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作者:曾一 |
字数:6441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中国文人长期处于一种多方依附状态,依附权势,依附教条,依附未经自身选择的观念,依附自欺欺人的造型,结果,最难保持尊严。
——《汉堡残稿》
五千年的文明,卷帙浩繁,中国文人占据了太多太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中国历史的轴心,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联系着中国历代文人从古至今的文化情结的,是那始于春秋承于两汉魏晋结于明清的中国文人风骨。那些有德无才或是有才无德的人都算不上“文人”。他们受道家和儒家影响最深,常常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清高、才情、理想化、愤世嫉俗和追求完美主义……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文人的这些特点表现了一种高贵的品格,而他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始终把尊严放在首位,在精神上他们永远是那么桀骜不驯,在人格上他们永远是那么宁折不弯,似乎天生傲骨。他们的作品,渗透出中国文人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柔情气质和铁骨铮铮的豪迈气概。
傲风而立,傲视群浊的三闾大夫屈原,一身正气,一身傲骨,虽处江湖之远,却依然心忧国势衰微、民生凋敝的楚国。一生傲骨**,不与世同浊,皆因屈原的“方”与“正”。他太出众了,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动摇。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不管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屈原则是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绝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绝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显得有些老态的屈原整一整峨冠博带,挥一挥临风长袖,一口喝下渔父端上来的大碗浊酒。在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愁中,可见他的铮铮傲骨和蔑视王的权杖的烈性。他投江的背影划成一道耀眼的虹,一道洞穿历史的长虹,刺破了汨罗江上方的天空,就这么悲悯地跃起,决绝而又坦荡。排开污浊,畅饮清流;摆脱昏醉,奔向凄怆的独醒。他的傲骨在江水中傲立了几千年,昭示着告诉世人,这就是理想与信仰,这就是祖国与人民,这就是人格的神圣和精神的绝对纯粹。
千百年来,谴责谗佞的声音还在继续,但我们已不屑再提起那些龌龊的名字,生怕玷污了洁如玉石的傲骨和灿若霞辉的辞章。罗曼.罗兰说:“最美的花,只有心知道孕育的不易。”于是,我们在缅怀屈原的同时,也想到了记载屈子的史公——司马迁。那个傲风锐当,傲弥尊严,忍受世间奇耻大辱却傲骨依旧的司马迁。司马迁太过天真,那个被迫向匈奴投降的李陵与他本没有什么关系,他只是觉得自己是个史官,必须以事实说话。
月光透过狱窗洒在斑驳幽暗的囚房里。他完全可以像屈子一样选择死亡,但作为一个史官,他不甘心,《史记》还未完成。屈辱地接受宫刑,这也许就是他在劫难逃的宿命。有转折的风景才是美的,他用他的行动维护了一个史官的尊严,**着那副傲骨站立起来,握起沉甸甸的笔杆,从一个匍匐于殿的宦官,晋升为一个华夏史臣,于是历史便如此般精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没有骄傲,不曾退步,几千年来仍旧傲骨雄风逸涛四海,司马迁无悔无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屈原做到了,司马迁也做到了,他们一路走来,在痛苦和快乐中,在甘甜和泪水中,在付出和收获中,在傲骨和选择中,终于走向了成功。
大凡真正才华满腹的人,其实都是暗藏着一种骄傲的。那些内蕴惊世之才的人,往往都是高傲的,绝不肯蝇营狗苟、唯唯诺诺、委委屈屈地活,巧言谄媚于权贵者面前,奴颜婢膝在庸人们脚下。古往今来,世间那些风神俊逸至极、才华横溢至极的人物,通常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恃才傲物,一样的年轻气盛,一样的遗世**,一样的在俗世中抗争。
鲁迅先生逝世之后,**盛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而“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生前却盛赞魏晋时的嵇康“骨头最硬”。嵇康一身傲骨,桀骜不驯,乱世中仍不肯对权贵有丝毫妥协。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曾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最后的嵇康也果真如其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爆发,曹爽与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以曹爽的失败告终,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过后,司马氏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此时,摆在嵇康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彻底归隐;一个是投靠合作。刚肠傲骨的嵇康毅然选择了前者,其他“六贤”虽避入竹林,标榜和当世的恶势力司马氏集团各行其道,但在司马氏集团的分化瓦解之下,刘伶终日醉酒为乐,山涛、阮咸、王戎、向秀,甚至阮籍或是趋炎附势,或是违心出仕,最终都背弃了自己的初衷。能够一路坚持始终如一的,只有嵇康。曾经“二十年未尝见喜愠之色”的嵇康,对于司马氏集团谋篡曹魏,专制镇压的统治深感愤怒,已经不是当初归隐于竹林之中的“隐而不发”,而是公然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公开宣布和司马氏集团的山涛、吕巽绝交,傲形于色、怒形于色。嵇康在这种违背自我和原则的懦夫面前,尽显了男儿真性情。
心狠手辣的司马昭,又岂肯放过这个桀骜不驯的眼中钉?在断头台上,傲骨铮铮的嵇康弹奏了一曲绝响——《广陵散》,那宽袍博带飘扬在风中,他以最优雅的姿态直面死亡,时年仅40岁。几千年过去了,至今仍余音绕梁,今人依旧能穿越历史的天空感受到嵇康的悲哀、怨恨和痛惜,还有他那铮铮傲骨的精神。
当然,傲骨不等于傲气,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傲气,或者是盛气凌人,骄傲自负,自我感觉良好,也许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等,先人一步,优人一招;或者是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而已。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过高的评价自己、看低别人,这类人习惯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往往呈现出一种自负的心态,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盈气于内,形态于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用不可一世的姿态来傲视别人。说穿了,这种人的态度不过是制造假象,希望在气势上压倒别人,取得心理优势,并逼人就范,让人臣服。傲气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稚气,既不谦虚谨慎,也不时常反思,有了一点成绩,便傲气毕露。
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则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嫉恨和非议。很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傲气,而妨碍了其自身的远大前程,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便是其一。
杨修,聪明绝顶、思维敏捷的“仓曹主簿官”,一个因鸡肋而丧命的文人,其家世代簪缨,原本他也可成一方郡守,可仅仅是因为曹操那句“千里无鸡鸣,思之断人肠”,他委曲求全,从公卿之后变成一名小小的主簿。从曹丕偷出了杨修为曹植做的答教,到装吴质的竹篓又装了丝帛;从“一合酥”到花园的“门内有活”;从力谏出兵,到“黄绢幼妇外孙齐臼”,再到最后的“鸡肋”,我们这位聪明的主簿充分展现了其出众超群的才华学识,同时也让曹操看到了他的隐隐傲气。正因如此,曹操的一句“再敢有扰乱军心者,以杨修为鉴”,断送了一个文人的一生,一个恃才傲物,却又慷慨悲凉的文人。
后人有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一是才不可尽露,傲气不可彰显;二是,事不可点破,不能太不给领导面子。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虽然死得可惜,可他确实死得使后人清醒:人不可有傲气。人一旦有了傲气,通常会自命不凡,自认为很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并因此目中无人。这就是他日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成功之时的赞扬、奉承之词会使他飘飘然,听不进批评与忠告,分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要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就是他们的“毒药”。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之事。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且富有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埋伏着危险,这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所以,做人还是节制为好,切不可处处争占上风,应该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这就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过于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让。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可以谦虚诚恳地待人,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能谨言慎行,则更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
还有一部分傲骨文人,在特立独行、坚守原则之后,既没被杀头,也没被高看一眼,而是被“贬官”。不过,“官”贬而“文”不贬。“贬”而发奋,全力反思社会、人性和制度,创出一种灿烂的文化奇观。从屈原、司马迁之后,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演绎了一番,硬是把灰暗的命运涂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不自觉中成就了一种“贬官文化”。
◎善读书者可医愚
一切文明的第一本质在于它们与非文明的区别。这一点远比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区别和冲突重要。因此,只要是文明,就不必在互相对比和冲突中过于自卑,或过于骄傲。
——《借我一生》
人生的道路往往坎坷不平,失败和挫折随时都会出现,那么冷眼、讽刺也就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愁眉苦脸地将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自暴自弃呢?还是勇敢地面对嘲讽,寻找原因,挑战一切困难?这就要看是否拥有“傲骨”。那么如何培植我们的“傲骨”呢?如何做一个有志气、有信心、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会顽强不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人呢?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书,为我们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书,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快乐的时光;书,犹如神圣的殿堂,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书,仿佛一叶小舟,载着我们驶入浩瀚的知识海洋!
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绝对谈不上有什么高雅气质的,因为“气”是无法被包装出来的。
“腹有诗书”还有一个典故,据传,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一生喜爱读书,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庸医,不学无术,不但喜欢假装斯文,还购买了许多医书来炫耀自己。有一年,刚过梅雨季节,庸医就让家人把藏书都搬到院子里晒晒。各种古典医书摊了满满一个院子,庸医自己扬扬自得,在院子里懒散踱步。这恰好被路过的李时珍看到,他一时兴起,就解开衣襟,袒胸露腹地躺在晒书架子旁边,也晒起“书”来。庸医看见这个情景,感到莫名其妙,吃惊地问道:“您这是在做什么?”李时珍回答说:“我也在晒书呀”。庸医问:“您的书在哪里呢?”李时珍拍了拍自己的肚皮,笑着回答:“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
这个典故显然是在讽刺挖苦这个庸医不学无术、假装斯文。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不在于他的书架上摆着多少书,而在于他的头脑里装着多少书。也就是说,要看这个人是否真正喜欢读书、学习,是否真的有学问。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读《周易》时,至韦编三绝;西汉学者匡衡,少年时为借书,宁可给别人白干活不要钱;刘向曾说“书犹如药,善读可以医愚”;晋代孙康“如囊萤,如映雪”;明末顾炎武“白头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等,这些都让后人钦佩不已,古人的治学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即使是在近代史上,大凡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无不重视读书与学习。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生性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钱钟书出生于书香门第,因周岁时抓“周”抓到书而得名“钟书”。过继伯父后由其启蒙教育。七八岁时,就已经可以大致阅读家藏的和书摊上租来的“正经”或是“不正经”的小说。14岁时,钱钟书借读到大量的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紫罗兰》《红玫瑰》等,得以尽情阅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他又广泛阅读中西图书。上课时从不做笔记,常常是一边听讲,一边阅读和课程无关之书。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这样描写到钱钟书:“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读书完全出于喜好,“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美学、哲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如“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一本本渐次吃完”。亦喜读诗歌。至于笨重沉厚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读书同时还兼做笔记。从其自题诗句:“书癖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等句皆可见其读写之情。
而钱钟书的“傲骨”事迹也不是乏善可陈的。一代“鬼才”黄永玉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钱钟书的事迹,说道:“文革”中,上面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某某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又是何等的傲骨!杨绛先生说,人是有良知和灵性的。可见,与其用任何华丽的衣衫来包装自己,都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有用。“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涵养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提高能力;读书能陶冶情操,德润人心,踏上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知识的高峰,力争不断超越,走向卓越。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读《论语》,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高尚的情操,怎样做一个胸怀坦荡的君子;读《西游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的胜利精神;读《简.爱》,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志趣高尚、内涵丰富的人;读《基督山伯爵》,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沉着冷静、坚强不屈的人……读东方传统典籍,可以品味它的情辞并茂与垂之久远;读西方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其深沉的人文关怀与自由思想。余秋雨先生在谈到自己读书时的情景曾说,“我读过一些古典名著,开始可能会读错,但宁可读错也要读,逐渐会走出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博览群书,你可以拥有灵慧的头脑,幽雅的气质,伶俐的谈吐,脱俗的品位……
通过读书,你可以播种阳光,挥洒青春,启迪愚昧,创造文明……
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读书现状却令人担忧:图书阅读率虽然止住跌势,但其形势仍不乐观。据2011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统计,2010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52.3%,与纸质图书的实际阅读状况相对比来看,当前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而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读书方式,正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渐普及,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在不读书的原因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没有读书的时间”;第二是“没有读书的习惯”。
传统阅读不能丢,“没时间”更不是不读书的理由。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本人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先生写出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取得了世所公认的伟大成就。
现实生活中,不论你的学识有多高、称谓有多少,你学到的知识都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更何况是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的陈旧率和淘汰率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人生当自强,生命应无悔。余秋雨先生在谈到读书时说:“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集中人类历史上别的力量加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个人的魅力会传递给学生、孩子、家人和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