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5078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1],属国[2]过居延。

  征蓬[3]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4]孤烟[5]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6],都护[7]在燕然。

  【注释】

  [1]问边:慰问边疆,指到边疆去视察。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属国:出使边疆的使臣。此处指的是诗人自己。

  [3]征蓬:随风飞舞的蓬草,这也是诗人自喻。

  [4]大漠:大沙漠,这里指的大概是凉州以北的沙漠。

  [5]孤烟:唐代戍边人员点燃的平安火。

  [6]候骑:负责侦察的骑兵。

  [7]都护:唐朝官名。唐朝在西北设了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由一名大都护和两名副都护统管辖区里的所有事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赴河西慰问边疆将士的途中作的。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战胜吐蕃,诗人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边疆将士,体察边疆军情。事实上,诗人是受到了朝廷的排挤,他是极不情愿出塞的。这首诗也正透露了诗人内心的伤心、激愤和抑郁之情。

  首联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慰问边疆,到达了居延。其中的“单车”,是说随从少。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将万里行程一笔带过,表达了诗人轻微的失意之情。

  颔联意味深长。此处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再用“归雁”来反衬自己。在古诗中,“蓬草”大多被诗人用来自叹身世飘零;而归雁就不同了,它可以在一派**中归巢育雏,比诗人这个身不由己的“征篷”好多了。用反衬的写法,加深了诗人自怜、自伤、自嘲的飘零之感。而且,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去国离乡,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更何况诗人这次出使的心境不佳。诗人是因为朝廷的政治斗争被排挤出去的,所以他的出使并不是什么威风的事情,他难免会觉得失意。

  颈联刻画了沙漠中的孤烟、长河等典型景物,写出了边疆大漠壮阔雄浑的景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一个“大漠”二字。边塞荒凉得没有什么奇观异景,所以烽火台上燃烧的那一股“孤烟”就格外醒目,给原本没有生机的荒漠增添了一点儿生气。虽然“孤”字表明了景物的单调,但是“直”字又紧随其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了“孤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只有亲眼见过这种场景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直”字的妙处。

  “长河落日圆”是一个特定镜头。诗人大概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到这一景象的。沙漠里没有山峦林木,只有一条孤寂的“长河”横贯其间,好在落日是圆的,让伤感的诗人感到了一丝温暖。而且,红日、长河相互融合的景象,平添了一种壮阔的气势,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壮阔美丽,似乎融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尾联描写的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原来将官还在燕然前线没有回来。诗人去国离乡多日,终于要见到本土之人了,却没能欣喜起来。总之,诗人此时内心凄凉而又无奈。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1]闻人语响。

  返景[2]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但:只,只是。鹿柴:“柴”通“寨”,“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

  [2]返景:夕阳照出的影子。“景”通“影”。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所作山水诗的代表作,是《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四首,描写的是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幽静景致,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倦官场的感情。

  “空山不见人”,可见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没有障碍地看见山林的概貌,而且没有看见一个人。此句具体地描写了山的空寂和清冷。“但闻人语响”写的是,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有时又能听到说话声,不知道这声音是从哪儿传过来的。诗人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描绘出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别有一番新意,给人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新奇感受。其中,“响”字与“空山”遥相呼应,反衬山的空旷和幽静。因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

  第三、第四句描写的是夕阳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的场景。深林原本就幽暗,而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显了深林的不见阳光。这时,夕阳却反射进了深林里,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让整个深林有了一点儿生机。这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深林的幽暗。而且,反射过来的阳光会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就是漫长的幽暗。这两句用光亮来反衬幽暗,结果使幽暗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从总体上说,《鹿柴》的色调是幽冷、空寂的,也许和诗人的消极情感有关。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长啸:发出类似于口哨声的长而清脆的声音。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隐居者闲适的生活情趣,它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全诗格调幽静闲适。

  把整首诗分开来看,每一句都平淡无奇。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却自成佳境,蕴涵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令人自然而然地受其吸引。它的意境清幽绝俗,能够让身在其中的人安闲自得地以声乐来愉悦身心。虽然它的语言自然而又平淡,却有一种雅致的韵味,传神地表达了自然的意境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说的是诗人经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以弹琴和长啸来排遣寂寞。诗人早年就信奉佛理,再加上仕途坎坷,所以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隐居的超脱生活。在这里,诗人用“幽篁”来显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高尚的气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说的是诗人即使避居深林也不会孤独,因为他有一轮明月相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在这里,诗人把倾泻着银辉的明月拟人化了,认为它是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匠心独运地将音响和光影的明暗变化结合在一起,衬托了自然的寂静之美。“月来照”不仅和“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依,把诗人的心境和自然景致都融为一体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又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实在是一篇佳作。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1]鸣春涧中。

  【注释】

  [1]时:时而,偶尔。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家附近。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时期,描写了夜间春山那宁静幽美的景致。从明月、落花和鸟鸣等迷人的景物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动态画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动景“花落”和静景“人闲”结合在了一起。桂树枝叶繁茂且花瓣细小,夜间落花根本不容易觉察。而诗人却察觉到了,足见他的内心是闲适且没有世俗杂念的。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杂念,他的精神才会提升到“空”的境界。一个“空”字,突显了诗人作为禅者的洒脱心境,所以他才捕捉到了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而“落”这么细微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感觉到,可见夜晚有多么静谧和空寂。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的静谧环境是彼此契合且相互作用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以动写静,夜晚的静谧看似因“惊”和“鸣”而被打破,实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强调了山林的幽静和闲适。月亮渐渐钻出云层,皎洁的银辉照亮了笼罩在夜幕之下的空谷,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已经习惯了幽静的鸟儿们,不时地对着明亮的月光鸣叫起来。鸟鸣声和着山间小溪里的流水声,更加衬托出了山林的寂静。将自然天成的美景用妙手记叙出来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1]绮窗[2]前,寒梅着花未[3]?

  【注释】

  [1]来日:来的时候。

  [2]绮窗:雕有花纹的窗户。

  [3]着花未:开花没有。着花,开花。未,相当于“否”,用在句末表疑问。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看到有人从故乡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急着想了解故乡发生的事情。故乡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比如亲朋好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而“我”却只追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而且用的是“应知”这种不加修饰的儿童式的天真口吻,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我”问话时的心理和神态,自然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而“故乡”一词反复出现,更是表达了“我”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质朴、平淡而且诗味浓郁。其实,古代的许多诗歌精品都是这样的,它们看上去都很质朴,好像没用任何技巧,实则用了最高的技巧。在这首诗里,“我”像叙家常一样单独询问寒梅的情况,运用的就是一种典型技巧,它虽然平淡质朴,却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因为,人们在怀念故乡时,挂念的总是那些跟自己有过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的回忆。故乡的确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但能够引起人们亲切怀想的,往往都是窗前寒梅这类看似平常而又细小的事物,因为它贴近生活,能让人回想起当年居家生活的一些趣事。所以,这里的寒梅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故乡的化身,它承载了“我”的全部思乡之情。

  相思

  王维

  红豆[1]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2],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岭南一带,形状像豌豆而且稍扁,颜色鲜红。

  [2]采撷:采摘。

  【赏析】

  这首诗借咏物来寄托相思之情。

  第一句用寄托情思的“红豆”来起兴;第二句即以设问来寄语,显得格外亲切;第三、第四两句一语双关,看似嘱咐友人别忘了相思之情,实则说明自己相思之重,既切合题意,又寄托了浓浓的相思之情。全诗句句不离红豆,韵律和谐柔美,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语言朴实无华,节奏却非常明快而又委婉含蓄,却始终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感情真挚动人。

  红豆在唐诗中经常用来传达相思,它不仅可以用在男女相思的场合,还可以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相思,这首诗抒发的就是眷念朋友的感情。红豆产于“南国”(南方),而朋友就在南方。这里的红豆,就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里的“寒梅”一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了,而是赤诚友爱的象征。

  在生活中,那些深情的话,往往都是朴素无华的。这种朴素而又典型的语言,被王维运用得恰到好处,于平淡之中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山中

  王维

  荆溪[1]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2]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又名浐水,源头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向北流入灞水。

  [2]元:通“原”,原本,本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秦岭景观。

  “荆溪白石出”写的是清浅的荆溪水在山中缓缓流动,水面上点缀着被溪水冲得泛白的石头。这一句,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荆溪蜿蜒穿行的样子,甚至听到它那清澈晶莹的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天寒红叶稀”写的是由于天气转冷,山上的红叶也渐渐少了。事实上,稀疏的红叶反倒更加惹眼,不禁引起人们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并不会给人以萧索、凋零的感觉。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冬的一部分山中景色。

  第三、第四两句描绘了秦岭的全貌。尽管天气转寒,但整个秦岭依然到处都是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山路就穿行于这无边的山林之中。山林里的空气本来就湿润,再加上空明而又触目可见的苍翠山色浓得好像要溢出水来,将穿行其间的人们笼罩在一片浓翠里,不由得给人一种“翠雾”湿衣的凉意。所以,尽管并没有下雨,人们却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衣服被淋湿的感觉。在这里,诗人用一个似真似幻的“湿”字,巧妙地显示了山的“空翠”。这种巧妙结合了视觉、触觉和感觉的写法,会让人产生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全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它不但富有冬的情韵,而且充满了生命力,毫无萧索、枯寂的色彩。它所流露的感情,比诗人的某些专写静谧境界却不免有些清冷虚无的小诗要积极得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1]兄弟登高[2]处,遍插茱萸[3]少一人。

  【注释】

  [1]遥知:远远地想到。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山东,王维的家乡,指华山以东一带(今山西)。

  [2]登高:民间习俗认为,重阳节登高可以辟邪、袪病。

  [3]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作的,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当时,年少的诗人远离家乡,正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谋取功名,刚好又恰逢重阳节,他举目无亲,所以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诗人开篇就直接切题,描写了自己在异乡孤独凄然地生活着,一到佳节良辰,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了故乡的亲人,想象亲人在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和插茱萸时,也在思念自己。诗人没有平直地遗憾自己不能跟亲人一起插茱萸,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兄弟们的缺憾的体贴之情,更显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所以,全诗虽然诗意反复跳跃,却朴素自然且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那含蓄深沉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这首诗打动了无数的远行之人。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