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气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5619
  所谓文气

  前人论文章,常提出“文气”的一个名词。学校里的国文教员批改学生的文课,也有“文气畅达”或“气势欠流利”等类的评语。所谓“文气”,究竟是什么?

  凡是称为“气”的东西,都是不可捉摸的。中国医学上讲到“气”,理学上也讲到“气”,讲得都很玄妙神秘,似可懂,似不可懂。从来文章家关于文气,也有种种说法,可是都说得并不具体。

  本篇谈文气,想摆脱从来的玄妙神秘的态度,做个比较具体的说明。在未入正文之前,试先把“气”字的解释来规定,我想把文气的“气”解释作俗语所谓“一口气”“两口气”的“气”。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文章由一个个的文字积累而成,每个文字在念诵时所占的时间,因情形不同而并不一致相同。假如这里有甲乙两段文字,甲段是若干个字,乙段也是若干个字,我们念诵起来,往往会快慢不同,例如: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甲)

  ——王昌龄《塞下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

  ——杜甫《春望》

  这两首五言诗,同是八句,字数同是四十个,我们念诵起来,觉得(甲)快(乙)慢,假如(甲)的念诵时间是十五秒钟,(乙)的念诵时间就要十五秒以上。这理由全在句式的情形不同,(甲)例的五言句并不每句都完成一个意义的,如: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要两句合起来才完成一个意义,单独说

  黯黯见临洮。

  咸言意气高。

  是不成话的。虽然两句,要一口气去念诵,中间不能停顿过多,所以念诵起来就快了。至于(乙)例,除末两句外,都是可以每句自成一个意义的,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等每句各有一个完成的意义,如果分析起来,像“国破山河在”可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国破”一是“山河在”,一句等于两句。念诵的时候,句和句的停顿不妨长久,而且也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才能分出句和联(两句叫一联)的关系来,所以念诵就慢了。

  同样的情形,也常在词里碰到,例如《高阳台》是一百个字,《金缕曲》是一百十六个字,我们念诵起来,《高阳台》字少,占时间反多;《金缕曲》字多,占时间反少。

  念诵是一个进行的动作,文章一句一句念下去,自然就发生游动,像流水一样。所以可说文气是篇篇文章都有的,所差者只是强弱。用前面所举的(甲)(乙)两首五言诗来说,(甲)的气势可以说比(乙)的强。文气的强弱,和文章的好坏本来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说(甲)诗一定比(乙)诗好,也不能说凡是《金缕曲》调的词,一定比《高阳台》调的词好,我们所能承认的只是文气确有强弱之分罢了。唐、宋以来的文章批评家颇多以文气的强弱为批评的标准者,我们不必附和其说,本文所想加以考察的只是文气加强的条件。前面以诗词为例,说念诵起来快的文气较强,念诵起来慢的文气较弱,以下试就普通文章来做更进一步的考察,看所谓文气旺盛的文章,形式上构造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以一词句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止。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强。例如: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第一例一串文句由“仆之先”统率,非从“仆之先”连念至“也”字不能停止,第二例一串文句由“秦孝公”统率,非从“秦孝公”连念至“心”字不能停止,中间虽有若干逗点,都只许暂停而已,一壁暂停,一壁仍须接上去念,念到相当的地方才完结,这样,文章的气势就觉得旺盛了。

  二、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我们叙述一件事情或说述一件事物,可以统括地说,也可以分别列举地说。如说“张三生活很阔绰”,这是统括的说法。说“张三住的是洋房,坐的是汽车,着的是皮大衣……”这是分别列举的说法。后者文气比前者强,因为虽然有好几句,念起来须保持前后的联络,无法中断的缘故。凡是列举说述的言语,大概各部分调子相同的。例如: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庄子·胠箧》

  上面所引两文,文气的旺盛,是一般文章家所公认的。试看,其中就有不少调子相同的部分,这些调子相同的词句,都是列举式的,如果用一句统括的话来改说,念起来文气就要减弱许多了。

  调子相同的词句,虽能使文气加强,但也须运用得适可而止,于必要时善为变化。上两例中,第一例苏轼文有好几组调子相同的词句,各组有不变化的,有变化的,如:

  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不变化)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变化)

  第二例《庄子》文在一组同的调子的词句里,亦颇参着变化。如: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采……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一组共三排,上段句式就各不相同。又如前所举贾谊《过秦论》云: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都是同调子的词句,可是偏用得这样不平均,不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也是于同调子中故意求变化的缘故。同调子的词句便于快速诵念下去,固是一个原则,小施变化,使同中有异,反足以助长波澜,叫文气更能生动。句调平板的文章,念诵起来等于宣卷,反足减损文气,唐、宋以来的古文家看不起六朝的骈文,就因为骈文句法平板变化不多的缘故。

  三、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联,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接续词的功用在使两词连成一词,两句连成一句,甲乙两句话,本来可以先说甲句再说乙句,中间留出停顿的时间,如果用接续词连了起来,就成了一句话,非做一口气说完不可了,说来就自然要快速些。又,接续词有彼此互相呼应的,如“虽——然而”“与其——毋宁”等上下相呼应,上面既然念到“虽”,“然而”就会跟着上口来,念到“与其”,“毋宁”也就立刻在嘴边了。接续词不但自相呼应,还可和别的词相呼应。如“况”常和疑问词“哉”“乎”等相应呼,“虽”也可和“亦”“犹”等字相呼应。牵用其一,就连及其伴侣。因了接续词的关系,可以叫念诵的时间短缩,这是很明显的。例如: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知诸夏之亡。”《诗》:“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韩愈《原道》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上二例中,接续词有仅接词或句的,如:

  客亦知夫水与其为道易明而为教易行也(“而”接上下二句)

  又有接上下二段的,如: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上下二段,用一“盖”字联结着,前后就成一串了。此外如“然则”“是故”“且夫”也都有这样的功用。仅接词句的接续词,助长文气的力量尚小,至于把两段文句接合的接续词,助长文气的力量就甚大。

  以上三项,都是加强文气的方法,念诵起来气势旺盛的文章,似乎都含有这些条件。这些条件,在一篇文章中都是相互混合着的,一一分别了说,只是为说明上的便利而已。加强文气,也许尚有其他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只是作者个人的一时的考察。

  总而言之,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念诵起来须急忙追赶,不能中途滞停的就是所谓气势旺盛的文章。一般文章家评文章,有所谓“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等类的话,可以说都是说明这境况的。

  文气旺盛的文章,念诵起来须急忙追赶不能中途停滞。但其中各部分仍须**自然,并无缺损,句子非一定冗长,前后合起来固成一串,分开来也仍自然,最要紧的是便于念诵。念诵不便的词句,反足阻滞文气。近代欧化的语体文,往往有佶屈聱牙不便念诵的,如:

  我们现在说明科学名词存在的理由分三层来说:第一,科学研究的东西往往不是平常人知道有的东西。氢二氧,固然可以叫它“水”,温度达到沸点固然可以叫做“开”,或是“滚”,但是像钠、铝、声浪、电浪、微菌、维他命都是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所以不得不给它们些名词,以便称述。

  第二,科学家所研究的事情往往不是平常人所问的事情。比方东西动的快慢科其名曰“速度”,其实就是快慢;可是比方东西望下掉的时候它的速度越变越快,它的变法究竟变得有多快,这是科学要问而平常人不大问的事情,因而不得不给它个名词叫“变速度”。再比方一个病人跟一好人在一处,分开之后第二人好像没有过着那个人的病,可是过了几天那个病发出来了。并且查各种传染病从染着过后到发出来有各种不同的期限,因而就给这期限一个名词,叫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第三,也是最要紧的,就是科学所以要用科学名词是为着要改组日常所见的东西跟事情的观念。因为咱们日常所用的名词,跟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是很不清楚很不一致的,只要一仔细认真的想要把他弄清楚,想要找出它所代表的实在的东西跟事情,就会发觉出来许多分歧跟矛盾的地方。

  比方“力”是一个很拢统没有清楚范围的观念,科学就分出力(狭义的),是质量乘变速度(ma);动量,是质量乘速度;动能,是半质量乘变速度平方(1/2mv2)等等不同的事情。冷热就分出温度、热量、比热、皮肤上的冷觉点的感觉,都是各有各的意义跟范围的。照平常观念鲤鱼也是鱼,鲸鱼也是鱼。科学就根据卵生、胎生等现象分出鱼类跟哺乳类,而把鲸鱼跟猫、狗、人类一同归在哺乳类。年的观念比较清楚一点,但是细追起来,又有以四季定年(回归年),以地球公转真周期定年(恒星年),以地球近日点周期定年(近点年),以黄白道交点周期定年(交食年)的四种长短不同的年。

  还有假如平常的名词,经查考的结果知道他所指的东西并不存在,所说的事情并无其事,或是所指的事物经分析过后内容各部太不相干,不成有意义的观念,例如神仙、手气(赌钱的手气)、药的寒性热性、发(吃鸡是发的)等等,科学压根儿就不谈这一套,如果要谈的话就拿它们当语言学跟社会科学的材料了。

  总结起来可以说,科学的所以用名词,不是因为好好儿的老牌名词不够时髦必得改了洋装才够引人注意,也不全为科学要研究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而题新名词,乃是因为咱们平常所持的观念跟这所用的名词太含糊太不一致,一经细查就觉出来或者是没有这回事,或者它并不是一类事,因而不得不另造一些分析严密范围清楚的名词,才可以作散布跟推广正确知识的合用的工具。这是科学名词存在的主要的理由,并且也应该作用科学方法研究向来不认为在科学范围内的任何类问题的榜样。

  ——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此文字句正确,限制严密,可算是近代的好文字,但若用旧式的念诵法来念诵,有些部分就觉不大流利畅快。原来同是对于文章,古代人和近代人,所取的手段不同,古代人重在用口念,近代人重在用眼看。近代人从早晨接到报纸起,到晚上睡觉为止,不知道眼睛上要经过多少字数的文章,可是都只在眼睛上经过而已,用口念诵的真是极少极少。所以文气是近代文章上所忽略的一方面,本文谈文气不取近代语体文作例,就为了这个缘故。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