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白茫茫”与“死光光”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72
“白茫茫”与“死光光”
我的续书出来以后,若干读者评家对前八十回里的许多人物在续书中陆续死亡的写法难以接受,发出这样的质问:难道“白茫茫”就是“死光光”吗?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曹雪芹在第五回里明确写下的预言,就是说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最后会完全、彻底地败落,呈现“白茫茫”的荒凉景象。高鹗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在他的四十回续书最后写的是贾家“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他写了白茫茫的雪地上,出了家的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跪到贾政的面前,景象可与贾府盛时那“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华美安谧媲美,在他笔下,悲剧逆转为喜剧,抗拒社会主流价值的宝玉与恪守社会主流价值的父亲一跪泯冲突。
曹雪芹已经写出而又迷失的后二十八回里,会写到书中诸多人物的死亡吗?经过我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考据探佚,结论是肯定的。若干读者评家对我续书里集中写到薛家一家三口接踵死亡特别不能接受,也许我在薛蟠、薛姨妈、薛宝钗的死亡过程确实安排得太密集了,曹雪芹原笔未必如此,但曹雪芹原意,根据我的理解,就是要让薛家的这三个人物相继死去。
不少人把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比喻成“断臂维纳斯”,强调不允许任何人通过“接臂”来破坏其“想象空间”。但我发现有的说这个话的人士,并未真正仔细欣赏过“断臂维纳斯”。比如我告诉一位媒体人士:“曹雪芹没有写过‘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么个句子。”他大吃一惊:“是吗?”我就告诉他,“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院改编演出的越剧《红楼梦》里的一句唱词,其著作权属于编剧徐进。这就说明,许多人心目中的“断臂维纳斯”,其实并非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而是电视剧、电影、舞台演出、小人书等转化物。有人见我续书里写了黛玉、宝玉先后升到天界,嘲笑道“魔幻续书”,一细问,原来他就并未仔细读过曹雪芹写的第一回,第一回前半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里明明白白写了宝、黛是天界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他们相继由警幻仙姑安排下凡,他们乃天上神仙是曹雪芹的设定,怎么会是我以“魔幻”笔法杜撰出来的呢?这就说明,若要真正维护“断臂维纳斯”,那就请去仔细通读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红楼梦》。
根据《红楼梦》改编的作品,不可能将曹雪芹前八十回里的所有内容展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口口声声要维护“断臂维纳斯”的人士,却并不能仔细阅读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则令人遗憾。
曹雪芹会怎样在八十回后去书写四大家族的陨灭?死亡是不是事件的核心?在第八回,他写到宝玉和宝钗互相交换观看各自的佩戴物(通灵宝玉和金锁),这时候他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请问:这是随便写下的吗?不写在别处,写在宝钗给宝玉看金锁的地方,是随意的吗?如果曹雪芹的文笔如此随意,尽写些并非伏笔、预言的废文赘句,那算得经典吗?能用“断臂维纳斯”来比喻吗?我以为,曹雪芹在贾、薛家族处境尚旺盛时,写下这样的预言,就说明他将在八十回后,要描绘出一个大悲剧的结局,那是以前中国所有文字里不曾有过的彻底的大悲剧,是对那以前中国人习惯于大团圆的审美定势的一个大突破!“白骨如山”不是“死光光”也是“死多多”吧?有的人士总不忍心宝钗死亡,觉得让她守寡不也就行了吗?按高鹗的那种贾氏“延世泽”的写法,她当然可以守寡,可是我们明明从脂砚斋批语里知道,曹雪芹八十回后要写到宝玉进了监狱,有狱神庙里茜雪慰宝玉等情节,若宝玉入监时宝钗未死,她是要被牵去发售的,若有那样的描写,不忍心宝钗抑郁而死的人士,就于心可忍了吗?
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发小”,可谓“手足情深”,康熙朝曹家深受皇帝宠爱,到雍正朝,遭到打击,但也还有一些档案可查,但是到乾隆朝“弘皙逆案”后,被株连到的曹家被连根拔除,却又不留一字档案,从曹寅到曹雪芹不过祖孙三代,却家谱中断,以致今天我们连究竟有没有曹雪芹这么一个人,都还要艰苦论证,“白骨如山”而且“忘姓氏”,这惨痛的家族“真事”,便“隐”于“假语”而巧妙地“存”了下来,欣赏“断臂维纳斯”,若不入《红楼梦》文本真昧,岂非瞎子摸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