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667
  登池上楼

  谢灵运[1]

  潜虬[2]媚幽姿,飞鸿[3]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4]渊沉。

  进德[5]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6],卧疴[7]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8],褰开[9]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10]。

  初景革绪风[11],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12],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1]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著名诗人,因小时候寄养他处,故小名“客儿”,后来人称谢客。其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因此袭封康乐公。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一生著述甚丰,原有集二十卷,后来佚失。明朝有人整理出《谢康乐集》。

  [2]潜虬:潜伏的龙。

  [3]飞鸿:天上的鸿雁。

  [4]怍:愧对。

  [5]进德:为官立德。

  [6]穷海:偏远的滨海之地。

  [7]卧疴:卧病在床。

  [8]昧节候:不知道季节变换。

  [9]褰开:打开窗户。

  [10]岖嵚:山势险峻。

  [11]绪风:冬天寒冷的残风。

  [12]豳歌:出自《诗·豳风·七月》。豳,古代地名,在今陕西郴县。

  【赏析】

  这首诗是谢灵运作品中传诵最广的一篇。当时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大病初愈的他登上高楼观景,写下此诗。

  在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抑郁的心情和对放任偏远地区的不满情绪。登高望远本打算缓解郁闷,没想到满目的**更增加了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意思是: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时间过的漫长,难以安心。真正有德的隐士,不追逐名利、不随波逐流,所以能安心处世,没有烦恼。这两句诗中既表明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向古人学习,决心归隐。在写下这首诗半年之后,他果真就辞官归隐了。

  南北朝选篇

  拟咏怀

  庾信[1]

  寻思万户侯,中夜[2]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3],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4]连珠下,萤飘碎火[5]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6]?

  【注释】

  [1]庾信:字子山,因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因此又称“庾开府”,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担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是宫体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庾子山集》。庾信的《拟咏怀》是模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组诗,共二十七首。本首原列第十八,描写了诗人眼见自己年事日高,却滞留异国,不能建功立业的忧伤。

  [2]中夜:半夜。这里是说诗人夜不能寐。

  [3]梦蝴蝶:据《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竟然分不清在梦中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4]露泣:意为露珠下落,就好像是在哭泣流泪一般。

  [5]碎火:形容萤火点点的样子。

  [6]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易经·系辞》里有“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话,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古人虽有“乐天知命”的古训,但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还是忍不住忧伤。

  【赏析】

  诗人虽然名义上是车骑将军,更兼仪同三司的显要官职,但实际上是既没有实权,又没有俸禄,反而落得生活贫困,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这首诗的手法和阮籍《咏怀诗》之《夜中不能寐》相近,只写出了深深的忧愁之情,但并没有明说因何忧愁。诗人自负其才,本以为能建功立业,博得万户侯的功名,孰料如今却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比起阮籍来,诗人的心情更加痛苦。最后两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虽然也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但内心的忧思还是不能得以排遣。

  拟行路难

  其六

  鲍照[1]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2]垂羽翼[3]?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4]。

  【注释】

  [1]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寒,早年从事过农耕,后来任前军参军。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朝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有《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2]蹀躞:小步行走。

  [3]垂羽翼:垂头丧气。

  [4]孤且直:出身贫寒而且正直。孤,出身贫寒,没有势力。

  【赏析】

  作者出身贫寒,并且为人正直,因此不能被官场所容,只得辞官归家。这首诗中正是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痛斥。

  开头作者先写了自己的愤怒“拔剑击柱长叹息”,后又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于是辞官归家。有两句是描写归家之后的情景,每日与亲人在一起,哄孩子玩耍,看妇人织布。既表达了一种不同于肮脏官场的温馨,也透露出一种无奈。最后两句是本诗画龙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最广为流传的名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既有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埋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1]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2]。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3],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4],宫雉[5]正相望。

  金波[6]丽鳷鹊[7]。玉绳[8]低建章[9]。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10]阳。

  驰晖[11]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12],寥廓[13]已高翔。

  【注释】

  [1]谢朓: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名门望族,与谢灵运同族,被称为“小谢”。曾担任宣城太守,所以后世称其为“谢宣城”。后因拒绝参与萧遥光谋反,被诬陷死于狱中。其山水诗有很高的成就,风格清峻,声律和谐,是当时永明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二百多首。

  [2]未央:不已,未尽。

  [3]耿耿:明亮的样子。

  [4]京室:指京都。

  [5]宫雉:宫墙。

  [6]金波:指月亮。

  [7]鳷鹊:传说中的鸟名。汉代甘泉宫外有鳷鹊观。

  [8]玉绳:星星的名字。

  [9]建章:宫殿名字。与上文“鳷鹊”都是代指宫殿。

  [10]昭丘:楚昭王的坟墓。此墓位于荆州当阳,所以这里用昭丘借指荆州。

  [11]驰晖:太阳。

  [12]罻罗者:张设罗网的人。这里指陷害自己的人。

  [13]寥廓:广阔的天空。

  【赏析】

  据《南齐书·谢朓传》记载:当年谢朓因为文采非凡深得萧子隆赏识,这引起了长史王秀之的嫉妒,因此上书齐武王对谢朓加以诬陷。齐武王下令让谢朓还京,谢朓在还京途中作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萧子隆和同府幕僚的怀念,以及对造谣诬陷者的愤慨。

  前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奠定了本文悲壮的格调,下面通过描写离开荆州,返回京城途中见到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心情。此诗笔力遒劲,非常洒脱,尤其是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意思是,告诉那些陷害自己的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这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不屑。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