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动态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4666
文章的动态
前回写过一篇《文章的静境》,因而连类所及想到文章的动态。《文章的静境》里所讲的是文章中不用动词的部分,现在讲文章的动态,不消说所关涉的是用动词的部分了。
动词原是用来记述事物的动作的,但只是记述动作,并不一定就会有动态。文章的工具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和事物本身的情形不同。事物的动作如果只用文字语言记述下来,未必就能在读者听者心里引起动作的印象。例如说“花落”“鸟啼”,只是一种事物动作的记述,并不就能叫读者听者感觉到“花在怎样落”“鸟在怎样啼”的光景,换句话说,记述事物的动作,并不就可表达了事物的动态。
就许多艺术看来,戏剧以外,真能表达事物的动态的是电影,此外如绘画、雕刻、文章等都不及电影的便利。这是艺术工具各不相同,本身性质使然,无可如何的事。电影的所以能充分表达事物的动态,不外乎连续和展进两个原因。电影本身原是一张张的连续照片,因为转动得相当快速,观者眼里前一张照片的残像尚未消失,第二张照片又映到眼里来了。这样连续进行,于是观者觉得事物在那里动,完全收获了事物的动态。用文章来比电影,究竟望尘莫及。不信,试到电影院去,把看电影和看电影故事说明书的印象双方对照一下就可明白。电影故事说明书是依照了所放映的电影内容编写的,所用的工具就是文字语言,你看比电影相差多远呢?
可是,除了电影以外,比较可以表达事物的动态的还要推文章,绘画、雕刻在这点上更比文章不如。原因是绘画、雕刻是展开在一时的,看去一目了然。文章以文字语言为工具,文字语言虽写在纸上或只是一种声音,却可以叫人一字一句地读去听去,逐渐理解,保持住若干的连续性、展进性,不像绘画、雕刻的在最初就全体展开在观者眼前,丝毫无连续展进可言。《虬髯客传》是用文字语言写的,读去虽不及看电影,却可以知道事情先是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是连续的、展进的。可是绘画或雕刻呢,只能表达一个场面,如我们常见到的《风尘三侠图》就是。论其位置,在电影里,只是一小段中的一张片子罢了。
由此可知,文章是可以表达事物的动态的,表达动态,最便利的是电影,要在文章上表达动态,似乎也可应用电影的原理,归纳出几个原则来。
以下把事物的动作分作两类来加以考察,(一)是连续的动作,(二)是片段的动作。凡是动作,原都前后连续着,可是我们在文章里,有只记述一个动作的,也有把两个以上的动作顺次记述的。如“花落”“鸟啼”各记述着一个动作“落”“啼”,属于片段的动作。“举杯邀明月”把“举”和“邀”两种动作连续着,先“举”后“邀”,属于连续的动作。试再看下例: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归有光《先妣事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过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上面两段文章,有一部分是作者的解释,不是事物本身的动作,特用括弧为记。除此以外都是记动作的了,第一例各种动作有许多是不连续的、片段的,第二例是连续的。
现在先讲连续的动作。连续在电影里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电影的所以能表达动态,就一半靠有连续。连续越紧凑越能表达动态。平剧《乌盆记》丑角张别古有一段说白,听去很有动态的,现在录在这里:
我搁下了盆,放下了罐,拿起钥匙,通开了锁的屁股门,推开了门,拿起了盆,进了门,搁下了盆,放下了罐,关上了门,拿起床来顶上了门。
这段说白的所以有动态,句式构造的流利和用韵,也许亦是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原因,就是动作连续的紧凑。用电影上的话来说,就是在观者网膜上留着前片残像的时候,再接上一张片子去。
为要保持动作的连续紧凑,文章上常用着种种方法。下面两种是最普通的。
(甲)利用短促的句读。繁长的词句,念去看去都费时间,接续起来,前动作的残像容易在念头上消去,前印象和后印象的连续,就不紧凑。若用短促的句读,可以免掉这缺陷。所以从来描写动态的文章十之八九都是用短句读的。如: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史记·刺客列传》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史记·项羽本纪》
这都是叙述动作的典型的文章,句读何等简洁,迫促。有两三个字成句读的,还有以一个字为句读的。第一例的用“而”字的地方,特别值得注意。上下两种动作用“而”字联结起来的时候很多。如:
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门,死于门中。
——《左传·庄公八年》
这段文章中有四处用着“而”字,“而”字上下的两种动作都是连续的。语体里的“了”字,有时也有这种功用,如说“吃了饭上车”,“吃饭”和“上车”就有连续关系了。用“而”字或“了”字的句读虽较长,其实是两个句读的联合,如“袒而示之背”可以除去“而”字分成“袒”“示之背”两个句读,“吃了饭上车”可以除去“了”分成“吃饭”“上车”两个句读。这种用“而”“了”的句读,虽然多加了一个字,仍不失短句读的功用。
(乙)提示短迫的时间。动作和动作间的时间相隔越小,越能表出连续的紧凑。电影里影片的转动可以快慢自由,容易做到任意的时间距离,文章上对于这一点,则有提示时间的办法,声明动作和动作间的时间距离多少。在描绘动态的文章里,这时间往往声明得很短。如: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李陵《答苏武》
手执生绡白纨扇,扇手一时似玉。
——苏轼《贺新郎》
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辛弃疾《祝英台近》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这类提示时间短迫的方式很多很多。普通文章上用“忽”“于是”“遂”“即”“未几”“顷之”“同时”等字语的地方都在利用这技巧。旧小说里的所谓“正……时”“说时迟,那时快”也是表明时间相隔极短的。此外还有许多限制时间的方法,如“一”字在语体里往往被用到动词上来表达动作经过的快速。例如: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后背。
——《水浒》第二十二回
诸如此类的方法,说也说不尽,只要在读文字、听言语的时候,随时留意,自然还可有所发见。要之,文章中所写的动作如果是连续的,应保持它的连续的紧凑。上面所举的各种方法,目的都无非为图动作的连续紧凑而已。
以下再讲片段的动作。连续的动作是有两个以上的动作连续在一处的,这动作和那动作间天然有着前后的时间关系,仅只动作和动作,已呈露出连续和展进的形式,本身就是动的。如说“举杯邀明月”,“举”和“邀”两个动作是连续的,展进的。若只说“举杯”或“邀明月”,就成片段的动作,“举”只是“举”,“邀”只是“邀”,本不连续,更无展进可言。这只能说是动作的记述,不能表达动态。
让我们再来说电影。“举杯”“邀明月”这两个动作,在文章里是片段的,在电影里却是连续的。假定从桌上举起杯子来,举到二尺高,电影里就有好几张片子来表达。对于“邀”的动作,亦应有好几个姿势,用好几张片子来表达。如果是有声电影,还可用声音来做表现动作的帮助,动态仍能完全表达。文章中对于片段的动作要想表达动态,也得把电影的方法来应用。
(丙)分析动作的顺序步骤。事物的动作虽只有一种,如果分析起来,自有着许多顺序步骤,从这些顺序步骤里也可看出连续和展进来。说“花落”是片段的动作,说“花片片地落”,是带说着“落”的顺序步骤,是连续的展进的。后者较之前者,容易叫人引起动的幻觉,容易表达动态。这方法被许多文章家运用着,如:
兵入,以戈刺床下,数刺,数抵其隙。
——王猷定《钱烈女墓志铭》
一杯劝一杯,沉沉虎竟醉。……一刀初刺虎犹纵,三刀四刀虎不动。
——袁枚《费宫人刺虎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陶潜《桃花源记》
(丁)摹写从动作得到的感觉。事物在动作的时候对于我们的感官给予各种各样的感觉,把这感觉扼要地记述出来也是传出动态的一种方法。为了要表达动态,与其说“金鱼在玻璃缸中游行”,不如说“金鱼在玻璃缸中闪烁着红光”。与其说“天打雷了”,不如说“天隆隆地打雷了”来得动人。前者只是片段的动作的记述,后者比较能表现动态。在我们的感觉当中,文章上最被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尤以用听觉为最便利,最直截。例如: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伐木》
哗啦啦打罢了头通鼓。
——平剧《珠帘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
写片段的动作,要想表达动态,上面的两种方法是可用的。这两种方法不但在片段的动作上可以,也可用在连续的动作上。因为在连续动作之中,把某一种动作抽出来看,就是片段的动作了。
(甲)(乙)(丙)(丁)四种方法,并不各自**的,前面把它分项叙述,只是谋了解上的便利而已。这几种方法在文章里往往被参互夹杂使用。试看下例: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劈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正打在枯树上。把那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搭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水浒》第二十二回
在这段文章里(甲)(乙)(丙)(丁)四种方法都用到,并不只限定用某一种。
文章的动态,这题目如果从各方面来探讨,当然尚有不少可以发掘的地方。本文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浅陋的考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