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七朝古都前

作者:李铭 | 字数:4333
  站在七朝古都前

  ◎开封何时才能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五城记》

  开封,古称大梁,又称汴梁,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上,与郑州比邻,陇海铁路擦城而过。开封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相传,五千多年前,在现在开封城附近,就出现了居民点,成为我国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主要是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到了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到前11世纪),由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进一步发展而开始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带是郑国的地方。郑庄公命郑邴在这里筑城,作为当时囤粮食的地方,取开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开封。

  根据开封的确切历史,最早在这里建都的还应当说是魏国。那时正处在战国时期,当时在中国领土上,分别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国,魏国就是其中之一。魏国由于任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社会改革,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来,远在西方的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和魏国等一些东方的诸侯国争夺土地和人口。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国一方面为了控制中原土地,另一方面为了回避秦国的武力威胁,于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迁移至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魏惠王迁都到大梁后,又称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的这段历史就是发生在这里。开封作为一个城市的诞生,它的历史应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曾以开封为国都的一共有七个朝代。这就是战国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汉时期的梁孝王,也曾把开封作为他的封国——梁国的都城;元末大起义的时候,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也曾把开封作为他们所建立的农民**的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也一度把开封定为他的北京。至今留有“开封古城,十朝都会”之说。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借助漕运之有利条件,开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开封的景点大多围绕龙亭而建。龙亭坐落于宋都御街上,建造在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周、北宋和金朝末年皇宫的遗址上,气势宏大。我们从南门而入,过玉带桥,就来到了龙亭大殿,龙亭建筑雄浑,富丽堂皇,又有碧波荡漾的潘杨二湖环抱,气势壮观。

  到了开封不能不看开封府,就像到了北京不能不去故宫一样。“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好汉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来开封府为的是那朗朗正气和刚正不阿。开封府是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远扬,在府内**,耳畔仿佛响起包大人升堂时侍卫们气吞山河的“威武”之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余秋雨先生在《古本江先生》中说过“文化无界,流荡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浓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产力。”所以开封也并非总板着脸孔,道貌岸然地对待我们,他也有上至天子下至“三教九流”的爱情故事,也有与开封帝都格格不入的才子、浪子们的故事。诸如风流天子宋微宗与名妓李师师在矾楼交盅吟唱;黑旋风夜闹东京……开封城每一粒的沙土,都乘载着历史抖落的一切。

  开封有着“一统天下”的豪气、文化韵味。有如碑文,或遒劲明晰,或斑驳模糊;有如尖塔,根扎大地,上沐天光。据说开封的美好故事几乎都埋藏在厚厚的黄河泥土之中,只有这天下第一塔——铁塔,原建于山峰之上,保存至今基座完整。登塔眺望,可见黄河如带,大地似茵,游人至此,飘然如在天外,故有“铁塔行云”之美誉。岁月荏苒,当初的山峦和铁塔的基座因黄河数百年来一次次的泛滥而埋于地底,昔日“铁塔行云”的盛景已成为过眼云烟。看它迎着风向东微微倾斜着,是力量也是智慧。千年前建造者真的是绝对的智慧。开封因为大水淹了无数次,开封城下已是三座城,唯独这铁塔,立的好正,在阳光照耀下,五彩生辉,具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余秋雨先生借开封古塔,来寓意城市命运。将人类发展的进程,比作登塔,“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塔身中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启示我们只有“进塔”并不断攀登,登上古人不经意间留下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祖先有点出息、有点能耐的子孙,那么我们才有可能重塑古城现代的辉煌。

  如现代社会的其他城市,今日的古都开封已不同往日,看上去似乎有些“破旧”,但开封的破旧中却透着一种古朴和风度。其实,这位被七个朝代留下来的老贵族,正以另一种面目延续着千年前夜晚的灯火。没有了宝马雕车,不再是钗头云鬓蛾儿舞,“珑鞋浅出,飘渺身”亦无处寻觅,更不会有塘溪渔船上“红乍笑,绿长颦”这许多可笑又矫情的做作。远离了踏在脚底百米以下的文明,灯火依旧阑珊。

  面对开封历史年代的久远及它灿烂辉煌的过去,余秋雨先生说它曾“脚踏一个宋代”,将其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作了一番比较之后,就更加凸显出了开封古城旺盛的生命力。历史的长河推进到现代,“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余秋雨先生正是在感叹古城旧时的风貌、辉煌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及对现代辉煌的呼唤。

  ◎千秋画卷洗尽铅华

  在富丽的大观园里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灿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

  ——《笔墨祭》

  开封人最爱之物要算是《清明上河图》了。连余秋雨先生也要说“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在开封,宋王朝的汴京,按图放大的清明上河园成为一个符号,诠释着千古兴盛和衰亡。在《清明上河图》里,凝视汴河沿岸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的喧闹繁华,好象听到一声巨大的开山炮响,水的波纹一圈圈向你荡来,你分明感受到面部的冲击,它们又转瞬消失得无影无迹。透过那笔笔玲珑的画意,透过人马喧闹的大宋都市,恍然间仿佛回到了盛极一时的大宋帝国,但我看到的却分明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

  北宋末年,庆历新政和熙宁新法早已烟消云散。神宗皇帝、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英杰已乘鹤仙去;蔡京、王黼、童贯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狼狈为奸、骄奢淫逸、收受贿赂、卖官买爵,致使朝政一片混乱。他们排斥、打击异已,极力搜刮财富。徽宗本人不思治国,迷信道教,大造道观。他**享乐,奢靡无度,一年的财政收入尚不足九个月的支出,使“累朝所储扫地”。

  余秋雨先生在《悬崖上的废弃》中说过“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因此,不能太轻易地进入。”但是张择端做到了,他的《清明上河图》即取材于此时的汴京城。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宋徽宗赵佶驾临相国寺降香时听说了张择端的情况,便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并命题让其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却提出要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东京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收入皇宫内府。

  “靖康之难”时,《清明上河图》也被金兵掠获。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赵构。赵构与父亲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他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在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已无法考证,但在民间传说中,张择端的确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

  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巨制,它融入了张择端毕生的心血,他画出了平常人世的风光。初夏的午后,汴都的街头,人们自得其乐,买米卖布拉车唠嗑,小家碧玉也在小桥上闲庭信步,桥下是一溪流水,一切都是这样的安逸,这样的悠然,此时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张择端是幸运的,他遍悟各家画道之后,走出了一条以风俗画反映市民生活的路子,创制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择端是不幸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的衰亡期。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张择端无疑是痛苦的,但“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乃工”。张择端验证了这句话。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以丰富的笔墨反映了奢华逸乐和贫困辛劳对比鲜明的情状。幸与不幸是辩证的,“逆境造人”却是千古真理。

  这幅张择端用了七年时间完成的《清明上河图》,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就连它的名字,至今都还让人们争论不休。《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专家对“清明”的含义有三种说法:一是指清明节;二是指清明坊;三是指清明盛世。据《辞海》解:清明,犹治平,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张择端从清明时节切入绘制他的长篇巨制并时,是否期望他的王朝能遵法度、复条理、“会朝清明”呢。**作家高大鹏曾说,清明节是中国民族的复活节。这一天,把中华儿女紧紧联在一起,形成一股内在信仰的力量,凭着这个,荡寇扫凶、绵延无穷;凭着这个,一次次超越历史的劫难,顽强地焕发出整个民族的大生命。

  关于“上河”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有人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人认为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人认为是“上坟之意”;还有的认为是“赶集上街之意”。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或许,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是更多的历史被岁月所掩埋了。古往今来,《清明上河图》到底还有多少谜团没有解开?历朝历代,有多少人想占有你,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你?走在烟雨之中,倾听雨落的声音,思绪透明而滋润,仿佛游开封就是该在雨中。雨中漫漫地游,雨中静静地思索……忽然,前面出现一间农舍,一位青年画师正在那里作画……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