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太满了就泼出来了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93
太满了就泼出来了
贾母发起,“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为凤姐过生日,派尤氏张罗此事,尤氏只能从命。尤氏领命后,来到凤姐房里,商议如何行事,不禁微嗔:“你这阿物儿,也忒行了大运了,我当有什么事叫我们去,原来单为这个。出了钱不算,还要我来操心,你怎么谢我?”凤姐笑道:“你别扯臊,我又没叫你来,谢你什么!你怕操心?你这会子就回老太太去,再派一个就是了!”尤氏于是回击:“你瞧他兴的这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泼出来了!”
《红楼梦》开篇不久,有秦可卿给凤姐托梦的情节,里面就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警告,又一连说出“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含义相通的俗语,不过,那个语境里的“水满则溢”,主要是预示一种物极必反的状态,而尤氏所说的“太满了就泼出来了”,则是抨击一种恶劣的心态,对于读者的启示,侧重面有所不同。
王熙凤那样跟尤氏说话,所仗恃的,就是贾母这座靠山。王熙凤以戏彩斑衣、噱头不断的手法,哄得贾母开怀大笑,于是她的劣迹丑行,就都瞒蔽过了贾母,以及王夫人等。
读《红楼梦》读得细的人,都会发现书里不时出现“官中的钱”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贾府经济上的开支,是由一个总账房来管理的,凤姐的权限,是向总账房领取了月银月钱后,再按分例往各处发放,从贾母、王夫人起,李纨、宝玉、众小姐,当然还有她自己,一直到大小丫头,都从她手里往下发,按说这些银钱是“官中”的,绝非她的私房钱,但她却总是预支来了以后,便让旺儿拿到外头去放贷取利,利银归己,数年如一日地如此敛财,经常是因为本利没有及时收回,而耽搁了月例银钱的发放,这事后来连袭人都知道了,贾母、王夫人却一直被蒙在鼓中。宝玉挨了父亲暴打后,养伤时说想喝莲叶羹,贾母一迭声地让赶快去做,这事当然由凤姐来操办,她就传话给厨房,让做出十来碗,解释说这东西平时难得做,既然给宝玉做,也就顺便多做些,请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都尝尝,贾母就指责她是拿着官中的钱做人情,贾母的指责当然只是口头上的,心里是觉得这个孙儿媳妇着实是办起事来面面俱到;凤姐也就表示多做的汤,不必由官中开支,这个东道她还做得起。
贾府有府规,有总账房,府里人称之为“官中”,从贾母到凤姐,府里的家下人等,嘴里都承认,甚至敬畏这个“官中”,但实际的情况是,从上到下,许多人心里都另有一杆秤,把一己私利奉为准星,损“官中”而肥自身,蔚成风气,曹雪芹写得非常细致,比如关于玫瑰露和茯苓霜的官司,就牵扯面极广,谁真正按规矩行事?凤姐作为内当家,胆子就更大,瞒天过海,贪得无厌,她又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百无顾忌,反正有贾母这位老祖宗的宠信,她的心态岂止是“自我感觉良好”,简直是“自我感觉优秀”,尤氏说她“太满了就泼出来了”,指的就是她那有恃无恐的狂劲儿。
我认为,“太满了就泼出来了”这句话,作为劝诫一般人要谦虚谨慎,固然也适用,但就其出现的语境,以及其词语的意象而论,应该还是更针对凤姐那样的大狂妄者。
曹雪芹的本意,未必是把凤姐当贪官来写,他笔下的凤姐是个复杂的人物,对于凤姐后来的悲惨命运,他也惋惜悲叹。但是我们今天读《红楼梦》,也无妨把凤姐身上那负面的东西,比如“太满了就泼出来了”的狂妄心态,作为一种借鉴。我们置身的现实里,有的公务员之所以成为毫无顾忌的贪官,也跟凤姐一样,那心态膨胀得太厉害了,觉得自己“朝中有人”,谁能把自己怎么样?“你反映去呀,换个人来呀!”恣行无忌,横行无度,你认为他“太满了就泼出来了”,一时间他却偏泼出些来也还盘踞不移。时下有的贪官连凤姐也不如,凤姐至少还能拿出些银子来请人喝莲叶羹,至少还以公然用“官中的钱”做人情为耻,至少总还能把放出的贷款连本带利收回来,把各处的月银月钱发放下去,拖欠的时间也还有限,现在有的贪官连家里的卫生纸也公费报销,用公费宴私客成为习惯,而违规放出的贷款,根本就无从收回,搞得下面连工资也发不出。
但是,从根本上说,“太满了就泼出来了”,这种心态必然导致行为的严重失范,最后君临其身的并非什么阴司报应,而是现世报,凤姐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就这一点而言,还是足令我们今天的某些人惊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