写出了造口当年的一段历史。当年受金人追击的隆裕太后(高宗的婶母)乘船到达造口,一路之上,皇室狼狈不堪,流亡的百姓更是妻离子散,苦不堪言。作者身处隆裕太后被追之地,自然会想起当年的往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向西北眺望京城长安,但可惜的是它被无数山峦阻隔。在这里,“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无数山峦阻隔比喻恢复故土面临着重重困难。作者的感情由对百姓的同情升华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峦阻隔着去长安的路,但终究挡不住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用比兴的手法,暗示恢复失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作者感到无比忧愁,只听到杜鹃凄厉的叫声。“江晚”“山深”是作者沉郁苦闷心情的写照,鹧鸪的叫声渲染了一种悲壮凄迷的气氛,更加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当时沉郁苦闷的心情。
鹧鸪天
姜夔[1]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2]。梦中未比丹青[3]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4],两处沉吟各自知!【注释】
[1]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南宋词人,他的词以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为主,偶尔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特点是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峻。他的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等。
[2]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
[3]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4]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赏析】
姜夔到合肥游玩时与一名歌妓相爱了,当时短暂的欢聚,成了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当年之人,而且还在梦里与她相遇了。这首词就是作者梦醒后写成的。这一点可以从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得到印证。夏承焘这样写道:“白石怀人各词,此首记时地最显。时白石四十余岁,距合肥初遇,已二十余年矣。”
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以流水起兴,不仅交代了这段情缘发生的地点,而且将作者拉入遥远的思绪之中。虽然距当初在合肥相见已经有二十年了,但关于她的一切作者都历历在目,以致在梦中与她相见,确实是“无尽期”了。“当初不合种相思”,相思的滋味是苦涩的,二十年间一直纠缠着作者,所以他说“不合”。“种”字有种因果循环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恋情由怨怼转为后悔的心路历程。“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切合题目中的“梦”字,这里的“丹青”指画像,相爱的人不能相见,只能以画像慰藉相思之苦,但作者只是梦里相见,梦中的恋人的模样更不及画像真切。梦境迷蒙中,山中的飞鸟惊搅了美梦,只有鸟的啼叫声在耳畔回荡。前一句是写梦中的遗憾,而后一句写的是梦醒后的惆怅。
下阕“春未绿,鬓先丝”,作者直接抒发幽怨之情。“春”字与题目中的“元夕”相呼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年又过去了,大地铺满了绿色,自己辗转蹉跎,人不觉得就变老了。“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句话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包含着人生的感悟和深沉的慨叹。相爱的人不能相聚,心中的感情逐渐地麻木,慢慢变成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印痕。“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郁积在作者心中的感情无从宣泄,只有向苍天发问。“红莲夜”指元宵节,周邦彦在《解语花·元宵》中写道:“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元宵节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大好时机,相恋而不能在一起的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非常痛苦。“难教”二字,仿佛从作者心底最深处发出的慨叹,包含着无尽的悲哀与凄凉。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1],余过维扬[2]。夜雪初霁,荠麦弥望[3]。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4]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5]以为有黍离[6]之悲也。
淮左[7]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8]乔木[9],犹厌言兵。渐[10]黄昏,清角[11]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12],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13]词工,**[14]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5],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至。
[2]维扬:扬州的别称。
[3]弥望:满眼。
[4]戍角:军中的号角。
[5]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6]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7]淮左:淮东。宋代时,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说:“淮左名都”。
[8]废池:废弃的池台。
[9]乔木:残存的古树。
[10]渐:向,到。
[11]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2]俊赏:俊逸清赏。
[13]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14]**:指**。
[15]红药:芍药。
【赏析】
姜夔的词多以抒发个人感慨为主,这首词是一首难得的感怀家国、哀伤时乱的佳作,创作这首词时,他年仅二十余岁。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一种曲牌。在这首词的前面,他加了一个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阅读。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作者把昔日繁华的扬州与今日荒凉的扬州进行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反映出战争给扬州带来的严重破坏,从而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情。
词一开头作者就给扬州冠以“名都”、“佳处”的美名,扬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曾相当繁华,很多诗人都满怀热情地赞誉过它的繁华盛况,如晚唐诗人张祐这样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宵闻。”但后来,由于金兵的侵略,扬州城变成了一座废墟。作者将其称为“名都”、“佳处”,就是让人回想起这座城市当年的繁华,从而与今日的残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来到这里,看到的只是长得旺盛而整齐的荠麦,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废池乔木”。“自胡马窥江去后”几句,点出扬州城今昔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一个“厌”字,写出了金兵烧杀抢掠给城中百姓带来的深重的心理阴影,也是对不义的侵略者的无情谴责。黄昏时分,凄厉的号角声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响起,扬州城越发显得空旷。这里作者用声音来衬托出扬州城的荒凉和空旷。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典故,进一步强化黍离之悲这一主题。杜牧曾在扬州城发生了不少风流韵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作者在扬州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他。可是,今日的扬州城早已无法与他那时的扬州城相比了,即使让他再来这里,也无法用他那俊逸的才华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了。这又是一种对比,作者把前朝的杜牧拉出来,显得精妙无比。昔日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二十四桥仍在”,只有一弯“冷月”在波心摇荡。最后作者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如梦令
李清照[1]
常记溪亭[2]日暮,沈[3]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4]。
争渡[5],争渡,惊起一滩鸥鹭[6]。
【注释】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来的作品以感伤情调为主旋律。
[2]常记:时常记得。溪亭:泉名,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3]沈:同“沉”。
[4]藕花深处:荷花丛中。
[5]争渡:夺路急归。
[6]鸥鹭:一种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虽寥寥数语,却描写出词人的一次荡舟野游经历。这首记游之作,篇幅不长,看似随意,实则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
开头的“常记”二字,说明这篇作品并非当时所作,而是有追忆的性质。女词人确有豪兴雅致,有不让须眉的壮游之举。日暮时分,荷花绽放,词人在其间荡舟畅饮,竟醉倒在名泉之畔,忘记还要返回,迷失了归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在追忆此事之时,心情是激赏的,是欢愉的,甚至还有一份狂放与豪迈。一位大家闺秀在传统社会中,竟然有这样“破天荒”的野游、荡舟、畅饮、沉醉的经历,有这样的心胸,真是难能可贵。难怪有学者这样评价李清照的不羁和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
“误入”一句给人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感。词人因醉酒而不知归路,接下来是误入荷花深处,想必这是可以理解的。显然,词里边的少女主人公是太忘情了。忘情归忘情,但还是要回去的,词人于是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好像还有几分焦灼之情。
结尾处的归结之语勾勒渲染出浓浓的诗情画意,自己的错误和焦急,竟然惊吓到了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其中蕴涵有不尽的诗味,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静谧中取动感,沉醉中有释怀。
整首作品,只是选取几个片段,就已经捕捉到最有说服力的物和景,自然而然表达出词人怡然澄净的心境,极富自然之美。
凤凰台上忆**
李清照
香冷金猊[1],被翻红浪[2],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3]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4]!者[5]回去也,千万遍阳关[6],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7],烟锁秦楼[8]。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1]金猊:狮形铜香炉。
[2]红浪:红色锦被乱摊在床上,像波浪一样。
[3]宝奁:华丽高贵的梳妆镜匣。
[4]休休:罢了罢了。形容宽容,气魄大。
[5]者:通“这”。
[6]阳关:语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被谱为琴曲,唐时盛唱,多作送别曲。
[7]武陵人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他回头重新寻找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
[8]秦楼:借指自己的居处。
【赏析】
本词抒写了词人对丈夫的依依惜别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非常好,但因为各种原因,夫妻双方要忍受离别和相思之苦。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离愁之苦,“日上帘钩”前五句,词人从行动、举止、精神状态等方面刻画了自己的慵懒之情:香炉已经冷了,而不去换新香点燃,被子胡乱地铺着,迟迟不肯起床,日上帘钩时才起来,连头也不想梳理了,任凭尘埃将化妆盒覆盖。一个名门之后,大家小姐,怎么会这样呢?“生怕离怀别苦”一句点出了原因所在。紧接着,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将词人万种愁情,一腔哀怨的复杂心情以及怅然若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丈夫要远行了,有许多话想说,可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因而更增加了愁苦之情。因为词人知道假如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只会给丈夫带来烦恼,所以甘愿把痛苦埋藏心底。
接下来,词人又说“新来瘦”,为什么呢?并非饮酒伤身,也不是悲秋,完全是因为离愁在折磨自己。这里作者没有直接点出原因,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手法细腻,妙不可言。晚清著名词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这三句极为赞赏,认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
继而,词人用“休休”二字来了个大跳跃,直接写了别后的情形,省去别前如何**和送行而感伤的场面。借用《阳关曲》这样的送别曲,再一次表明,别离是难免了,罢了罢了。“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概括得极为精确。词人担心别后再也不能相见,像《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然后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希望“流水”能证明她的痴情。最后,“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与之前的“新来瘦”呼应,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愁苦和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