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作者:徐墨 |
字数:5669
英文里面有一句成语:skeletonatthefeast(酒席中间的骷髅)。这是什么东西啊?古代的埃及有一个风俗,就是大家一起吃肉喝酒的时候,旁边摆一个这个东西(死人骷髅),提醒你:有一天,你也会变成这样。并不是扫你的兴,提醒你不要乐极生悲,而是要乐极想想看可能会发生悲的样子。
——李敖
李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要“居安思危”,要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要“乐极生悲”等。至于上面这个古埃及酒席中间放骷髅的风俗,据考证也是真的。连古代的埃及人都明白这个道理,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会不懂吗?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居安思危”这个问题。
“居安思危”这个词来自于《左传.襄公》,里面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这个成语应该是人人都要懂的,因为它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哲理,这个词完全可以排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对从政者来说最实用的座右铭以及警句榜”的榜首。大家都知道唐朝的诗歌最有名,晚唐诗人杜荀鹤就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哲理的诗,名字叫做《泾溪》,内容是这样的:“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虽然古人都用文言文,但是这首诗总体的语言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就算事实如此你也不要小瞧这首诗,你别看它语言朴实素淡,它所揭示的道理却是极其深刻的。难道不是吗?当一艘船行驶到河滩的险处时,划船的船工生怕出什么差错,就会一直保持谨慎,防范河水下面的礁石,所以每次都能平安地渡过险滩。相反地,一旦等船行驶到了“平流无石处”,人们的思想就开始麻痹了,认为这里没有暗石了,是不可能出事的,包括那些经验尚浅的船工在内都觉得已经可以稳坐“钓鱼船”了,结果却事与愿违,于是船翻人亡的事故便会常常发生,而经验老到的船工就不会犯这种思想麻痹的错误,他们知道危险无处不在,想要避免只有时时警惕才行。所以,这首诗的真谛就是要告诉人们“居安思危”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有备才能无患。纵观一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新**主义革命通过武装手段来夺取**比喻为游船通过“泾溪”险关,而新中国的成立,就可以比喻为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航路开始驶进“平流无石处”。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而**同志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就严肃地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同时也指出了一定要警惕“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总之,“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是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记住的。而“居安思危”这个思想其实也蕴涵了许多大道理在里面。首先就是危难与危机往往就隐藏在安定祥和以及太平盛世的环境之中。其次就是危难以及危机最初肯定是由于一些细微的诱因以及苗头而开始大规模爆发的。再次就是,想要将危难与危机消除,就要趁早动手占据主动地位,这样才能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等到这些危机危难猛烈而全面地爆发出来,就算使出了大力气,也不一定能掐除或是扭转了,因为它们已经成气候了,翅膀已经硬了。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才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一定要明白。还有一点,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那就是要在安定祥和且太平盛世的时候,努力用心去观察并预见那些会引起危难危机的诱因以及苗头。虽然,想要发现这些诱因以及苗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当它们还处于萌芽时期,一切表现都很细微的时候。也就是说,哪怕你真的用心去观察了,也不一定能发现它们;更何况,如果你只是草草地随便看一番、做个样子,那一切直接可以免谈了。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一旦发现了这些诱因以及苗头,就一定要痛下决心将其根除或是严密防范。这里“痛下决心”是指:根除这些诱因或是苗头,一定会遇到诸多阻力,如果不能“痛下决心”,想要达到“根除”的目的就非常有难度了。如果一旦根除不了,那么危难和危机势必就会蔓延扩展,这样治理的难度肯定就会进一步加大,如果一个疏忽让其发展到了极致,那么不好意思,只有灭亡一途可选了。以上这些道理,我们还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讨论什么呢?讨论关于根治诱因以及苗头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来自那些愚昧平庸之人。由于他们是愚昧而平庸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仔细观察那些微小的诱因以及苗头是根本没有必要的,而为了根治它们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哪怕是大动干戈的努力,他们都是不屑一看的,甚至认为这只不过是“杞人忧天”或是“小题大做”。就因为他们有了这种愚昧无知的想法,他们必然不会警醒,既不努力也不重视,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些诱因或苗条,然后以积极的态度去抗拒那些“大动干戈的努力”。另一个方面的努力就是来自那些目光短浅的既得利益者。因为他们在某些既定的状态下获得了一些既得的利益,而那些根除诱因以及苗头的努力,又往往会破坏或者让他们损失这些既得利益,这样一来,即使他们可能不会去阻碍那些对诱因或是苗头的关注,也一定会阻碍那些会让他们损失利益的“根除的努力”。如果说第一种阻力完全是因为愚蠢,那么第二种阻
力的性质就完全是邪恶的,这比起前一个阻力要更加可怕,当然,也更加可恨。所以,想要顺利“根除”,就一定要将这些阻力逐个消灭才行。
前面也提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的。原文是这样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孟子.告子下》,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困苦而忧愁的环境能够让人把进取的精神常存于心,而安逸和享乐却最容易让人堕落、沉沦。孟子在文章中说:舜是自田野中崛起的,傅说则是从筑墙的工作中被人推荐提举的,胶鬲曾经是卖鱼盐贩子,管仲蹲过监狱之后才走向了飞黄腾达,孙叔敖是从海边被人发现而推举出来,百里奚还曾经沦落于买卖市场之中。所以,上天如果要把什么重任委托给某个人,就一定会先让他的心智受苦、让他的筋骨劳顿、让他的肠胃饥饿、让他的身体穷困,总之,让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无法如意。之后这个人才能知道何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真理,这时,这个人才能被委以重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知道一个人处于逆境之中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自己的懦弱与胆怯。还记得以前上幼儿园时老师为了教育我们吃苦耐劳而讲的一个植物拟人化的小故事。两粒种子随着风被带到了一片土地上,然后它们进入到了泥土里。时间过得很快,春天来了,这是一个万物苏醒、诞生新生命的季节。其中一粒种子在这个成长的季节中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仍然动也不动地躺在泥土里,它说:“我可没你那么勇敢。如果我费力向下扎根,岩石有可能会碰到我;但是如果我向上生长的话,我的茎也一定会受伤。所以我宁愿舒舒服服地躺在泥土里。”就这样,这粒怕吃苦贪图安逸的种子安心地待在了泥土里。没过多少天,一只正在觅食的母鸡来到这片已经满是青草的草地,它不停地啄食土里的草籽,那粒没有发芽的种子就在这只母鸡的觅食过程中被吃掉了。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一个比较幼稚的小故事,但是它也包含了一些道理,对于我们也是有所启发的。那到底是什么道理呢?还是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来想想,同样的两粒种子,同时播种并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为何它们的结局截然不同呢:一个茁壮成长,另一个却成了其他动物的食物。这只能说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粒种子因为它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挑战,所以它努力地破土而出,最终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对于植物来说非常美好的未来,总之它最后活了下来。而另一粒种子呢,懦弱胆怯,经不起磨难,也害怕挫折,于是它甘心待在自己认为很舒服的“安乐窝”中,不作任何努力,最终亲手将自己埋葬。我们可以从以前学过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答案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困难以及挑战虽然常常让人感觉劳累、痛苦,给人一种挫折感,但却能够通过这些困难与挑战来催人奋进,给人一种向上奋斗的力量;而保守、安逸与享乐虽然暂时可以给人幸福、舒服之感,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种虚假的幸福中,人的思想会逐渐麻痹,斗志也会逐渐被消磨殆尽,而等待贪图享乐之人的结局就是堕落,然后最终被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所淘汰。不知道在哪里听到过一句话,一句说得非常好的话:苦,既可以将人折磨,也可以将人锻炼;蜜,既可以让人享受,也可以让人沉沦。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我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为君之道。李敖曾经解说过一个古代的字,就是这么个意思:“我在节目里面给大家提过古代有一个字,叫做‘木毕’,什么东西啊?就是皇帝的车在前面走的时候,最后面一辆车是棺材,棺材车叫做‘木毕’。就是皇帝你不要神奇啊,不要以为你万岁啊,你随时可能出意外,随时可能会死,所以你常常不要忘记你也会死,你要有这种心情来治国。”这说明不管你是什么
人、不管你多有钱、多有权,你都要时时鞭策自己,保持忧患心理。因为你所拥有的这些都是虚的,都是过眼云烟,一旦你沉迷于这些虚幻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一一离你而去。
生长在贫瘠岩石之间的松树,总是显得特别苍劲;而掉入沙漠中的种子,只需用一点点的水分就能让其快速地萌发;生长于寒冷极地的苔藓,就算长期待在干燥与寒冷环境中也依然可以继续存活。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不平凡的遭遇经常能够造就出不平凡的人生。优越高贵的地位、顺利无阻的境遇、舒适悠闲的生活、富足丰盈的钱财,这些都是许多人希望得到的,似乎是也应该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历史的事实以及现实的经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名门望族总在走马灯般地进行替换,不是你取代我,就是我取代他。只要是家运能够五代不衰的便能成为“治家有方”的美谈,被人们口耳相传。这里有个最好的例子,是关于满清八旗子弟的。清朝满族,这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未入关以前,他们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险山恶水,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以剽悍骁勇而著称。自从清军入关,满族的子弟成为了统治阶层之后,生活的环境可以说是大有改观。但是这种繁荣仅仅维持了几代,八旗子弟就逐渐开始沉湎于安乐享受之中,不思进取,甚至为了继续维持这种奢侈糜烂的生活,不惜向侵略者低头,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灭亡的阴影也随之来临。相反地,逆境、苦难、横祸,甚至一些生理缺陷反而能够产生,也可以说造就出一些各方面或者是某方面都能被称为强者的伟大人物。亚历山大、恺撒、罗斯福、霍金都是这样磨砺出来的。有很大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生活中有一个部分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那就是压力。因为苦难以及挫折的打击与刺激,会使人振作起来。先秦时期发生的吴越之争,刚开始是以吴胜越败而暂时收场,结果越王被俘。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吴王夫差被这场胜利冲昏了头脑,逐渐开始过起了**享乐、骄奢淫逸的生活,而越王勾践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养精蓄锐,没过多久,越国开始奋起反击,最终反败为胜。有一句来自民间的俗语警句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想要说明的道理就和我们整篇文章的主题是一样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磨难以及忧患,也许才能逐渐迈向自己所希冀的成功。每个人应该趁还年轻的时候,经常将自己放于逆境当中,这样不仅能磨炼敲打出很多高尚而美好的品性,也能使你的意志力更加坚韧,生活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视野也能得到扩展,不再目光短浅,同时还能掌握许多有用的技能以及生存的本领。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是很满意,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设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这个你不满意的环境,只要你能超越这个环境,也许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拿走路来打比方,当你经过一段险阻而狭窄的道路时,而你又不得不从这条路走过,那么你能做的就只有打起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险阻,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路。相反,如果你只是停在中途只知道抱怨,或者是索性坐在那个地方打盹,一切听天由命,那么你的脚步将停滞不前,连动都动不了,更别提改善生活了。有一个登山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去登山,一个人怕下雨带了把雨伞,第二个人怕摔跤所以带了个拐杖,第三个人什么也没带。后来他们都去爬山了。中途下了场雨,山路变得非常湿滑,人们都认为那个什么也没带的人惨了。到了下午,登山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人们见了他们的样子都大吃了一惊。只见第一个人浑身都湿透了,第二人浑身沾满了泥,第三个人却只有裤脚沾上了零星的泥点。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人说:“我仗着自己带了伞,下雨的时候也冒雨前行,结果就淋成这样了。”第二个人说:“我仗着自己带了拐杖,所以不管道路多泥泞我都一直往前冲,结果就摔倒成这样了。”第三个人说:“因为我没有带雨伞和拐杖,所以下雨的时候我就停下来躲雨,爬山时专门绕开那些泥泞的道路,小心翼翼的不让自己摔跤。所以我才没有被淋湿,衣服上也没有多少泥土。”这是一个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型故事,什么都没有的人,虽然处于忧患之中,但最终却安然归来。而手头工具齐全的人,虽然能让自己更安乐一些,但最终却弄得更加狼狈。
不论处在什么状态的环境下都能勇于求索、奋发进取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对自己来说最有价值的人生。“古今英雄多磨难”。所以,在不如意的环境中生存的人们,不但不应该抑郁消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反而更要拿出几倍于现在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来应对目前所处的环境,要知道,你的前面也许会有一片更加广阔的蓝天在等待你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