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们
作者:李锐 |
字数:12379
组织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目标的战斗团体——新民学会,是**在学生时代的创举,也是他开始革命活动的第一步实践。他回忆道:大概在1915年到1918年间,“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同学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
在茫茫黑夜、荆棘遍地的时候,这一群团聚在**周围的青年,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根植于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友谊,是革命者前进中最可贵的一种动力。尤其当先驱者尚未投身于群众的行列和经历革命的风暴时,他们之间的这种战斗友谊,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五四时期,全国各地革命的知识青年挺身站在时代的前列,吹起革命的号角。他们之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人,大都成为中国**最早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这些民族的精英,还在求学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许多非凡的特点。他们那种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敢精神、弃旧图新蔑视权贵的宏伟革命气魄、密切联系群众的朴实作风、豪迈无私的个人品德,以及深湛的新旧学识、**的工作能力,实应成为后代青年的永久楷模。
**是那个时代最典型最伟大的代表之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这些特点就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同时,他在学校时的挚友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以及随后结识的向警予等人,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最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除何叔衡活到60岁以外,他们短暂的一生,同中国**初期的事业,同**早期的革命活动,都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除开志同道合之外,**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能最后结成一个团体,服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踏踏实实地奋斗下去,同他们都来自农村,跟农民有着比较深厚的联系是分不开的。他们深知民间疾苦,并且都从事过劳动,因而能深入群众,接触实际,埋头苦干。他们既没有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书生习气,也没有一般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浮华作风。**是这一团“星星之火”的核心,他比大家更富有创造力,思虑更深和更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下面一些片段材料可以看到,蔡和森、彭璜、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以及向警予6位先烈,成为**最早的战友,绝不是偶然的。
蔡和森(1895—1931)是湖南湘乡人。他的文化知识是少年时期在商店当学徒和学手艺时,利用夜间苦学得来的。1913年,他考入第一师范。学校不收学膳费,除了发给一些用品外,还有一点津贴。他便把这点津贴都积蓄起来,还为学校做些抄写工作,取得微薄酬劳,来帮助母亲的生活和妹妹蔡畅读书。大概由于自幼苦读的生活经历,在博览群书、纵横古今之后,主张采用激烈手段批判儒家思想,而以墨子的“兼爱”平等思想取而代之,以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所以后来一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便将墨子与列宁并比。
“还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的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李立三:《纪念蔡和森同志》,载《中国**烈士传》,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蔡和森在学校时的刻苦用功,革命思想,实践精神,胆大心细,办事认真,遇事善作分析,以及长于写作和严肃、刻苦的生活作风,等等,都同**有相似之处。蔡和森是中国**初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第五次和第六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他于1920年偕同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后,就一直在党中央工作,参加并领导了1925年的五卅运动,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1931年,他在香港被捕后,被引渡到广州,在监狱里,他表现得极其坚强而英勇。国民党反动派无法对付这个革命的铁人,反革命刽子手竟残忍到把他的四肢摊开,钉在壁上,用刺刀戳烂他的胸脯,折磨至死。
张昆弟的日记中,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可见他当年思想、生活的一斑。1917年8月23日,张到岳麓山蔡家一连住了3天。他俩天未明就到山上运动,白天越山漫游,晚上就畅谈抱负。下面是23日晚上,记述蔡谈话中的一段:“后蔡君又言所悬想而循序进行之事。一、见中国社会学无专书,欲研究中国社会自古至今之风俗,其间变迁之事实,及不变常存之真理。二、以中国无一部完全史书,所谓二十四史及通鉴等史书,所载多天子、卿大夫之事。拟从省志、县志等书,一一考察之,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成一史书。三、中国文、言不统一,研究文、言统一之法,以谋社会民智之普及。厥后蔡君又谈及读书之事,以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之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守旧文化者,弃新书不读。余与蔡君主张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斟酌国情,古制之善者存之,其不善者改之;西制之可采者取之,其不可采者去之。折中至当,两无所偏。此吾辈读新书、读旧书者所应知之事也。”这些见解,都反映了蔡和森当时所达到的思想水平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点: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反对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同**一样,这已远远超出于当时一般进步的知识分子。请看张昆弟对他的胜友的尊重:“9月26日:此行先意至蔡君家一宿,不料竟三。余近数年来至亲戚朋友家三宿者甚少。好在胜友处,多同居一日,即多得一日之益处。故不妨久留。下学年拟多过河几次,即多受几回益处。”他们两人一同创办新民学会、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集载有蔡和森的七封信,都是1918年6月至8月间,他从北京寄给**和学会其他会员的。这些信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学会的精神、组织和会员的出处问题,同志间相互协助的问题,以及筹划赴法勤工俭学的具体情况等。其中谈到关于怎样达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目的,应采用何种手段等,都表现了他的坚定的革命方向与灵活的策略相结合的精神,有许多精辟的议论。这些议论最初是由这件事开始的:杨昌济已到北京大学任教,希望**能进北京大学。“弟以一面办报,一面入学为言,师甚然之。前《亚细亚报》薛某欲重整旗鼓,请师担任学术上之撰述,师颇有羞与为伍之意,辞之;然可荐言绍介,师言惟欲屈节。”他很不以这种空疏迂阔的“屈节”观为然。信中接着说道:“弟思大仁大勇,普度众生,非入地狱不行,究无所谓屈节。尝与子升言,吾之积极思想,谓以吾国今日之情势,即娼优盗贼界中,亦须加入正人君子,况元勋报界乎?吾人今兹之所急者:一方要有适当之储养,一方要有适当之练习。得同时行之者,上也;一先一后者,次也;终于一才者,下也。旷观前辈名人,疏空罕成者,多矣!此非其才之不足,智之不逮也,无充分之练习故耳。”以后在给**的长信谈及学会大计时,又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为学为事,划分先后之阶段者,尤谬也。谬之实例,就在前辈之空疏无用;谬之影响,竟使小人尽进处于有权。盖事不素练,情不熟悉,徒恃其空疏无用之学,以自逸自喜,舍却山林僻隅,安有容其立足之地哉!曰烘炉大冶不可入,曰鸟兽不可与同群,皆惰**之遁辞,经千古之士君子‘兢兢拘拘’而不自觉者也。第愿今日之中国,多出做事之人。其未做事时,稳立做事之根基,不妨与鸡鹜争食,不妨与猪狗同槽;对于首恶则奋斗,对于从恶则收容,以万恶为肥料、为化学肥料,而我辈为农夫、为化学家;失败则于志无伤,成功则万世蒙其利。持论固是太激,倘亦时势之所要求乎?”由这些议论可以看到,究竟主要从何着手,依靠何种力量才能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的,这时虽然还不完全明确,但是一个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已经跃然纸上。他的“人地狱”之心,就是指凡是社会上有人群活动、有斗争的一切阵地,一个以改造国家、社会为职志的人,都应当不顾个人一切得失努力去占领。当然,这些信中所表达的思想,还是以善恶相斗的观念替代阶级斗争的观念。8月21日,他单独写给**的信中,关于这种“手段与目的”说得更是明确,至今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弟尝慨世之君子,为种种的舆论律、道德律所束缚,只能为伪善,不能为伪恶……吾人若以一身之利害及名誉计算,诚有不宜屈节者;若以全体之利害计算,可以杀身成仁,况不可行伪恶以得权乎?(兄以时未至为言,我以为此正其时,此时稍为一枉,其所值不知几万万也。)君子无弹性,此乱之所以不止也。弟意现在当得一班正人立恶志(杀坏人),说恶话,行恶事,打恶仗,争恶权,夺恶位,加入恶界,时时与恶为缘,时时与恶战,时时与恶和。操而纵之,使自我出;支而配之,使自我生;演而进之,使自我发;然后将万恶纳入袖中,玩之掌上。”到达北京之后,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知道得多一些了,他已感觉到这个革命之所作所为近似于自己的理想了,因此信中接着说道:“果为君子,无善不可为,即无恶不可为,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的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当然,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蔡和森这时也还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由衷地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向,愿意效法列宁。这封信是新民学会会员中最早响起的欢迎十月革命的一声春雷。因此,1920年他一到法国,接触了当时流传于欧洲的各种社会思潮之后,并没有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而是迅速地坚决地肯定了中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同当时在国内的他的最亲密的战友**不谋而合。
他去法国的目的,“全在团结工人”。到达法国后,领导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并同周恩来、王若飞等一起,组织工学互助社,在勤工俭学生和旅欧华工中进行革命活动。他给国内的《新青年》、《少年界》、《晨报》和长沙的报纸等,投寄许多文章,报道法国和欧洲的工人运动,讴歌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并猛烈抨击国内反动政府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种种罪行。
关于他同**的亲密关系,对他的这位推心置腹的朋友的信服和仰赖,请看他接到毛决定前来北京的信之后,是何等狂喜:“昨夜(按指1918年7月23日)奉读来示,极忠极切!本以待兄主张然后定计,今计定矣!只要吾兄决来,来而能安,安而能久,则弟以前所虑种种,皆不成甚问题;盖所仰赖于兄者,不独在共学适道,抑尤在与立与权也。”
彭璜(1896—1921),又名殷柏,亦作荫柏,湖南湘乡人。他在长沙省立商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发生了五四运动,十分兴奋地投身于运动之中,成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会长,发动了长沙学界全体罢课;还到湘南经济文化中心衡阳,去推动抵制日货的运动。他以学联负责人身份,参加了《湘江评论》的创刊活动,成为**积极的合作者。在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中,他被派到上海,组织湖南旅沪各界联合会,创办《天问》周刊,大造驱张舆论。彭是《天问》的主编和许多评论的作者。驱张胜利之后,他又与**、易礼容(商专同学)合作,筹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发起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他担任会计干事,驻会接洽一切,组织湖南青年赴俄留学;并且在湖南《大公报》上著文鼓吹,以为俄国人是“要创造一个大同世界,创造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文章还表示欢迎苏俄政府发表的对华友好声明。在新民学会的会员中,**对他极为推重,在一封信中说他“志高有勇,体力坚强,朋辈中所少”。彭璜是长沙**主义小组成员,也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可惜的是,因为想要赴法勤工俭学的愿望没有实现,他大受刺激,刚愎性格导致精神失常,于1921年失踪了。
何叔衡(1876—1935)是湖南**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同**一起参加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湖南代表。五四运动时,他和**等一起,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群众运动。驱张胜利后,他任长沙船山学社社长、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兼办《湖南通俗报》。1922年至1927年,一直担任**湘区委员会(湖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湖南国民党筹建人之一。他是湖南宁乡人,自幼随父亲在家,一边读旧学,一边过着挑水劈柴的劳动生活。27岁考取秀才,他家中还保存一篇他1894年写的八股文章,18岁的青年已指斥清王朝之暴政虐民。文章的题目是《旱》,一开篇就写道:“夫旱,固亦伤仁爱者也,乃今日之虐民者竞如此,不可即旱以罕譬之乎。且今日之天下,一酷烈之天下也。其万姓之如炎如焚者,岂不甚于旱魃之为虐哉!顾无形之旱,民嗟荼毒,司牧者或不知草野之熏蒸,惟即有形之旱以显形之,则蕴隆致虫虫之概,山川有涤涤之容,当必知此不为福矣。嗟嗟!何辜今之人,而竟罹此酷烈之祸而不遏也。”
何叔衡在家乡读私塾时,就同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为“总角之交”。后来他们四人又一同在云山小学教书,被称为“云山四友”。(后来在长沙一起从事革命活动时,四个人都留了胡子,被称为“宁乡四髯”。)为了树立新学风,他们办学生会,提倡作应用文、学习社会学和自然科学,因而遭到守旧分子的反对,发生宁乡地方的新旧学派之争。旧派勾结地方豪劣,攻击他们“大逆不道”。何叔衡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尤反对重男轻女。他只有两个女儿,反对“无后为大”的孔孟之道。女儿取名实嗣,以示何家继承者。反对妇女缠足、穿耳,还替女儿剪辫子,培养女儿参加革命活动。1913年,他考入第四师范,随后转入第一师范讲习科,半年后毕业,1915年在长沙有名的楚怡小学教书。他教学生时,如学生不听话,自己反而伤心得流泪。组织新民学会时,何是会员中最年长的。他待人赤诚而热心,做事最肯出力,也最能刻苦。他当时就向谢觉哉介绍,毛润之是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并说:“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道着了。”谢觉哉在回忆文中说:“叔衡同志以不能谋自谦,故很能虚怀接受人家的意见;但也以能断自负,每在危难震撼,人们犹豫的时候,他能不顾人家反对,不要人家赞助,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们的前面。”“叔衡同志对党的认识深刻和意志坚定,是超人一等的。”(谢觉哉:《忆叔衡同志》,载1942年5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当时常说:“叔翁做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萧三:《**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原刊延安《解放日报》。)“热烈的感情四射着,触着就要被他感动,叔衡同志确是如此。他的感情是统制在高度的正义感下面的。”(谢觉哉:《忆叔衡同志》,载1942年5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
**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期,何叔衡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当时在同志们中间都称道: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何叔衡充分利用了他的社会职业和社会地位,在湖南传播新文化和建党方面,建树甚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被派到莫斯科参加**“六大”,并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他家中还保留着他从苏联写回的几封家信。这些信充满着无限的英雄气概。他告诫家人:“不向人乞怜”;“做于人生有益的事”;“活的要真活,不要活着反不如死”。
何叔衡于1930年从苏联学习回国,留在上海工作。当时白色恐怖极其严重。1931年,他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先后在上海和湖南被捕,大女婿在长沙被敌人杀害。同年,党决定让他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曾任中央工农**政府检察部部长,1932年代理内务部部长和最高法庭主席。由于抵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些错误做法,纠正一些冤假错案,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一直受打击排斥。1934年12月红军长征时,他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撤出江西向福建转移时,与瞿秋白、邓子恢等被敌人包围;他已年过60,在路上走不动了,坚决不做俘虏,在闽西长汀县水口附近,跳崖殉难!
陈昌(1894—1930)号章甫,湖南浏阳人。他也是新民学会组织者之一,在**的领导下,参加湖南地区最早的建党工作。他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喜欢站在窗口,面对满山茶园树林,旁若无人地练习讲演。1911年考入第一师范,读书更加勤奋。他生活朴素,作风严谨,见义勇为,上进心切。常对人说:“赴义恐后,争利莫先”;“义者,世之谊也”;“为人要以事为目的,不要以钱为目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不能天生聪明也,发奋就聪明。人一知之,吾十可知也;人十知之,吾百可知也。”他读书勤思考,勤笔记,有时详加摘抄,尤于讲演练习,持之以恒,经年不辍。人们回忆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演说天才。他长于说理,声音又特别洪亮,曾任一师学友会的雄辩部长。1915年毕业后,来到长沙县的五美高小任地理教师。他忧虑国家四分五裂、百孔千疮、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局面,在课堂上对学生着重爱国主义教育。他把地图挂出来,指着中国的版图,对学生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国,雄踞亚洲之东南,土地辽阔膏腴,罕有能比,诚世界大国也。然自清末以来,外交失败,丧权割地,时有所闻。东三省已在日人势力范围,他若旅大割,我国失华东之第一军港;香港让,我国丢欧亚要冲之商场。环顾中原,强邻虎视,非独撤我藩篱,近且蚕食腹地,势必裂而吞之不已。诸生睹此,能不痛心?尚志沙场,誓图恢复,山河依旧,不难一一收回,庶可以慰先烈,雪国耻,愿与诸生共勉之。”(见陈章甫:《备课录》。)他这种充满爱国热情的讲解,遭到学校当局的反对和指责,使他待不下去,于1917年回到长沙,到一师附小任教。他积极参加**倡导的各项活动,如组织新民学会等。1922年,受**的派遣,他和夏明翰等到浏阳西乡金江小学,从事一段时期的教学。湖南工人运动开始后,他是领导骨干之一。在罢工运动的各种场合中,他常是主要的宣传鼓动员。他的住所,是工运工作的一个联络站。1926年,党派他到水口山铅锌矿工作,任工会主任。他发动工人,恢复工会,整顿组织,成立工人纠察队,举办工人师训班,带领工人讲演队下乡,推动农民运动,发展农会组织。1927年五一劳动节,在水口山召开有两万多农协会员参加的大会,以革命法庭的名义,宣判了两个恶霸的死刑。接着,还缴了矿警队的枪支,用来武装工人群众。1927年8月,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家乡浏阳隐蔽了一个时期,以教私塾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1929年冬去上海,被派去湘西贺龙部队工作,途经澧县时被捕,押回长沙,经过严刑拷打,没有任何口供。1930年2月在长沙就义,临刑时,他还作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
罗学瓒(1894—1935),湘潭株洲人。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跟**同班。他身材矮小,语言重浊,性格纯朴,待人宽厚。他的恳切踏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精神,也是为全班同学所敬重的。他也好作诗词。现在留存下来的三首五言古体诗,真是诗如其人,读者似乎还能触到那一颗燃烧着的心。在学校时作的《咏怀》云:“不患不能柔,唯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斯有为。将肩挑日月,天地等尘埃。何言夫富贵,赤胆为将来。”这种胸襟完全为他后来的革命实践所证实。
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后,他将许多见闻写成通讯寄回国内,发表在长沙的报纸上,对湖南青年继续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起了鼓励的作用。他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工厂学做电工,感到劳动的真正愉快,写信给**说:“近数年来的生活,以在此地为最好。托尔斯泰说,人由劳动所得的生活,为最快乐,不诬也。”还有一封给**的信专门谈思想方法问题,他非常反对主观、片面地观察问题的形式主义方法,而赞成合乎逻辑学的思维方法。这些观点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精神的。信中这样批评“中国人求学的四种迷惑”:“第一宗错误,是感情用事。无论处事接物,都拿感情的好恶,来断定事物之是非。譬如有人崇拜日本、德**国主义的,就说法国人爱和平、不振作为不正当。又如见中国的小事小物或有一点比外国略好,就说中国人胜于外国。又譬如勤工俭学同志,自己想做的工作不能找得,遂说勤工俭学不行。这可以叫做‘感情迷’。第二宗错误,就是无普遍的观察,总是挪一部分推断全体。譬如见一个法国人龌龊,就一口说定法国人不爱清洁;见一个怠惰的法国人,就说法国人都懒惰。这种推理,在思想界很是危险。我看连托尔斯泰之反对工业,无政府党之倡废金钱、废商贾说,都是这种观察之误。这可叫做‘部分迷’。第三宗错误,就是无因果的观察,总是拿一时现象,推断全局。譬如勤工俭学的人,当时法华教育会找不到工做,遂说勤工俭学做不到并不能发展。又如见工人罢工,一时混乱,没有结果,就说工人罢工无效力。这正如康有为说中国贫弱和有战争是不能行共和之证一样。像这样的观察,可以叫做‘一时迷’。第四宗错误,是不观察对象的事实,每以主观所有去笼罩一切……又如主张礼教好的,见法国人活泼、好自由,遂说法国人不如中国人的文明。又如以前有人说,欧洲的机械比中国好,中国的道德比欧洲强,也不从各方面去比较是不是真的,于是开口就说西人无道德(其实西人的道德比中国人强多了)。像这类的考察,可以叫做‘主观迷’,也可说是‘信仰迷’。这四种迷惑,无论何人,总有舍不掉的。连我自己,也免不掉的。这真是思想界混乱的原因。总而言之,中国人大多数还是没有科学的头脑。我从前不信学哲学要从数学入手,到如今才懂得这句话是不错的,才知伦理学为一切科学之科学的道理。”**非常赞赏他的这种辩证观点,回信说:“四种迷,说得最为透彻。安得将你的话印刷四万万张,遍中国人每人给一张就好。”据此谈到自己的亲身体会,而且反省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四者通是犯了伦理的错误。我近来常和朋友发生剧烈的争辩,均不出四者范围。我自信我于后三者的错误尚少,惟感情一项,颇不能免。惟我的感情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些例子,乃是对人的问题。我常觉得有站在言论界上的人,我不佩服他,或发现他人格上有缺点,他发出来的议论,我便有些不大相信。以人废言,我自知这是我的一个短处,日后务要矫正。我于后三者于说话高兴时或激烈时也时常错误,不过自己却知道是错误,所谓明知故犯罢了(作文时也有)。”(两信均见《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以下各节,凡属引会员间通信语,见该书l、2、3集。)
在1921年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罗学瓒组织过长沙最初的人力车工人的罢工。一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他仍在长沙做工运工作。据说,他是l935年在浙江白区工作时牺牲的。
张昆弟(1894—1932)幼年在家乡益阳龙州小学读书时,就喜好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后因家境困难,升不起学,在家种过田。1913年考入第一师范。在校时,思想、抱负、治学和生活各方面,也都是同**等志同道合的。他的功课、品德,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因进行革命活动,1921年与蔡和森等同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回国后,即由北京党的组织派为铁路工作特派员,曾参加领导“二七”罢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仍在北方做工人工作。1928年,红军第五军团成立后,他担任政治部主任,随同贺龙一起创建湘鄂西革**据地。由于夏曦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1932年于洪湖地区被杀害。时任湘鄂西总工会党团书记。
张昆弟家中保留一本他的1917年7月31日起至10月2日止的日记,这本薄薄的日记,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年的暑假,他回家住在一所寺庙中读书。日记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段地摘抄所喜的书文。其中有《庄子》、王船山的史论、《新青年》上陈独秀的文章等,有的还夹有评论。例如批判《仁学》提倡宗教、麻醉人民,他认为宗教是世间极不平等、不自由、不自主的障碍物。
二、常到“板仓杨寓”聆教,记杨昌济讲“达化斋读书录”。
三、读书心得,各种感怀。如8月6日记:“凡事之来,须明乎自己之地位,与对面人之地位。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养成辨别是非之真识力,非吾人今日所更宜注意乎。”8月8日记:“勤勉者,天才之代用品也。天才不可靠,勤勉可靠。世人之有所成就者,无不自刻苦中来。”8月12日记:“凡一切沽名钓誉,取世俗之好之学,皆可置之;凡一切有益于己、利于国、利于人类全体之学,尽力求之。”9月12日记:“每读友人日记,令人愧惭交集。何人之日异而月不同,道德学问,蒸蒸有生气向上之势;而吾则不见其进,若或有退焉。振汝筋骨,奋汝雄心,冲决汝一切魔障,向前追进,大呼无畏,大呼猛进,为汝作先锋队焉。”
四、对时局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有6天的日记评述了当时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张勋复辟等国内外大事。8月7日写道:“近日水势日涨,各县堤垸溃决者甚多……农民终岁勤劳,所望者在此,今以天灾无情,空劳终岁,母号子哭,情终难堪,吾不知政府诸公亦念及否?无徒今日责民纳税,明日劝民输捐。”9日写道:“遇农人无不面目憔悴,有忧色焉。余对之亦不觉心为之伤。”10日又写道:“晚饭后,熊君来,闲谈甚久,多念农民之言。”
其他所记的,尚有前面已加引述的同蔡和森、**等一起“游山论道”的生活,以及自己如何锻炼体格,“与大风雨战数十分钟”,“后山露宿”等。
读了这本薄薄的日记,一位忧国忧时、热爱人民、刻苦律己、追求真理的24岁的青年,宛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本日记,不啻一面镜子,可以反映这一群团结在**周围的民族精英的精神面貌。
第一批参加新民学会的女会员向警予(1895—1928),当时就是中国先进妇女中的佼佼者。她对学会的领袖**最佩服,毛也很敬重她,以学会中有这样进步的女同志为光荣,还称赞过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创始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载有他们两人通信各一封。向警予的信是1920年6月2日从法国寄出的,这时**正在湖南开展自治运动。她在信中欣喜地写道:“到法后,联接好音,知在国内积极活动,湘事大有可望。”她转达了蔡和森的意见,希望**于“湘事定后,留湘两年”,在湖南打好学会的基础。又谈到她自己离开溆浦之后,急求前进的心情:“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餍予之所欲,奈何?计唯努力求之耳!数年后,或有以报同志。”**11月25日复信中,这样谈到学会的根本主张和自己的打算:“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教育系我职业,顿湘两年,业已决计。”鉴于妇女解放之不易、妇女人才的缺乏,信中特别提出这样的希望:“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男子教育亦然)。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外出,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向警予常写信给国内的朋友,要他们向**请教。1920年2月,给她的侄女写信说:“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的时代,正需要一班有志青年实际从事。世界潮流、社会问题,都可于报章杂志中求之,有志愿改造社会的人,不可以不注意浏览。**、陶毅(陶也是第一批女会员)这一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希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刘昂:《向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学习》,载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向警予是和蔡和森一家一起去法国的。1920年1月间,在漂洋过海的轮船中,蔡终于说服了她,抛弃原来教育救国的幻想,而倾向俄国革命和**主义。她在法国短短几个月,就读了《**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著作。向警予和蔡和森在法国结婚时,曾发表“向蔡同盟”的宣言。这种以革命思想为基础的爱情结合,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在上海工作时,他们两家住在一起。向警予协助**做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开展革命的统一战线。他们两家人,“像一家人那样共同生活,毛主席和杨开慧同志称她为大嫂。”(刘昂:《向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学习》,载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向警予是湖南溆浦人。父亲为当地富商,只望子女求学深造,“破产弗惜”。四个儿子先后出国留学。她幼年跟父兄识字。大哥向先钺留学日本,是湘西同盟会负责人。她12岁来到常德大哥家时,就看《新民丛报》和同盟会的《民报》等,喜读《木兰辞》。1914年入周南女校时,将自己的名字“俊贤”改为“警予”,取“警钟长鸣”之意,以此督促自己不断进取。在校与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同学,结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领导同学反对袁世凯卖国,登台演说,声泪俱下。她在1915年写的文章《湖南地形记》中这样说道:“风景不殊,山河犹昔,叹桃源之幽邃,渔父不逢;悼湘流之咽呜,灵均已渺。今日何日,所不悲耶?然而物极必反,异日者,恶知湖南之果不为中国之普鲁士也。”(1985年湖南版《向警予文集》第241~242、第249页。)在校时就怀有教育救国的抱负。1916年毕业前夕,注意考察社会教育状况,参观城区国民学校时,即发表“天下事之璀璨光明者,当自吾辈创造之”的感想。(1985年湖南版《向警予文集》第241~242、第249页。)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创办溆浦女校;反对女子缠足、穿耳等封建恶习,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师生亲如家人。这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后来有许多人参加了革命。五四运动时,她来到长沙,1919年下半年加入新民学会,即同蔡畅等发起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法国时,她一面做工,一面努力学习,不久便能直接阅读法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她与蔡和森等一起,在法国进行革命活动。回国后,1922年加入中国**;7月,在党的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她共撰写了40多篇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文章。这个期间,她大力开展上海的女工运动,曾领导1924年上海丝厂、烟厂的女工同盟罢工。1925年冬,被派到莫斯科学习。1927年4月回国参加了党的第五次大会,遵照**国际的决定,同陈独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会后即留在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委工作。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她坚决留在武汉,负责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一个著名的群众领袖转入地下,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她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保持党同工人、学生群众的联系。由于叛徒出卖,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在法庭上,向警予先是用中文而后用流利的法语严词责问法官: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力来审问中国的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民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不是说信仰自由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来干涉我们的信仰自由呢?法官被问得哑口无言,没有立即把向警予引渡给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反动派就发动宣传攻势,在报上大造谣言,说法国领事受了**的贿赂,包庇**员,并且组织流氓大吵大闹。后来法国政府撤换了汉口的法国领事,于4月12日把向警予引渡给武汉警备司令部。(刘昂:《向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学习》,载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她经受了各种严刑拷打,威武不屈,在狱中组织难友,坚持斗争。敌人选择5月1日杀害向警予。在去刑场的路上,敌人的殴打也不能中断她向群众演说,高呼口号。她的英勇就义,震动了武汉三镇,震动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