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6369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1],瑞脑[2]销金兽[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4],半夜凉初透。

  东篱[5]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1]永昼:漫长的白天。

  [2]瑞脑:又称“龙脑”,即冰片,香料的一种。

  [3]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4]纱厨:即纱帐。

  [5]东篱:取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借指观菊的地方。

  [6]**:形容极度的忧伤。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书写的是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以及自己的孤寂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早上起来,词人百无聊赖地坐在兽形的香炉旁,看着瑞脑慢慢升起的香烟,想着又要度过一个漫长而孤寂的白昼了。接着词人点明重阳佳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增加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季节,又逢重阳,才会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种“凉”不仅仅指身体感受到的凉意,更指心里的悲凉。

  本来是应该和丈夫共同赏菊和饮酒的,现在丈夫远行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空对着**和酒杯,哪还有什么心情赏菊?“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几乎压倒了南宋词坛。据说,当时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自愧写词不如妻子,于是三日三夜闭门谢客,苦思冥想,写了五十首送给友人陆德夫。谁知,陆德夫读后说,只有“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佳,原来赵明诚将妻子的这三句夹了进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2],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将息:休息,保养。

  [2]这次第:这光景。

  【赏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那种哀婉、凄苦的情形感动了不知多少人。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侵,北宋王朝覆灭,青州老家在战火中也付之一炬。谁知次年,相亲相爱的丈夫也病死了。词人随着南宋王朝一起南渡逃亡,夫妻俩一生所藏的书籍和财产损失殆尽。一连串的打击使她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起头三句,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是愁,声声是愁,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凄苦的感受,正如徐虹亭在《词苑丛谈》中说:“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在这样凄苦、孤寂的环境中,词人“寻寻觅觅”,也许想寻找到一些往日的温馨回忆,但最终找到的还是“冷冷清清”,孤身一人。

  接着,词人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人适应起来很困难,加上词人年岁已大,又遭遇了这么多的不幸,因此对天气的变化更加敏感,不知怎么将养生息。于是词人借酒御寒,但几杯淡酒怎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凉风呢?一切都显得那么困难,愁上加愁。正是伤心的时候,只见几行南飞大雁掠过窗前,它们不正是为自己和丈夫捎过书信的大雁吗?然而,现在物是人非,表达了词人对故人、故乡的思念之情。“雁过也”这几句,有声又有形,使人很容易像词人一样仿佛听到了南归大雁那凄苦的叫声。

  满地的黄花,人已憔悴不堪,哪有什么心情去采摘呀?正巧又下起了雨,“点点滴滴”虽说是打在梧桐树上,其实是打在了词人的心上。

  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身负家国之痛,孤独凄惨,怎是一个“愁”可以写尽?全文以“愁”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真可谓意味无穷。

  宋诗选篇

  山园小梅

  林逋[1]

  众芳摇落独暄妍[2],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3]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4],不须檀板[5]共金樽。

  【注释】

  [1]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北宋初期著名的隐逸诗人。今存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

  [2]暄妍:明媚美丽。

  [3]霜禽:白鹤。

  [4]狎:亲近、亲昵。

  [5]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

  【赏析】

  梅花以其傲然独放的精神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象征,本诗作者林逋更是爱梅之人,他自我标榜“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充分反映了他孤高清雅的品质。

  作者开篇直接赞美梅花,写出了梅花在百花凋落之后迎着严寒傲然独开,占尽了小园的风光。“众芳摇落独暄妍”,一个“独”字完全写出了梅花傲然开放的精神,“暄妍”写出了梅花的形态特征,这开篇第一句话就将梅花的形与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占尽风情向小园”,一个“尽”字,把梅花压倒群芳的形象雕刻得入木三分。

  颔联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它将梅花的形态、气韵、风骨表达得恰到好处。一个“疏”字,写出梅花枝叶稀疏、花香清幽的特点。“横斜”二字写出了梅花的姿态。

  颈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用“霜禽”与“粉蝶”衬托出梅花的色、香之美,而且这两种动物使画面变得活泼起来,有一种灵动之美。

  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梅花的极度赞美。“微吟”二字非常契合梅花的特点,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那种自甘寂寞、孤高不群的品质。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1]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2]风波里。

  【注释】

  [1]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2]出没: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了极其深刻的主旨,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一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第二句紧接着就写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是对江中的鲈鱼趋之若鹜。一个“但”字,将往来人们的心态十分精确地刻画了出来。这两句都是写实的句子。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场面,渔人驾着一叶扁舟穿梭在波涛汹涌的江中,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江岸上的人们捕捉鲈鱼,这与江岸上那些想吃鱼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想起梅尧臣《陶者》中的诗句:“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尽管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作者关心广大贫苦百姓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1]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2]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3]。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4]。

  【注释】

  [1]山城:指夷陵。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的字。

  [2]冻雷:春天的雷声。

  [3]物华:美好的事物。

  [4]嗟: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欧阳修被贬之后,应答朋友丁宝臣的诗作,表达了他被贬后的寂寥心情。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虽然已经到了二月,别的地方都该花团锦簇了,但偏远的夷陵小城依然是一片寒意。这两句既写出了山城的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寓政治环境不好,这是作者被贬后有感而发。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橘和笋是夷陵特产,作者选择两种夷陵最具特色的景物展开描写,面对“残雪”和“冻雷”,它们依然生机盎然,给人以希望和活力。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这是诗人写景后的感慨之言,反映了作者遭贬后的抑郁心情,由归雁引发思乡之情,新年将至,处在病中的诗人又想到美好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不免让人想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之语,作者曾担任过洛阳推官留守之职,而洛阳牡丹最为出名,所以他说“曾是洛阳花下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在洛阳见过漂亮的牡丹花,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但也没有必要叹息。用牡丹和野花进行对比,反映了作者被贬后的处境,也反映了他寂寥的心情。但他没有为此耿耿于怀,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1]瓜洲[2]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3]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

  【注释】

  [1]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位于长江南岸。

  [2]瓜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在长江的北岸,与京口隔江而对。

  [3]绿:吹绿了,形容词用作动词。

  [4]还:回。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打算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意向。

  前两句写京口和瓜洲仅隔了一条长江,就是再远的钟山也只隔了几重山而已。“一水”,指的是长江,作者用这两个字来说明京口和瓜洲的距离没有多远,这让他联想到这里离家乡钟山也不是很远。“钟山只隔数重山”,充分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回乡的心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动用,是吹绿了的意思。这个字生动传神,赋予春风以生命,为全诗增色不少。据说王安石在这个字上做了十多次改动,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将希望寄托在明月身上,希望明月能够照他回归故里。用疑问句的形式结束全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心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1]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2]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为:因为。

  【赏析】

  梅花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植物,它早春迎着严寒独自开放的特点自古被人称道,所以咏梅的诗屡见不鲜,但王安石的这首《梅花》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

  诗的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的几枝梅花在早春的严寒中独自绽放,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墙角”写出了梅花所处的位置,这正符合它那种低调、孤高的性格。“凌寒独自开”,这一句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行,这是梅花最显著的特点。

  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然距离很远,但依然能够断定那不是雪,因为有阵阵暗香传来。梅花是白色的,看上去很像是雪,这是以雪喻梅,赞美了梅花品质的高洁。“暗香”是由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来,正是因为有暗香阵阵袭来,才让人很远就能判断它不是雪。

  这首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全诗仅有二十个字,但却写出了梅花凌寒独放的品质以及色香俱全的特点。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1]手自栽。

  一水护[2]田将绿绕,两山排闼[3]送青来。

  【注释】

  [1]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2]护:护卫、环绕。

  [3]排闼:推门进入。闼,宫中小门。

  【赏析】

  这是王安石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他是作者晚年退居江陵时的邻居和朋友。

  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是对湖阴先生居室内的赞美,茅草屋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打扫而连苔藓都看不见,屋外花木治理得非常好,成垄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个“静”字,不只写出了茅屋地面的洁净,而且写出了屋子整体环境的清雅别致。这两句从外在环境衬托出主人是一位心境安闲、爱好整洁的人。

  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从五代沈彬的诗句“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而来,一条水流护卫着水田,环绕着绿色,两座青山仿佛要推门而入,给主人送来满屋青翠。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对偶的手法,把没有生命的山和水写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因此这两句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与前两句不同,这两句主要描写外部环境,与前两句形成呼应,赞美了湖阴先生高雅脱俗的高贵品质。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1]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2]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3]嘶。

  【注释】

  [1]飞鸿:随处乱飞的鸿鹄。

  [2]坏壁:斑驳的墙壁。

  [3]蹇驴:跛脚的驴。蹇,跛,行走困难。

  【赏析】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到陕西赴任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后寄给他一首叫做《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本诗是和苏辙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怅惘和对往事的怀念。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作者所发的议论,人的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四处奔波,这就好像是一只从北向南而后又从南向北不停地飞来飞去的鸿雁,它把脚印留在雪泥之上,然后就飞走了,雪泥上偶然留下的脚印,又有谁会记得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用具体事例来为前四句所发的议论作证,苏轼与苏辙曾留宿渑池的寺院,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但是,当时寺院的老和尚奉化已经离开了人世,墙壁上题的诗也看不太清楚了。这些往事流露出作者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诗人问弟弟,你还记得那年吗,我们路过渑池西的崤山,当时路又远又难走,我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连驴子都累得不停地叫唤。在这里,诗人使用问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往事的辛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1]晴方好[2],山色空蒙[3]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4],淡妆浓抹总相宜[5]。

  【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西子:西施,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5]相宜:自然、合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极力赞美了西湖的美景。饮湖上是在湖上饮酒的意思。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写雨天时西湖的景色,在淅沥小雨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这一句与第一句形成对比,从晴天和雨天两方面来写西湖的美丽。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景让作者联想到古代的美女西施,西施风姿绰约,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不施粉黛,她始终是美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非常美。这一颇为生动的比喻非常恰当地衬托出了西湖的景色之美。而“西子湖”从此便成了西湖的别名。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1]泛崇光[2],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1]袅袅:微风吹拂。

  [2]崇光:形容海棠花光泽的高贵美丽。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既赞美了海棠花的优雅脱俗,又表达了作者惜花怜花的真挚感情。

  第一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在春风缓缓地吹拂下,海棠花泛出优雅高贵的光泽。作者开篇并没有正面描写海棠花的美,而是营造出一种空蒙迷幻的境界,从侧面烘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高贵。“泛”字用得非常生动,对渲染空蒙迷幻的境界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句“香雾空蒙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照在海棠花上,空气中弥漫着海棠花的花香。“香雾”是对海棠花花香的描写。

  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担心花在深夜里睡去,便点亮蜡烛照耀着它。作者由对花的描写转入表达对花的怜爱之情。“恐”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爱花的心理,“红妆”以花喻人,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的姿态和作者对花的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海棠花的优雅脱俗和作者对花的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1]成岭侧[2]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3]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正面看。

  [2]侧:侧看,从侧面看。

  [3]缘:因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遭贬后路过九江,游览庐山后有感而作。西林,指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登上庐山游览,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这两句是实写,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庐山移形换位、千变万化的景色。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千变万化的景物让人看不出它的真正面目,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身在这座山中。这两句是虚写,是作者观赏景物后的说理之句。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道理:人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那么看事物难免会有失偏颇。

  这首诗并不是枯燥的议论说理,而是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地把道理讲出来。正因为如此,读者读起来才不会有丝毫枯燥之感。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