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1617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2]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4],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舍。

  [2]君:这里指诗人自己。

  [3]尔:如此。

  [4]真意:真正的乐趣。这里指顺乎自然的乐趣。

  【赏析】

  这是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四句描述了作者远离官场,断绝世俗交往,并且自问自答,谈自己远离仕途的感受,那就是“心远地自偏”。断绝了与官场世俗之间的关系之后,尽管身处“人境”,也会觉得自己地处偏僻的地方。

  接下来四句借景抒情,每一句都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心情和闲居乡野的乐趣,从而更否定了以前那种污浊的官场生活。尤其是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最后两句非常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到悠闲的乡下,这里面有一种真正的人生乐趣,但是这种乐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以这两句收尾,使全诗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1]善养士,志在报强嬴[2]。

  招集百夫良[3],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4]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5]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6]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7]更流涕,羽奏[8]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9],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0]。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注释】

  [1]燕丹:燕王的太子,名丹。荆轲是战国时著名的刺客,受燕丹之托,去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后被处死。

  [2]强嬴:指暴虐的秦朝。嬴,秦王的姓氏。

  [3]百夫良:百里挑一的雄俊之士。

  [4]素骥:白马。

  [5]饮饯:饮酒饯行。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凄凉。

  [8]羽奏:羽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慷慨。

  [9]顾:回头。

  [10]怔营:惊恐不安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咏史诗的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边叙事边抒情。本文也是如此。

  开头四句是引子,作者描述了燕丹为了报仇招募了荆轲。接下来着重描写送别的场面,篇幅占了全篇的一半以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极力赞扬荆轲的那种不负知己、敢于牺牲的侠义精神。荆轲在途中的情形只用了四句,最后献图失败的描写只用了两句,这些都不是本诗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最后四句抒发了对荆轲的惋惜和崇敬,同时暗含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悲愤。

  陶渊明写作这首诗时,正值晋朝与南朝宋的更迭之际,他忧国忧民,便作了这样一首**悲愤的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豪情的一面。朱熹在《朱子语类》里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挽歌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1]。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2]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3]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4]同山阿。

  【注释】

  [1]嶕峣:**的样子。

  [2]幽室:墓穴。

  [3]向:当初。

  [4]托体:寄托身体。

  【赏析】

  挽歌原本是挽柩发丧的时候所唱的歌,是哀悼死者的歌。后来,人们会在亲朋好友死后作挽歌以示哀悼。本篇是陶渊明作的挽歌的第三篇,是作者生前写给自己的挽歌。在前两篇中作者描述了人刚死的时候和即将发丧的时候的情景,本篇描述了发丧和下葬时候的情景。

  这首挽歌流畅、豁达,尤其是最后两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引用过,意思是:或许亲戚们还留有一些悲伤,其他人停止了挽歌也就没什么好悲伤的了。人死了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是把身体寄托到山里罢了。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