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老不死”的鬼话

作者:徐墨 | 字数:5596
  在科学、科技还没发达的时代,天灾疾病造成中国人的死亡,比现代容易得多,中国人生命缺乏保障与抗力,也更普遍得多。所以那时候,长寿变成一种更迫切的愿望。为了达到这种愿望,中国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他们那时候没有避雷针,没有胰岛素,也没有“人参补肾固精丸”,一切生死祸福,都得看运气、看造化。于是他们便乞灵于祈愿、仙丹和鬼神。……但是,祈愿祈得久了,中国人就开始不知足,开始变花样,有的地方(像春秋时的齐国),就节外生枝,认为死得好、死得晚是不够的,得来个青春永驻才过瘾,青春永驻就是“难老”。……难老以后,人还不过瘾,认为何必难老呢?如果不死,不是更好吗?……“老毋死”,就是永生的境界了。所以齐景公喝酒喝乐了,就大叫“古而无死,其乐若何”了。

  ——李敖

  在上面这段话中,李敖大概地讲述了一下“不老不死”思想的由来以及发展——由“长寿”到“难老”,再由“难老”到“不死”,可以说是越想越好,越想越贪心,梦做的也越来越大了。关于各种“不老不死”思想的起源往上完全可以追溯到宗教、远古神话以及先秦方士的各种养生方术,往下看则发展并形成了早期的道教中关于养生思想的一些基础观念。而先秦时期一些鼓吹自己拥有长生不死方术的方士则利用这类由神话或是宗教而来的“不老不死”观念,将其转化成了极为荒诞的“不死药”传说以及一些养生之方,这算是“不老不死”思想的基础。战国时期的方士们追求的是一种神仙不死的境界,就他们的理论,想要快速而便捷地成仙不死只有一种方法——服食不死药。但是由于不死药为传说之物,极为难得,于是他们又退而求其次,开始主张用养生的修炼方法来使自己的肉体长生。也就是说,方士们在追求长生不死的过程中,除了要依靠那些所谓的不死之药以外,还要借助一系列自创的养生修炼方法。这些养生修炼方法通常要从两个方面说起,也就是“食气”和“导引”,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原因是由于古人的“养生难老”观念。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养生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难老”,注意这个词,“难老”,一开始它的重点主要在长生上面,也就是“长寿”,而不在“不死”上,一直到后来,才开始将重心偏移到“不死”上面的。其实说白了,这些养生修炼之法会出来的原因是因为方士们也知道他们所说的不死仙药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他们才主张再来一套所谓的用于“渐修”的养生成仙法以达到补救的目的。

  李敖认为,“不死”思想早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一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中就可以窥其一二:“不死的构想,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深远的来龙去脉。传说里西王母有不死药,后羿讨了来,自己还没吃,就给嫦娥偷吃了,演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证明了为了争吃不死药,中国第一场太太离家出走的戏,就这样构想出来了。”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传说以及神话,通过这些神话故事,完全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人们如何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万物生死寒暑交替等各种生命现象的理解,并通过这些来表现他们对自身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当然,还包括对幸福以及长生的渴望。过去自然环境恶劣,因此,从远古时代开始,死亡这个问题就一直让人们耿耿于怀,因为死亡这个自然现象是所有生命体的都会遭遇的。过去的人们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死亡的真相,于是人们就只有用各种神话传说来表现或是建构人类在面对死亡时应该做出的态度以及方式,并通过这些来解释自己一定会遇到但却害怕遇到的事——死亡。古人们通过各种神话传说来诠释死亡的现象以及价值,这样使得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义,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死”的认识来了解生命的目的,也就是“生”是为何。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传说来表达他们对生与死的看法,因此在许多的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充满了与“死亡”问题有关的题材。我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这种类型的神话故事,比如“夸父之弃杖化为邓林”、“钦化为大鹗”还有“女娃之化精卫,衔石填海”等各种死却不亡的变形类神话,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不死境物”有关的记载:都广之野、处于昆仑山中的轩辕之国、不死之山、诸沃之野……这些都是由远古时代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发展而来的——“变形神话”以及“不死境物”,这也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一些代表性的看法,表现出人们对于生命不死的渴望与执著。远古的人们认为人本来就应该不死,这个世界一定有“不死境物”的存在,而人在某些特殊境物下是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从宗教方面来看,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认为人死之后剩下的灵魂将会不死且能化为鬼神等物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且鬼神们也和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除此之外,鬼神还应该具有福祸人间等人类所没有的能力,因此人们需要祭祀鬼神,以此来祈福消灾,商周时期这种祭祀鬼神的风气是极为盛行的。到了后来,这种灵魂不死的宗教信仰又盛行于战国时期的燕齐等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宋母忌、正伯娇、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行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里的内容是关于一直盛行于燕齐地区的“方仙道”的,看到“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句话就应该知道“灵魂不死”的观念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信仰之中,开始普遍流行了。闻一多曾经研究过这些问题:“火葬的意义是灵魂因乘火上升而得永生,故古书所载火葬流行的地方,也是‘不死’传说发生的地方。今甘肃**一带,正是古代羌族的居地,而传说中的不死民、不死之野、不死山、不死树、不死药等,也都在这里。很可能齐人的不死观念是当初从西方带进来的。”他认为“灵魂不死”的观念是从齐人之原族——西方的羌族那里传过来的,羌人认为,人死之后他的灵魂将会到达另一个世界,也就是所谓圆满的第二世界,人的灵魂将会在那里永生且享福,但是想要自己的灵魂不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在死后彻底毁掉自己的肉体,这样才能完全解放灵魂,因为这种解放灵魂的思想,焚尸火葬的习俗开始产生,之所以会选择火葬是因为人们认为灵魂会乘火上天从而获得永生,这种想法与**的天葬仪式有点类似,都是要让肉体消失殆尽(一个是用火烧,一个是靠雄鹰啄食)才能完整地解放灵魂。只不过前者的灵魂是乘火上天,后者则是通过雄鹰去到另一个世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闻一多又引了《吕氏春秋.义赏》中的话:“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在“灵魂不死”这个观念产生之后又产生了许多类似的火解或是兵解“自解”的方法。闻一多又说道:“战国初年燕齐一带突然出现了神仙传说,所谓神仙者,实即因灵魂不死的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出来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闻一多认为我国古代宗教中的“灵魂不死”信仰与神仙思想中的“长生不死”观念两者之间有着直接关联。

  先秦时期“不老不死”思想能够如此盛行,主要是当时的一些神仙方士们从中催化以及推动。这些方士们所鼓吹的各种“不老不死”思想主要是通过当时的神话故事以及一些巫医知识编造而成,他们将“不老不死”观念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推广,尤其在统治阶层方面更是广泛宣扬。上面提到的各种记载过“不老不死”思想的书籍以及这些江湖骗子似的方士们,李敖也有过简单的介绍:

  “这种不死的构想,在中国文献里经常流露:《山海经》里有‘不死民’、‘不死之国’的话;《吕氏春秋》有‘不死之乡’的话;《淮南子》有‘留不死之旧乡’的话。这种构想是很普遍的。

  “这种构想,到了帝王大脑里,由于他们有力量、有权势,倒真的想如何可以长生不死了。于是,长生骗子就出现了。”

  《山海经》完全可以称为我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依照内容主要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经》主要记载我国古代的名山大川、矿物、动植物以及鬼神方面的事。《海经》则讲述了许多神话传说的片段、一些异国的风貌民俗以及各种古代巫术活动,其中包含了不少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神魔鬼怪的描写。《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仙人的记载。《海外南经》里有羽民国,据说这里有“不死民”。《海外西经》中则有轩辕国“其寿者八百岁”等,纵观整本《山海经》的内容可以看出,书中与“不死”有关的文章可以说是只多不少。除此之外,与神仙有关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尤其是神话人物的演变更是频繁。以西王母的演变为例。《大荒西经》中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再看《西次山经》的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海内北经》则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以上就是《山海经》版的西王母,俨然是一个“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怪物。而到了汉朝的《穆天子传》中时,西王母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雍容华贵的人王了。等到了《淮南子•览冥《淮南子览冥》时,书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个时候的西王母更厉害了,居然还有不死药了,与当初的怪物形象比起来,现在的西王母身上已经带上了丝丝缕缕的仙气。总之,《山海经》完全再现了战国方士们鼓吹的神仙思想,这些神仙思想是以“不老不死”这个观念作为基础建构出来的。而《山海经》在日后也成为我国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之处。

  中国对于“不死思想”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其中以道家最盛。李敖曾经将道家的“不死思想”与儒家的“不死思想”相互进行过比较,不过最终还是道家更胜一筹:

  “不死的思想,细分有两派,一派是指形骸不死,一派是指灵魂不死。中国的儒家接近形骸不死,道家接近灵魂不死。儒家像埃及人一样,希望保存形骸,儒家提倡厚葬,就是对形骸的重视。儒家宣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个‘在’字,有它相当的具体性。

  “道家就比儒家彻底得多、进步得多。道家相信形骸和灵魂是两分的,灵魂的存在,无须倚靠形骸的具象。《庄子》里写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就反对。”

  通过幻想各种养生修炼之道从而达到长寿不死通常被认为是道家的思想特征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思想开创了中国中医的养生学。

  前面李敖曾提到过“嫦娥奔月”的传说,里面最重要的道具就是西王母赐的“不死药”。战国时期的方士们追求不老不死,他们一直强调神仙可以做到这点,而人要成仙也是可能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一般的凡人要怎样才能突破生命的大限,以此实现永生。于是方士们开始主张一个人想要成仙就必须通过某些人为的修炼才能达到目的,当然,直接服用不死药是最快捷、最轻松,也是最方便的办法,而这种不死药在战国方士们的理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它,虚妄的不死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开始变得实际。不死药的传说可以说是历史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后羿的妻子嫦娥因窃食不死之药而奔月成仙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经》中还有珠树、文玉树,琅玕树、玕琪树等物的记载,据说这些东西也有令人不老不死或是起死回生的功效。关于不死药方面的记载极为丰富,《韩非子》、《列子》以及《战国策》中都曾提到过不死药的事。而关于如何取到不死药的办法《史记.封禅书》就有所记载。这本书中提到了战国时期燕齐一直盛行的“方仙道”就是一个能找到不死药的线索。所谓“方仙道”,根据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方士们的神仙方术之道,所谓神仙方术之道又是指什么呢?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有许多擅长养生之术的人,《庄子.刻意篇》里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以,前面提到的“神仙方术之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养生之法。然而,这些养生之术虽然可以延长寿命却绝对不可能让人不死,因此想要不死就只有取得不死药一途,而能够炼制这种不死药、了解不死药药方的人就被人们称为“方士”,方士们炼制不死药的方法就被称为“方仙道”。战国时期的方士们主张通过服食药物来达到长生难老不死的目的,其缘由是因为远古时代的巫医不分。“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地道的‘巫医’史。”在原始社会中,生病的人们想要治病就只能靠巫医来解决,那个时候巫、医还没有分家,也就是说巫术与医药两者还在相互配合中,巫师也就是医师。如东汉学者何休就曾对《公羊传.隐公四年》作过注解:“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者清福者也。”因此远古时期的医疗活动大多数也由巫觋代为掌管。

  “‘巫’和‘医’两者,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医’,根本就是神医,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个名字!”

  考古学家曾从殷墟发现过一些甲骨卜辞,虽是卜辞,上面却有很多关于医疗方面的记载,不过却没有以药治病的记录,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看病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占卜术来占卜吉凶,从而达到祈求神灵祖先保佑的目的,这就是殷商人极为迷信神鬼的原因。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医疗知识与经验的逐渐增加与积累,人们开始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医药知识,于是巫、医开始各司其职。其中一部分巫师进入了皇宫,负责皇室的各种祭祀活动;而另一部分巫师则流落在民间,并通过自身的医药知识来谋生,这就是早期的方士。他们周游列国,虽然主要以医疗看病为生,但仍然保持着占卜的巫技,并根据人们的需要为人们占卜吉凶,所以《史记.封禅书》中才会说方士是“依于鬼神之事”,总之,方士们以行医看病作为主要的谋生方式,以为人们占卜吉凶作为副业。因此战国时期的方士宣传的“不老不死”思想应该是以他们对医药与占卜的了解作为基础,然后在加上一些他们自己编造的荒诞神话传说而形成的,比如海外三神的传说、不死方药的传说等,以此使人们相信他们宣传的各种修炼之法以及自己炼制的丹药为不死药等。然而,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不死药,还是各种先秦典籍中记载的仙药,都是虚妄且不实的,与其相信这些神神叨叨的鬼话,倒不如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