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7409
任人与任力选自《说苑·政理》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亦治单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
宓子贱做单父的县令时,每天弹琴奏乐,悠闲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处理政务,单父却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巫马期做单父的县令时,每天披星戴月,日夜操劳,什么事都亲自办理,单父好不容易才被治理好。
巫马期向宓子贱询问能够将单父治理好的原因。宓子贱说:“我的办法就是凭借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治理,而你是依靠自己的头脑和精力。光靠自己力量的人当然劳苦,依靠众人之力的人当然安逸。”
六翮与腹毳选自《说苑·尊贤》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谓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
赵简子在河上游玩得很开心,不禁感叹说:“哪里有贤士能终日相伴呢?”船夫古乘听了跪下回答说:“珍珠美玉没有脚,离这里几千里远,也会被人带过来,是因为受到喜好的缘故;而贤士们有脚却不能来,是不是因为您不喜欢他们的缘故呢?”
赵简子说:“我门下的食客有上千人,早晨吃了饭食,粮食不够了,晚上得去集市收购供他们;晚上吃了饭食又不够了,早晨得去集市收购。这还能说我不喜欢贤士吗?”古乘回答说:“鸿鹄飞得高翱翔得远,它所靠的是翅膀上的羽毛。背上的毛,腹部下的绒毛,没有一定的数量,少这样一把毛,不会因此飞得更低;加上一把,也不会因此飞得更高。不知道您门下上千的食客里,是否有起着翅膀羽毛作用的人才?恐怕都是些绒毛吧?”
螳螂捕蝉选自《说苑·正谏》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盛夏的午后,知了爬上园子中的高树,尽情地鸣唱。唱累了,就**几口露水,却不知道身后正有一只螳螂向它逼近。螳螂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靠近,准备捕捉知了,却不知道身后正有一只黄雀盯着自己。黄雀伸长脖子准备啄食猎物,却不知道树下已有一张弹弓瞄准了它的脑壳。
这三种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后患。
白龙鱼服选自《说苑·正谏》
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
天上有条白龙是天帝的坐骑。有一天,它落到清泠渊中幻化成一条鱼。渔夫豫且发现了它,一箭射中它的眼睛。白龙回到天庭向天帝控诉。
天帝问它:“当时你在何处?变化成什么样子?”白龙回道:“我落在清泠渊里,变成了一条鱼。”天帝不以为然地说:“鱼本来就是渔夫射捕的东西,这样来看,豫且有什么罪呢?”
曲突徙薪选自《说苑·权谋》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一位客人到一户人家做客,见这家灶台上的烟囱砌得很直,旁边放着一堆柴草。客人就提醒主人说:“您把烟囱拐个弯道,柴草也应挪得远些。不然这样太危险了,会失火的。”主人没有理会。
没过几天,他家果然失火了。幸亏众乡邻来得及时,奋力扑救,火被扑灭了。
第二天,主人杀牛大摆宴席,答谢救火的乡邻。他把最积极帮忙救火的邻居请入上座,其他人也按出力大小依次入座。但是那位最早提出忠告的客人,主人却根本没想到要请他来入席。
猫头鹰搬家选自《说苑·谈丛》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猫头鹰正在忙着收拾东西,一只斑鸠飞来,问道:“老兄,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村东头去。”斑鸠问为什么要搬走,它无奈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要搬走。”斑鸠说:“您要是能改变叫声,搬过去也行;如果改不了,即便搬过去,还是会招人讨厌的。”
羊蒙虎皮选自《法言·吾子》
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有一只羊,蒙了一张老虎皮,外表看起来很像老虎。可是,它一见到草地便高兴无比,一遇到豺狼就颤抖不止,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披着一张虎皮。
司原猎豕选自《潜夫论·贤难》
昔有司原氏者,燎猎中野,鹿斯东奔,司原纵噪之。西方之众,有逐狶者,闻司原之噪也,竞举音而和之。司原闻音之众,则反辍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俗恶之狶,司原喜而自以获白瑞珍禽也。尽刍豢,单囷仓以养之,豕俯仰嚘咿,为作容声,司原愈益珍之。居无何,烈风兴而泽雨作,灌巨豕而恶涂渝。逐骇惧,真声出,乃知是家之艾豭尔。
从前,有个司原氏在野外捕猎,有头鹿向东边跑去。司原就一边吼叫,一边驱赶。西边有群追捕猪的人听到司原的吼声,也高声附和他的叫声。司原听到这么多人也在追捕猎物,就停止追捕自己猎物的活动,反身走到人多的地方,伏击他们那边的野兽。不一会儿就抓到了一只滚了一身白泥的猪。司原狂喜,以为得到了一头珍贵的野兽,就用家中最好的饲料、粮仓里的粮食去养它,以至于那猪一见到司原,就摇头摆尾地发出一阵亲昵的**声。为此司原更加疼爱它。没过多久,天上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雨水浇到猪身上,把裹在外面的一层白泥都冲掉了,猪也现出了原形。它非常害怕,不禁发出刺耳的嚎叫声。司原听到声音跑过来一看,才知道自己日夜精心喂养的神兽,不过是头家养的老公猪。
鸡犬皆仙选自《论衡·道虚》
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淮南王刘安学习道术,把天下有道术的人都请过来,放弃自己贵为一国之王的尊严,与道术之士结交。这样一来,天下有道术的人都集会到淮南来,凡属奇异的仙方仙术,没有不争着献出来的。
于是,淮南王因而得道升天,他的全家也都跟着成仙了,就连那些家畜鸡犬也都成仙升天了,狗在天上叫,鸡在云中鸣。
未尝一遇选自《论衡·逢遇》
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从前,周地有个人,一心想出来做官,却总碰不到机会。直等到上了年纪,头发变白了,也没有实现做官的愿望,整天在大路旁流泪哭泣,别人见了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一生求官,却屡次遇不到机会;现在年老体衰,时机不再,一想到这些我就伤心难过!”那人说:“您求官怎么会连一次机会都遇不到呢?”周人说:“我年轻时学习文章,刚学好要去求官,当时的国君却喜欢任用老年人;等这位国君死了,继位的国君喜好会武功的人,于是我弃文学武。刚练成武艺,这位好武的国君便去世了;如今登位的是个青年国君,喜欢用年轻人,而我已经老了。所以说我这辈子,没碰上一次好机会。”
大鱼吞钓选自《孔丛子·抗志》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对曰:“吾始下钓,垂一鲂之饵,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子思喟然叹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孔子的孙子子思,居住在卫国。当时有个卫国人在黄河边钓到了一条大鳏鱼,那鱼大得需要一辆马车才装得下。
子思就问钓鱼的人:“鳏鱼是很难钓到的鱼,您到底是怎么做的呢?”钓鱼人告诉他:“我一开始下钓饵,只垂下一只小鲂鱼,那鳏鱼游过钓饵旁连看都不看一眼;等我换上半边猪肉做钓饵,那鳏鱼就一口吞钩了。”
子思听了,长叹一声:“唉,鳏鱼虽难钓到,却因为贪吃钓饵而送了性命;一些读书人虽胸怀大志,却因为贪图俸禄而身败名裂。”
东食西宿选自《风俗通义·两袒》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个男子来提亲。东边那户人家的男子长得丑,但家里富有;西边那户人家的男子长得英俊,但家里贫穷。做父母的不知道该答应哪家,于是便对女儿说:“你自己来决定嫁给谁吧。如果不好意思开口,就用左右胳膊来表态吧。”谁知女儿竟把两只胳膊都露了出来。父母觉得很奇怪,询问原因,女儿说:“我打算到东边那家吃饭,到西边那家睡觉。”
鲍君神选自《风俗通义·怪神》
有于田得麏者,其主未往取也。商车十余乘,经泽中行,望见此麏著绳,因持去,念其不事,持一鲍鱼置其处。有顷,其主往,不见所得麏,反见鲍鱼。泽中非人道路,怪其如是,大以为神。转相告语,治病求福,多有效验。因为起祀舍,众巫数十,帷帐钟鼓。方数百里,皆来祷祀,号鲍君神。其后数年,鲍鱼主来,历祠下寻问其故,曰:“此我鱼也,当有何神?”上堂取之,遂从此坏。
有个在田地里干活的人,捕获了一只麏。他担心麏的主人一会儿来找寻,就没有把它直接带回家,而是拴在一棵树上。
在他走后,刚好有一支十多辆车子的商队路过这里,看见这只拴着绳子无人看守的麏,就顺手把它牵走了。临走时又觉得自己是不劳而获,于是把随身带的一只咸鱼放在了原处。
过了一会儿,捉麏的人返回来不见了麏,却在原处发现了一条咸鱼,非常惊讶,心想,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麏竟然变成了咸鱼,真是太神奇了!一定是天神下凡显灵!于是,麏变咸鱼的故事很快在人们中间传开,越传越神。有的人竟然专门到这里来祈福求药,而且很多都应验了。这样一来,人们便为咸鱼盖起了神庙,称它为“鲍鱼神”。庙里的巫师有几十人,整天高挂神帐,齐鸣钟鼓。祈祷还愿的香客也络绎不绝。
几年后,当初牵走麏留下咸鱼的人又经过此地,见这里庙宇庄严,香火鼎盛,感到十分吃惊。当他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不禁哑然失笑,说道:“这是我当年留下的口粮咸鱼,哪是什么神啊!”说完,上前取出神龛里的咸鱼就走了。从此以后,这座庙宇再没人来过,很快就败落了。
魏晋南北朝寓言
截竿进城选自《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一个鲁国人,扛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竿子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竿子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把竿子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他折腾了半天,还是没办法进城。不一会儿来了个老头,对他说:“我倒不是什么圣人,但这辈子见到的事情也不算少。你把竿子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鲁国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借了把锯子把竿子锯断,拿进城去了。
魏人钻火选自《笑林》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太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
三国时著名的文士孔融,有天晚上生了急病,连忙叫他徒弟钻火。这天晚上特别黑,师傅催得又急,小徒弟满含怨气地说:“您使唤人也太没道理了!现在黑得像漆一样,干吗不拿火来照亮些,好让我找着钻火的东西,才能钻出火来呀!”
讳不识字选自《笑林》
有走柬借牛于富翁者,翁方对客,讳不识字,伪启缄,视之。对曰:“知道了,少刻我自来也!”
有个富翁不识字。一天,有人传信给他,向他借牛。富翁接到信时正在接待客人,所以不好意思表明自己不识字,就假装打开信来看,随后对送信的人说:“我知道了,过一会儿我自己去就是了。”
名读书选自《笑林》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车胤用纱布做囊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孙康借白雪的光亮来读书。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车胤没在,于是就问去了什么地方,看门人说:“到外面捉萤火虫去了。”
过后车胤回拜孙康,见他站在庭院里发呆,就问:“怎么不读书?”孙康说:“我看这天不像是要下雪的样子啊。”
遣妇选自《笑林》
平原陶邱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归。母丁氏年老,进见女婿。女婿既归而遣妇。妇临去请罪,夫曰:“曩见夫人,年德以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实无他故。”
平原郡一个姓陶邱的男人娶了渤海地方的一个姓墨台的女人。妻子貌美如花,又贤惠,小两口相爱相重。一年后生下一个男孩,一同回娘家。墨台女的母亲丁氏年事已高,上前和女婿见了面。女婿回家后,就把妻子休了。妻子临走时问他,自己到底犯了什么过错,丈夫说:“前几天见到了你的母亲,年高色衰,不是从前可以比的了;我也怕你老了以后会像她那个样子,所以休了你,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原因了。”
人云亦云选自《笑林》
汉司徒崔烈辟上党鲍坚为掾,将谒见,自虑不过,问先到者仪,适有答曰:“随典仪口倡。”既谒,赞曰:“可拜!”坚亦曰:“可拜!”赞者曰:“就位!”坚亦曰:“就位!”因复著履上座。将离席,不知履所在,赞者曰:“履着脚。”坚亦曰:“履着脚也!”
汉朝时,司徒崔烈招募上党的鲍坚做自己的部下。鲍坚将要去见崔烈,心里十分紧张,不知该怎么过这一关,就问那些已拜见过崔烈的人有什么仪式。有个人告诉他:“司仪唱什么,你就跟着唱和就行了。”
到了拜见司徒的时候,司仪说:“可拜。”鲍坚也跟着说:“可拜。”司仪又说:“就位。”鲍坚又跟着说:“就位。”于是穿上鞋子入席坐下。接见仪式结束,将要离开席位时,鲍坚不知道自己的鞋子放在哪儿了,这时司仪说:“鞋子穿在脚上。”鲍坚也跟着说:“鞋子穿在脚上。”
一毛不拔选自《笑林》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有只猴子死了,到阴间去见阎王,请求转世后变成人。阎王说:“既然想要做人,就必须先将身上的毛全部拔光。”说完,就命夜叉拔毛。夜叉刚拔了一根毛,猴子便忍不住疼,大叫起来。阎王笑着说:“看你一毛不拔的样子,又怎么能做得了人呢?”
一叶障目选自《笑林》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有个楚国的穷人,有一天在《淮南子》上读到:“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身。”——得到螳螂伺机捕蝉时用来隐蔽自己的叶子,可以借此隐身。楚人就到树下仰头寻找这样的树叶,恰好看到一只螳螂正举着树叶等候蝉,于是就把叶子抢过来,却不慎失手,叶子随风飘落到树下原有的一堆落叶中,楚人分不清哪一片是刚落下的,就扫了几斗带回家去。他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开始时,妻子还如实回答“看见了”,可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厌烦得受不了,就骗他说:“没看见!”楚人默不做声,心里很高兴,带着树叶来到集市上,当着人家的面,直接拿走人家的东西。结果被吏卒们抓住,绑到县衙问罪。县官当堂审问,楚人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哈哈大笑,释放了他,没有问罪。
煮箦选自《笑林》
汉人有适吴,吴人设笋。问是何物,语曰:“竹也!”归煮其床箦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轣辘,欺我如此!”
汉地有个人到吴地去。吴地的人用竹笋美食来招待他。他没见过这种食物,便问是什么东西,吴地人告诉他:“这是竹子。”汉地人觉得味道不错,回家后便拿来床上的竹席去煮,却怎么也煮不烂。于是对妻子说:“吴地人真是狡诈,竟然这么骗我!”
移席纳凉选自《苻子》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天气炎热,有个郑国人躲到一棵孤树下避暑。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树下的阴影位置也发生着变化,郑国人就挪动自己的席子跟着树影移动,以此纳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席子铺到这棵树下,跟着树影移动。月亮渐渐升到空中,树影越来越短,郑国人又移到了树下,结果被夜晚泛起的露水打湿了衣服。他越是跟着树影移动,衣服也就越湿。这个人在白天纳凉的办法可以说十分有效,但到了晚上也用同样的办法,就比较愚蠢了。
海龟和红蚁选自《苻子》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从前,东海里有一只海龟,它头顶蓬莱山,在大海中自在地遨游。它时而飞升天际,冲入云霄;时而没入海中,深抵重泉。
一只红蚂蚁听到了关于海龟的传闻,非常兴奋,就和一群蚂蚁相约会集到海边,要亲眼看看这只海龟。
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见海龟浮出海面。蚂蚁们失望地准备往回走。突然风呼海啸,巨浪排空,整个海岸都在隆隆震动。蚂蚁们欢呼道:“海龟出海啦!海龟出海啦!”
大海沸腾了好几天,风渐渐停了,大地也停止了震动,海面恢复了原有的平静。这时,隐约见到地平线上有一座齐天高的大山,正慢慢向西漂移着。而顶着这座高山的正是那只神奇的海龟。这群蚂蚁不以为然地说:“海龟顶大山,和我们头顶米粒有什么两样?他顶着大山在海面上游动,我们顶着米粒在蚁冢上爬行;它能够潜入海底,我们可以钻进洞穴。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各自适应自然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既然我们自己就有这样高强的本领,何必千辛万苦跑来这里看它的表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