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祖国统一和外交国防

作者:谢春涛 | 字数:8042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统一大业迈出重要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海峡**关系在波浪中前进;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坚持走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

  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自1949年**问题产生以来,中国**始终把解决**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过程,进而形成了**提出周恩来概括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简称为“一纲四目”[“一纲”是“只要**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之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参见金冲及主编:《**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国两制”构想率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实践。受此影响,海峡**关系也得到较快发展。

  1979年1月1日,被**称为不平凡的日子。他说:“说它不平凡,不同于过去的元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我们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了;第二,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第三,把**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就在这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时,国防部宣布停止持续几十年的炮击金门行为,**不断释放出和平讯息。1981年国庆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阐明了中国政府关于**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1月11日,**就叶剑英的九条方针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广泛而重要意义的“一国两制”的概括,自此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在1984年5月15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并获得通过。“一国两制”成为中国政府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基本国策。祖国**向**同胞打开了**交流的大门。1987年11月,**当局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开放**民众赴**探亲。长达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打破了。从此“探亲”“寻根”成为多年流行于**之间最热门的词。往返于台海**的探亲、旅游人数以百万计,为维护**关系稳定架起一座座空中桥梁。

  “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经过艰苦谈判,中英、中葡就香港、澳门回归达成一致。1997年6月30日

  午夜,中英两国举行香港**交接仪式。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标志着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1999年12月19日午夜,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中央一直把港澳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考虑,给予香港、澳门以政策倾斜和支持。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香港、澳门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中,充分表现了**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心和支持,也反映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10月,**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门对港澳发展作出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港澳回归以来,中国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不动摇。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处理,但总体上港澳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

  随着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促进海峡**关系发展,祖国**民间授权团体——海峡**关系协会(海协会)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汪道涵任会长,并积极开展工作。1992年11月,海协会、海基会(**地区的海峡交流基金会)针对**面临的纠纷处理、防范犯罪等共同问题进行了商谈和政治对话,达成**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各自表述的共识,这被称为“九二共识”。1993年8月31日,国务院**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系统阐述了中国**和中央政府关于海峡**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1995年1月,**发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联界委员的联组讨论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关系的四点意见。这些主张在海峡**和国际社会均有重大影响。为遏制和打击“**”势力**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海峡地区和平稳定,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国家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中央政府还用实际行动推动台商到**来投资设厂,推动了**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之间政党的交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来**访问,彰显了**同根同源,强化了一个中国的意识。

  **交流过程中,经贸往来最为引人注目。2006年4月,**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宣布采取促进**交流合作、惠及**同胞的十五项政策措施。同年10月17日,**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推出二十项扩大和深化**农业合作的政策措施。从2007年开始,国共两党将这一论坛定名为“**经贸文化论坛”,至今**经贸文化论坛共举办了十多届,推动了**的经贸文化交流。互帮互助体现**亲情。当**水果滞销时,**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难题。当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派出的救援队没有采取春节包机转道香港的形式,而是直飞成都双流机场,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体现了海峡**同胞同呼吸、共命运、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了**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推动**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即: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六点意见,充分表明了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在海峡**引起很大的反响。

  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往来,2010年6月29日,**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这是**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的一个里程碑,**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中国成为世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当中国发展面临困难时,有的人说中国即将崩溃,抛出所谓“中国崩溃论”。当中国冲破险滩取得发展成就时,有的人说中国威胁,又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面对国际的高度关注,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合作发展大旗,坚持和平发展的优良传统,多次表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并把和平发展道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世纪80年代,**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在**领导下,中国坚持**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讲话算数。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推动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重大地区冲突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参加了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的国际组织,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际人权领域,主张对话,反对对抗,针对西方国家提出的错误论调,给予有力回击。

  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4年5月,**把中国对外政策概括成**自主外交,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自主的”,它是“真正的不结盟”,具体体现为“四不一全”: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其核心是不结盟。后来,**又多次说,中国应当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要有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美建交、80年代中苏关系改善等重大外交决策都是中国**自主外交的表现。比如,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来华访问。会晤的主题是**思忖再三后敲定的,叫作“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通过这次高级会晤,中苏两大邻国终于结束了几十年来的不正常状态。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消失导致形成“一超(是指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多强(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国际新格局。在国际形势大动荡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主的外交更加灵活务实。这个阶段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其间经历了“银河号”事件、台海危机以及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等事件。这个阶段,中国积极发展国际关系,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主义的政治安全联盟;与东南亚国家致力建设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种经济关税同盟,同时中国还正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等等。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自主外交的唯一标准。在处理与中小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现在的中国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与中国现有的国力,奉行双赢的政策,既坚持中国的国家利益,又适当照顾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既不当头,但又承担稳定东亚政治经济的一定责任。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对地区经济进行主动整合的努力、在南中国海与相关国家签署“行为宣言”,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于地区责任的认知与态度。简言之,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外交思想,推动中国外交继续向前,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方面,推动同各大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作关系;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方面,中国实现了同亚洲国家的全面建交,营造出有利的周边环境;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方面,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1世纪,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十六大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要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和“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国要与各国“共同协商”世界事务,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一些打压或捧杀中国的国际错误论调,中国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新思路,继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2007年**十七大重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行胜于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是中国践行和平发展理念的典型表现。2006年11月4日,48个非洲国家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包括35位国家元首、6位政府首脑、1位副总统、

  6位高级别代表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南非总统姆贝基感叹说,有些非洲领导人多年都不参加非洲联盟的首脑会议,这次却到北京来了,比我们非洲联盟自己开会来得都齐。这次峰会对巩固和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12月26日,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海军首次派出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队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彰显了中国负责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2012年5月13日,中国、韩国和日本领导人在北京宣布,三国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这意味着经过十年努力,经济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东亚三国正式踏上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这些重大举措都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举措。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铸就钢铁长城,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目标。1979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在会上指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作为军队来说,就是国防现代化。1985年以后,**中央军委研究和调整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一些具体内容,增加了加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和应对中小规模局部战争及突发事件等具有时代性的内容。1988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重新完整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恢复军衔制和推行军队文职干部制度的工作在80年代得以实施。1988年7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恢复了军衔制,决定从1988年10月

  1日起,全体官兵佩戴新军衔标志。1988年4月,中央军委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到当年8月30日止,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现役军官改为文职干部的工作顺利完成,全军总共有10多万人转为文职干部。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军队中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在走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体制编制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革。

  面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外军事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国确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于1990年12月提出新时期军队建设总要求,即全部军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3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军事战略上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由应对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央还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把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郑重提到全军面前。21世纪初,中央军委根据高技术战争在本质上就是信息化战争的科学判断,充实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内涵,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1997年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十几年时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军费的相应增加,加快军队质量建设的步伐,适当加大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力度,完善武器装备体系,全面提高部队素质,进一步优化体制编制,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步,再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随后,**中央又进一步明确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信息化。1998年4月,中央军委制定了“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这一年,在中央军委主席**的提议下,正式成立了总装备部,实现了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时期,还加强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停止了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经商活动,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改革了兵役制度、士官制度、军队住房制度、军人保险制度等,国防军队建设呈现新的气象。

  **十六大以来,**中央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阐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6年10月,**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的要求。2007年10月,**十七大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个阶段,**中央坚持科技强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建立并完善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和军队联勤保障体制,军队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兵不在多,关键是要精、要管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军委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做好党的中心工作和我军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三次大裁军。第一次是1985年,**亲自决策。这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经讨论作出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重大决策。**指出,“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到1987年初,裁军百万的工作顺利完成。通过这次精简整编,不但有效压缩了军队总规模,使全军总员额由423.6万减至323.5万人,而且使全军的编制比例得到了调整和优化。第二次是1997年,**在**十五大上宣布,在20世纪80年代裁军百万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将再裁减员额50万。第三次是2003年,**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于2005年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使军队总规模保持230万人的水平。三次大裁军,跟上了世界军事变革形势,为走上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不仅同世界上很多个国家的军队开展军事交往,而且积极参加国内的重大活动,在和平时期发挥出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就积极参加抗击“非典”以及汶川、玉树地震等抢险救灾活动。比如,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军队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切实发挥了开路先锋作用,为抢救灾民、抗震救灾争取了大量宝贵时间。尤其是2008年

  5月14日,这一天的11时47分15名空降兵中的7人率先从地震灾区上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地跳下。此时,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已有几十个小时。他们脚下的四川重灾区之一茂县,通信中断、道路阻绝,成为孤岛。但这是一次“自杀式”的伞降,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从5000米左右高度实施伞降,在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半小时后,震中孤岛的灾情首次传出。军人们奋不顾身维护着中国的平安局面。这个阶段解放军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安保支援等重大任务。人民解放军执行任务种类之多、用兵规模之大、出兵频率之高,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民解放军还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如参加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这群“最可爱的人”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老百姓的称赞,不愧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