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5055
土偶与桃梗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在淄水边上,有个泥巴人和桃木人正在对话。桃木人说:“你本来是河西岸的一坨泥巴,是人把你捏成了人形。如果到了八月,天降大雨,淄水暴涨,那你还是会被冲坏的。”泥巴人说:“我本来就是河西岸的泥巴,即使冲坏了也还是回到西岸泥巴堆里去。而你本来是东方土地上的桃木,是人把你雕刻成人形的,如果下了大雨,淄水猛涨,也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在河水里漂来漂去,还不知会漂到什么地方去呢!”
疾犬与狡兔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狗;东郭逡,是世上有名的狡兔。韩子卢追赶东郭逡,绕着山坡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兔子在前面逃得筋疲力尽,狗在后面追得声嘶力竭,最后兔和狗都跑不动了,活活累死在山上。有个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
不嫁与不宦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对他说:“听闻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一生不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您是从哪里听来的?”那人回答说:“是从邻居家的女儿那里听来的。”田骈问:“您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我这位邻居的女儿立志不嫁,可她还不到三十岁却有七个孩子。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声称不做官,却拿着丰厚的俸禄,仆役过百。说是不做官,可是比做了官的还富有啊!”田骈一听,惭愧得急忙避开齐人。
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是林中之王。它猎捕各种野兽来充饥,野兽们都怕它。
有一天,老虎出来捕食,逮住了一只狐狸,正想饱餐一顿,狐狸突然说:“你怎么敢吃我!我可是老天爷派来统帅林中百兽的。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背老天爷的命令!”老虎依旧不松口。狐狸又说:“你要是不信,咱们就在这林子里逛一圈。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后面,看看这林中大大小小的野兽,有谁见了我还敢站在原地不挪窝的!”老虎听了半信半疑,松开了狐狸,跟着它向着森林深处走去。果然,野兽一见到它们都没命地逃跑了。老虎以为野兽们是因为害怕狐狸才逃走的,其实是害怕它这只大老虎。
惊弓之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从前,有个射箭能手,名叫更羸。有一天,他陪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下面,一仰头看到不远处飞来几只鸟儿。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弦,就能让飞鸟跌落下来。”魏王一听,惊奇地说:“难道射箭的技艺能达到这种境界?”更羸自信地说:“当然可以。”
过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只见更羸拿起弓扣了一下空弦,随着一声清脆的弦响,那只雁竟应声落下。
魏王惊叹道:“多么高超的箭术啊!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更羸说:“其实不是我的箭术有多高明,而是因为这只雁身上有伤。”魏王更奇怪了:“先生怎么会知道它受了伤呢?”更羸解释说:“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悲凉。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体上有伤;叫声悲凉,是因为它失群已久。这只雁旧伤未愈,惊魂未定,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响声,便惊逃高飞,以致用力过猛,旧伤口又被扯裂,这才跌落下来。”
伯乐怜马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棘而不能上。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有一匹千里马,老了被人用来拉车。它拖着沉重的盐车在太行山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前行。
老马的蹄子伸得长长的,弯着膝盖,使尽全力牵引盐车,一不小心就会跪倒在地上,摔得蹄溃膝烂,尾巴无力地向下垂着,脚掌也已溃烂。口中涌出白沫,不停地流到地上。浑身汗水淋漓,拉到半山坡时,怎么也拉不上去了。
这时,正巧遇到相马的专家伯乐。伯乐仔细地看了看老马,赶忙跳下车,抚摸着这匹伤痕累累的老马,心疼得哭起来。他解下自己的麻布衣服披到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喷着鼻子,忽而仰天长鸣。那洪亮而悲怆的声音直达天际,仿佛是从钟磬一类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千里马在告诉人们,伯乐才是它的知己啊!
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想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季梁听说这个消息,顾不得出使任务,马上从半路赶回魏国都城,连衣服上的褶皱还未来得及抚平,头发上的尘土也未来得及掸掉,就急匆匆地去拜见魏王。他对魏王说:
“我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住在太行山附近的人,正赶着车子向北走。他告诉我,他要去楚国。
“我问他:‘楚国在南边,您为什么向北走?’
“他说:‘我有一匹好马。’
“我说:‘马虽然是好马,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啊。’
“他说:‘没关系,路费我有的是。’
“我说:‘您虽然不缺路费,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说:‘不怕,我的车夫技术好着呢!’
“这个人不知道弄错了行进方向,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车夫技术越高,距离他的目的地——楚国也就越远。眼下您一心想称霸诸侯,获得威信,仗着地盘大、军队精锐,以攻打邯郸来扩大领地提高声望,可实际上您这样的举动越多,离一统天下为王的愿望也就越远,正如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啊!”
千金买马首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古时候有个国君,愿出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可买了三年也没有买到。有个太监看出国君的心事,就对他说:“大王,请允许我为您去寻访千里马。”国君十分高兴,即刻让他带上金子上路了。三个月后,这位太监果真找到一匹千里马,但这匹马已经老死了,他就花五百两金子买下马头,带回去献给国君。国君见了异常愤怒,斥责道:“我要的是活马!你怎敢弄个死马给我,还白费我五百两金子?!”太监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买死马都舍得花五百两金子,更何况是活马呢!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天下百姓都知道您是真心买马,那千里马自会送上门来。”
果然不出太监所料,不到一年时间,各地就有三匹千里马送过来。
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有个人要出卖一匹骏马。在集市上连续待了三天,却无人问津。这个人去请相马专家伯乐来帮忙。他对伯乐说:“我手上有匹好马,想卖掉。可在集市上守了三天却没人来过问。希望您能出面去看看我的马。只要您到集市上围着我的马转上几圈,临走再回头看它一眼,我情愿送您一整天的报酬。”
伯乐答应了他的请求,来到热闹的集市上,绕着他的马慢慢转了几圈,看了又看,走时又回头瞧了一眼。随后,这匹马的价钱就翻了十倍。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艳阳高照,一只河蚌慢慢爬上河滩,张开两扇蚌壳,舒舒服服地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鸟顺着河沿来找食吃。当它看到河蚌**的嫩肉时,忙跑过去用尖嘴猛地啄下去。河蚌急忙合上两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尖嘴巴。
鹬鸟咬着蚌肉,河蚌夹着鹬嘴,互不相让。鹬鸟威胁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河滩上就会有个死河蚌!”河蚌也不示弱,回击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来,河滩上就会有只死鹬鸟!”两个家伙僵持不下,谁也没法解脱。结果,一位渔翁来到河滩,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块捉去了。
晏子之御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有一次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丈夫,见丈夫坐在马车的伞盖下面,扬鞭赶着四匹高大的骏马,意气风发,非常得意。等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开他。车夫不解地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相国,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门时,神态那么谦和,思虑深远却不动声色。而你身长八尺,不过是替人赶车的车夫罢了,却一副自以为是、志得意满的样子。因此我才要求离开你。”
从此,车夫便常常自觉控制自己的言行,变得谦逊起来。晏子发现他的变化后感到奇怪,便问车夫是什么缘故,车夫如实作了回答,于是晏子就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过江为枳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以酒宴招待他。两人正在畅饮,忽然有两个小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见了,便问道:“这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
差人连忙答道:“这人是齐国人,犯有偷盗罪。”
楚王听了想以此羞侮晏子,便问晏子:“齐国人向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听后,起身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结出橘子,生长在淮北则变成了枳。虽然它们的叶子很相像,但它们的味道却大不同。为什么有如此差异呢?这是因为南北的水土条件不同。齐国的百姓生活在齐国时不偷不盗,而来到楚国却会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环境使齐人学会了偷盗吧?”
大鹏与焦冥选自《晏子春秋·不合经术者》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物乎?”晏子对曰:“有。鹏足游浮云,背凌苍天,尾偃天间,跃啄北海,颈尾该于天地,然而寥寥不知六翮之所在。”公曰:“天下有极细者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蟁睫,再乳再飞,而蟁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
齐景公问晏子:“天下有最大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啊。在北面的大海里,有一种大鹏鸟,它的脚在浮云上游动,脊背靠着青天,尾巴倒垂在天空里,跳起来嘴到北海啄食,脖子和尾巴横隔在天地之间,可是还不知道它那有六根翎管的翅膀在什么地方。”
齐景公又问:“天下有最小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啊。东海有种虫子,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不停地产子,不停地飞动,而蚊子却若无其事,不因此而惊慌。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不过东海的渔夫都叫它‘焦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