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5415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1]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2]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浥:湿润。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因在其兄弟中排行**而得称,相当于现在的“元**”。使,出使。
[2]更: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挚的惜别之情。
当时,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西北边疆安西,诗人在渭城(即今咸阳)送别他。“清晨的小雨,打湿了渭城那条没有尽头的驿道上的尘土,也洗净了旅店旁边的柳枝,让柳树看起来格外翠绿清新。”“朝雨”二字非常重要,这说明雨并没有下很久。而“浥”字,更是用得恰到好处,说明雨只是刚刚打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驿道,平日里尘土飞扬,现在却格外清爽,好像是天从人愿似的。总之,这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无论是晴朗的天气、清爽的驿道,还是青青的旅店、翠绿的杨柳,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轻快节奏。
后两句是动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隐含了诗人对朋友的未来的深切关怀之情。“我的好朋友啊,你再多喝一杯酒吧。因为,阳关之外没有可以陪你喝酒的老朋友了。”在送行时,劝远行者再喝一杯酒,不仅是让远行者多带走一分情谊,更希望远行者能再多留一会儿,而且能够打破因不舍而产生的沉默。
这首诗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送别场合演唱,所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或《阳关曲》),广泛传唱于盛唐时期。
古风(其一)
李白[1]
大雅[2]久不作[3],吾衰竟谁陈[4]?
王风[5]委蔓草[6],战国多荆榛[7]。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8]
正声[9]何微茫,哀怨[10]起骚人。
扬马[11]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12]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13]不足珍。
圣代[14]复元古,垂衣贵清真[15]。
群才属[16]休明,乘运共跃鳞[17]。
文质相炳焕[18],众星罗[19]秋旻[20]。
我志在删述[21],垂辉映千春。
希圣[22]如有立,绝笔于获麟[23]。
【注释】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诗侠”。他的诗收录在《李太白集》中,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在醉酒时写的,主调是抨击时政、追求自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2]《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这里指代《诗经》这类大雅之作。
[3]作:振作。
[4]陈:述说。
[5]王风:《诗经·王风》,也指代《诗经》这类大雅之作。
[6]委蔓草:埋没在蔓草里,指默默无闻。它的意思和“久不作”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诗经》这类雅正之作已经很久都没有振兴了。
[7]多荆榛:形容时局混乱。
[8]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战国群雄相互征战,直到强大的秦国统一了六国。
[9]正声:像《诗经》那样雅正的诗歌。
[10]哀怨:指屈原那些充满了哀怨之情的作品。
[11]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振兴了衰颓的文坛,拓宽了文学的发展领域。
[12]宪章:本意是典章制度,这里指诗歌的创作规范。
[13]绮丽:指华美的词藻。
[14]圣代:指唐代。
[15]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16]属:适逢、刚好赶上。
[17]跃鳞:意指施展才华。
[18]相炳焕:相得益彰。
[19]罗:罗列、散布。
[20]秋旻:秋天的天空。
[21]删述:修撰史书,暗指诗人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
[22]希圣:希望自己能够像孔圣人一样。
[23]获麟:获得声名。
【赏析】
李白的这首《古风》(其一),表面上论述的是诗,其实上说的却是政治和诗歌,乃至整个文化界。
关于这首诗,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都曾作过精辟的解释,不过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疑问。例如,对于“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两句,历来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诗人实际上希望自己可以效法孔子,写一部像《春秋》这样总结政治得失的佳作。李白认为,诗歌的繁荣取决于政治的清明。从这首诗来看,他对唐朝的时局是满意的,而且他也正准备有所作为。
由字面意思推断,李白好像只肯定《诗经》这类雅正之作,而对此后的诗歌都持否定态度。俞平伯先生认为,诗人作这首诗只是想借文学的变迁来批判政治。所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如果忽略了诗人对君臣际遇的艳羡和期盼之心,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它了。
开头两句统领全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说的是,像《诗经》这类能体现一国恢弘气象的“雅正”之风已经衰微了,深层意思是感叹盛世不再,所以很久都听不到气象恢弘的盛世之音了。诗人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可以担当振兴雅正之声的重任,只是年事已高的他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也没有人可以让他大展身手。诗人一唱三叹地表达了自己的苍凉感慨,气息湿润闲雅、节奏和缓,没有丝毫的牢骚和不满,具有真正的“大雅”之风。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表面意思是说,像《王风》这类的大雅之作也默默无闻,等到混乱的战国时期,就更没有振兴这些大雅之作的时机了。它的深层含义是,感叹周朝中央集权衰败到其他诸侯国一样的地步,形成了各国相互纷争的局面。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讲的显然是战国的时局。战国时期,七雄争战不断,直到强大的秦国统一了六国。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讲的是战国时代的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正声何微茫”既回应了上文,又引出了“哀怨起骚人”。考察文学史,正声与哀怨之音的确是此消彼长。每当局势衰乱时,雅正之音就消歇沉沦,而哀怨之声则马上兴盛起来。“骚人”屈原是战国秦朝以前的诗人,李白把他的作品都归入哀怨之列,言外之意是振兴雅正之声还有点儿希望。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的意思是,像扬雄和司马相如等人继楚辞之后,在颓靡的文风中激起中流,创造出汉赋这种广为流传的新体裁。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意思是自从雅正之风衰微之后,虽然文风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诗歌的创作规范却沦亡了,正声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恢复。诗人在这里强调诗文兴废取决于“宪章”,含有诗文兴废取决于政道的意思。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建安以来的诗文,非常盛行绮丽的文风。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两句也是在议论政治,说的是历代圣贤帝王都用本性来治国,因而政治清明。这里的“清真”,实际上指的是纯净的人格、道德或气质,而不是诗歌的风格。而“贵清真”,当然也就不限于个人的人格、道德或气质,而是扩展到了治理国家的范畴,从而用“无为而治”来达到政治清明的目的。具体说来,李白是在称赞唐玄宗,说他“垂衣”而治,也许是想通过称赞来表达一种期望吧!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的意思是,只有在政治清明时期,有才华的人才能乘运而出,从而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诗歌的繁荣打开一个新局面。这两句实际上表达了贤才对盛世的向往之情。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意思是在政治清明之下,诗文的词藻和内容相得益彰,从而造就了更多有才之人。这两句与上面的说文论政一气贯通,也具有明显的干政和入世色彩。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两句也志在论政。孔子修撰《春秋》,意在褒贬政治的得失。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仿效孔子,所以他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修撰史书的文人。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一转前面的消沉格调,坚决地表示了自己愿意在有生之年努力为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想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孔子,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说明他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里的“立”字,和起句的“作”字遥相呼应,给人一种“大雅”好像又“作”了的感觉。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立场就是振兴大雅之风,所以用的完全是中锋正笔,既没有他一贯的飘逸之风,也没有大发牢骚,而是充满了大雅君子的胸襟和风度。因此,尽管“吾衰竟谁陈”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对当世的不满,而且“圣代复元古”以及其后的五句也在正面颂辞中微露矛盾之意,但也不能说明诗人作了违心之论。其实,诗中的矛盾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需要读者仔细体会。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1]
停杯投箸[2]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3]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4]沧海。
【注释】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里装满了高价名酒,玉盘中盛着珍贵的精美菜肴。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一斗要价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2]箸:筷子。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据传,吕尚(姜太公)就是在磻溪垂钓时遇到周文王的;而伊尹则在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之后,就受到了商汤的重用。吕尚和伊尹都是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勋的贤臣,李白拿他们自比,说明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
[4]济:渡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朝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写的,表达了诗人乐观而又顽强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的精神。
全篇跌宕起伏,气势宏大,表达了诗人起伏不定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就用“金樽美酒”和“玉盘珍羞”展示了一个盛宴场面。但是,“即使面前有昂贵的美酒和美味佳肴,‘我’还是放下了杯子和筷子,茫然地拔出宝剑环顾四周。”“投”、“拔”两个动作,恰当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波动。这时候,诗人“茫然地想要去渡黄河或是登太行山,却发现有冰雪挡道”。可诗人还是不死心,他又“恍然神游到了千百年前,看见了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勋的吕尚(姜太公)和伊尹”。诗人想到了他们,说明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可是,“前路崎岖而又漫长,岔路又那么多,‘我’的路又在哪里呢?”就这样,诗人心理上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追求,急剧地交替变化着,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进退两难却又想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绪。“总有一天,我会高挂云帆,乘长风破巨浪,勇往直前地渡过沧海!”经过一番纠结之后,诗人的心绪顿开,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诗人那起伏不定的感情,反映了诗人内心强烈的苦闷和不平。由此可见,黑暗污浊的政局,对诗人的远大理想产生了怎样的阻遏!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竭力挣脱苦闷,自信而又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1]暮成雪[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3]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4],将进酒,杯莫停[5]。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6]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7]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8]须沽[9]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10]出换美酒,与尔同销[11]万古愁。
【注释】
[1]青丝:喻指黑发黑如青丝。
[2]雪:指白发。
[3]会须:正应当。
[4]丹丘生:元丹丘。生,对平辈朋友的称呼。元丹丘和岑夫子(岑勋)都是李白的好朋友。
[5]杯莫停:即“莫停杯”,不要放下杯子,只管畅饮。
[6]钟鼓馔玉:泛指贵族富豪的奢华生活。钟鼓指的是鸣钟取乐,馔玉指的是精美的饭食。
[7]恣:恣意、**。
[8]径:径自。
[9]沽:买。
[10]将:拿、持。
[11]销:同“消”,消解。
【赏析】
这篇佳作作于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当时,诗人和朋友岑勋一起在元丹丘家做客,三个人登高宴饮。这时距离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经有八年了,诗人怀才不遇,所以借酒消愁,将自己的不满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篇发端就用时间和空间的夸张排比来慨叹人生的短促。前三句的大致意思是:“流逝的时光,就像奔流到大海的黄河水一样一去不回;人生苦短,黑发变白发只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生命是那么渺小而又短暂,所以要尽情享受,不要辜负了那些美好的时光。”两个“君不见”的呼告,大大增强了诗句的感**彩。诗人用河水一去不复返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又用黄河的壮阔和永恒来反衬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就让“我”对镜搔头却只能无奈地叹息的情态呼之欲出。这个开端悲哀至极却没有堕落和纤弱的气息,是一个巨人发出的悲壮而无奈的感伤,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后面几句的大致意思是:“既然上天造就了我这个栋梁之材,我就不用担心没有用武之地;就算所有的金钱都散尽了,它们还是会重新回来的。所以,我们只要宰杀牛羊,尽情享乐,不醉不归就行了。岑夫子、丹丘生,请你们开怀畅饮,我给你们唱一首歌来助兴,你们只管一边喝酒一边仔细地听。即使是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盛的美食,也算不上稀奇珍贵,我只希望从此就沉醉在饮酒的快乐中,永远都不要清醒。孤独、寂寞的感觉,历代圣贤都会有;可是,只有那些用美酒来排遣寂寞的人,才会留下美名。曹植为了**畅饮,曾经不惜花重金大摆酒宴。主人哪,你也别再管钱多钱少了,只管快去再买些酒回来,让大家都喝个够吧!不管是名贵的五花马还是千金裘,都值得拿去换美酒,好让我们一起消解这无穷无尽的愁绪!”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算长,但是气势和力量却震撼古今,语言也沉着而又狂放,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诗中屡次使用了“千金”、“三百杯”、“千金裘”、“万古愁”等巨额数字,将诗人内心那波涛汹涌的郁闷和愁绪推上了极点。
全诗悲壮却不哀伤,极其愤慨却也极度豪放,表面上在慨叹人生易老,实则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到不满。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诗人的理想破灭了,可是他却无力改变造成这一结果的黑暗社会,所以只好把激愤化作及时行乐,用买醉来排忧解愁、反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