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推动国防军队建设、 祖国统一和大国外交
作者:谢春涛 |
字数:10256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智慧的外交和国家的统一,同时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意识。**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不仅围绕战斗力的核心来兴军强军、全面贯彻“一国两制”,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把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推动中国的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外交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赖于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守护和保卫。2012年12月8日至10日,**主席视察广州战区时,首次提出“强军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一是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二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他表示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定能够发扬传统、继往开来,有效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次重要讲话明确了今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路,勾勒出**强军思想的轮廓。
2013年3月,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主席进一步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强军目标。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主席运筹帷幄,于2014年3月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接着,10月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统一全党思想,推动军队改革。**十八大以来,加强了中央军委,建立五大战区,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同时强力反腐败,开拓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新局面,极大振奋了军心。
2016年2月,**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2017年10月,**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大会还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个三步走战略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彰显了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作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得赢,一切都行;打不赢,一切都归零。**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战斗力的提升做文章。无论是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行军委主席负责制,还是优化指挥机构、裁减员额30万、推动军民融合,都是着眼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尤其是自2018年1月军委首次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起,**主席连续四年在新年之际,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树立起大抓军事训练的鲜明导向。2021年1月4日,**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2021年,全军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军事训练工作的领导,聚焦备战打仗,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深化实战实训,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加强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加强应急应战专攻精练,加强军事斗争一线练兵,推动战训深度耦合,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深化联战联训,坚持以联合训练引领军兵种训练、以军兵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突出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练,突出联合指挥训练,突出跨领域跨军兵种联合专项训练,突出军地联合训练,发展我军特色联合训练体系,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深化科技强训,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和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深化依法治训,推进训练管理变革,强化训练规划计划统筹,完善训练法规标准,创新训练内容方法,严格按纲施训,加强和改进训练监察,健全训练考核评估,抓好训练安全防控,实现严格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相统一。全军指战员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端正训练作风,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成立100周年。”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塑了政治生态、组织形态、力量体系和作风形象,发生了凤凰涅槃,实现了浴火重生。2020年11月,中**队基本实现机械化。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着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港澳台工作,尽力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稳步推进**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港独”“**”。
2012年12月,**总书记在听取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汇报时,郑重声明“三个不会变”,即中央对香港、澳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方针不会变,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的决心不会变,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促进和谐的政策不会变。同时强调,关键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切实尊重和维护基本法权威。这给港澳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港澳发展被纳入“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同祖国**共享前进福利。2015年12月,中央政府明确划定澳门85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围和陆地界线,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创造了新的条件。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拓展内地与港澳的合作空间,升级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作出部署。2017年7月,**出席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时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2017年,**十九大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2018年7月,**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一最高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合作进入新阶段。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港澳这些年的经济取得较好发展,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0371亿港元增至28682亿港元,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从3428.2亿澳门元增至4346.7亿澳门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也对港澳伸出援助之手,从核酸检测到疫苗供给都作出了积极动作。
针对由“修例风波”引发的日益混乱的香港局势,**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特别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的层面,对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作出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法律。6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从而建立健全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这一法律对于稳定香港局势,发挥出巨大作用。
对台工作方面,2014年2月,经**双方协商,国务院**事务办公室与**方面**事务委员会在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起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部门负责人多次互访。以**经贸文化论坛为基础的文化交流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此基础上,台海**见证了历史性一刻。
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在约600名记者的聚焦下,**领导人**、马英九微笑着相向而行,紧握双手。这是66年来**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两位领导人握手时间长达80秒,在现场记者的建议下,两位领导人向记者微笑挥手致意达25秒钟。会见中,**深情地回顾说:“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冲开了**封锁的大门。”并指出,“**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坚持巩固和深化**关系和平发展,坚持为**同胞多谋福祉,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会面具有历史性意义。
2016年**上台后,**关系发展遭遇挫折。但祖国**在**经贸文化交流方面也在积极推进,于2018年发布《关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1月,**总书记在《告**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讲话中,阐释了**对台关系的新主张,包括携手推进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等等。这一重要讲话引发岛内有识之士的热烈反响。
统一乃大势所趋,不可能无限期拖延;“**”不得民心,肯定遭遇失败。针对“**”的**行径,**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予以遏制,明确表示“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出去”。2020年5月召开《反**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清晰传递出坚决捍卫祖国统一的信息。
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的连续性和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实践、理念及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创新,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创设等等。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周边外交在周边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经验。中国外交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开拓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随着中国崛起以及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小,一些人根据历史上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之间多次发生对抗和战争的经历,担心中美之间可能发生对抗甚至军事冲突。针对这种情况,**主席在2013年6月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提出,按照“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这一主张成为中国发展和稳定中美关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国际秩序观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国际关系新愿景。在此理念指导下,大国关系健康平稳。2013年以来,中美元首多次会晤,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后,**主席同特朗普总统2017年4月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成功举行首次会晤,明确了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和原则,规划了双边合作优先领域和机制,加强了国际地区事务沟通协调。会晤实现中美关系平稳过渡,对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俄高层交往频密,**主席和普京总统已经会见20多次,战略互信加深,“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有序推进,大项目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压舱石”。2018年6月,普京再次来华访问,坐了坐中国高铁,表示有一种浪漫的感觉。2020年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进一步深化了中欧经贸关系。202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具有历史性意义。中日等重要的双边关系也出现了回暖向好趋势。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在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主席再次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主席强调,“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他进一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提出并实践“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主席准确把握中国对外开放内外环境新变化,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是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一带一路”为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提供了一个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平台。“一带一路”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几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顺利落地,中国与许多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快速提升。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取得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合作成果,形成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磅礴气势。各方盛赞“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改善和加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2019年又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更加丰硕。
构建以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总书记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运筹对外工作全局,并身体力行遍访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他与各国领导人、各界人士和社会民众广泛深入接触和交流,讲述中外互利合作的典型事例和人民交往的友好佳话,强调各国和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的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2020年11月15日,在全球贸易壁垒高筑、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经济呈现衰退的国际大背景下,历时八年艰苦谈判的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组织(简称“RECP”)终于宣布成立,这个由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参加的区域组织,旨在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十六国统一自由市场的贸易协定,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RECP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涵盖近35亿人口,各国GDP总和将达到2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RECP顺利实施,未来亚太区域将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思想。周边为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了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2013年**主席访非期间提出了“真、实、亲、诚”对非工作的四字箴言。即“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这一理念成为中国对非工作的新理念。上述这些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指导思想。
参与推动全球治理创新。针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演绎了精彩的“三部曲”。一是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并确定相关路线图,对亚太区域合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二是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首次把创新作为全球恢复增长的新动力,首次把结构性改革作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主方向,首次把发展置于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重要成果。三是**主席2017年初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宣示中国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承诺,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提振了信心,国际社会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和一致赞赏,中国理念逐步成为国际共识。目前,出任联合国专门机构和重要国际组织一把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新时代中国通过外交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热点和全球性问题解决之道,努力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致力于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发出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捍卫世界和平的时代强音。中国致力于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半岛核问题,提出“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倡议,为缓解半岛紧张局势、推动重启接触对话、维护地区和平安宁继续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总书记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晤两次,为中朝关系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积极参与伊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等问题解决进程,建立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及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还同世界各国合力应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公共卫生、难民等全球性挑战,为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应对埃博拉疫情等发挥重要作用。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坚持顺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潮流,坚决摒弃零和思维、以邻为壑思维。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主席提出,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这种登高望远的外交大智慧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中国外交工作强调以民为本。现在中国每年约有1亿3000万人次出境,数百万中国公民在全球各个地方工作、生活、学习,3万多家中国企业遍布世界各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外交工作不断增强领保能力建设,积极打造海外民生工程。近年来成功组织海外公民撤离行动9次,受理各类领保救助案件近30万起,包括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绑架或者袭击的重大案件。中国外交部还推出新版中国领事服务网、12308热线、“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等领事信息和服务平台,积极为海外同胞提供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的领事服务。目前对持中国普通护照实施有条件免签或落地签、与中国缔结简化签证手续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一百多个,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同胞们走出国门更加安全、便利。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工作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国家安全大局稳定。
2014年4月15日上午,**总书记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7年10月,**十九大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予以确定。**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018年4月,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突出“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为破解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0年12月11日,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点要求,包括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等,这实际上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的新概括。
居安更要思危。**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