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作者:勤耕 |
字数:1303
早晨,郭家崖子还是跟往常一样,从外表上你一点儿也看不出住下队伍的痕迹。街上看不到一个兵,村子两头连个岗哨也看不到,也听不到一点儿动静。可是你只要细心观察一下,便看出有很多变化。今天的街道扫得特别干净,家家户户的水缸,都挑得满满的。这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变化在人们心里。八路军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原来已经凉了一半儿的心,这会儿又热起来了。人们一开大门,都是满面春风地走出来。街上碰了面,也都是会意地一笑;就在这一笑当中,可包含着千言万语呀。
今天的郭老炊格外高兴,他早早地把茶炉子生着了,然后搬条板凳,朝门口一坐,嘴里叼着长杆烟袋,甭管看见谁,老远就打招呼:“伙计,过来喝碗,好叶子刚沏的。”等你走近了,他就凑到你的耳朵上,神秘地说:“看见了吧,这队伍!”
如果对方问他:“这队伍比‘老中央’怎么样?”
“嘿!看你说到哪儿去了!”他气得把大腿一拍,胡子一翘一翘地说,“‘老中央’是什么东西!你简直拿着黄土比金子。这是咱穷人的队伍。”
“可是这队伍怎么也不放个岗呀?”
“这你就不懂了吧,放岗还能明出大卖的呀,你看。”他把嘴朝房顶上一努。
原来在北方有这么个习惯,秋天把掰下的玉米棒子,用席筒子围起来,囤在房顶上让它风干。差不多儿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有这么一个席筒子。这会儿,在村子两头多了几个席筒,远远看去,跟一般的席筒没有什么两样,可你仔细一看,它们都是空的,周遭还挖了几个小洞,咱们的岗哨就在那里边放着呢。
吃过早晨饭,从村子里撑出来一只小船,大顺在后头掌舵,小砍刀跟二虎子撑篙。船头上立着几个人,一个大个子,戴着一顶大檐草帽,身上穿一身紫花布的裤褂,这是化了装的董营长。在他两边,站着陈志国跟立武大伯。在他们后边是各连的干部。他们几个一边指画,一边议论着。
“这条漫洼往北通滏阳河,往西南十二里地就是县城。”立武大伯说,“头几个月,县长就溜了,这会儿城空着。别看鬼子整天过来过去,看样子他们还没打算住下来。”
“听说赵云祥[赵云祥:国民党将领。]的民军二路要往这边开呢。”陈志国接过去说。
立武大伯说:“管他一路二路,这种乱世年头儿,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地盘。叫我看开进去算了。”
董营长笑了笑说:“这座城挨着平大公路[平大公路:北平至河北大名县的一条公路。],将来鬼子要占就先占这里,咱们眼下不打算进去。我看咱还是先商量一下怎么打鬼子的汽船吧。”
立武大伯领着他们,坐小船转了一个大圈子,把每一个盐疙瘩都指给他们看了。董营长一边看,一边给各连干部布置任务。
这时候小砍刀早憋不住了,他提起篙,笑嘻嘻地说:“营长,给咱也分配点儿任务吧!”
“唔!”董营长摸着他的头说,“你们能担负什么任务呢?”
“干仗呗!”小砍刀说,“咱们村子里的几杆大抬杆儿[抬杆儿:一种土枪,分量较重,威力比一般土枪大。
],至少能顶两架机关枪。”
“打仗,那可危险哪!”昨天晚上陈志国把这村子里的斗争事迹都跟董营长说了,可董营长还是逗他说,“这家伙干起来可不是玩的!”
“天塌下来有地接着,咱不怕。”小砍刀双手把篙一举,坚决地说。
“好,就分配你们任务。”
说话之间,就到傍晌午了。这时远远响起了嘟嘟嘟的声音,鬼子的“棺材丘子”又开来了。小船像箭一样撑回村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