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8219
一蟹不如一蟹选自《艾子杂说》
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也。”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彭越也。”艾子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艾子在海滩上散步,看见一种动物身体又圆又扁,还长有许多脚。便询问在此地居住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当地人告诉他:“这是梭子蟹。”
接着他又看见一种扁圆多脚的动物,而形体略小,就又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人家回答说:“这是螃蟹呀。”
后来艾子又看见一种动物,样子都和先前所看见的一样,只是更小一些,便再次询问。人家告诉他:“这是彭越呀。”
艾子听了,长叹一口气,说道:“为啥一蟹不如一蟹呢?”
营丘书生选自《艾子杂说》
营丘士性不通慧,好析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骆驼之后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以回避,以借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耳。”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惊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妨鸟鹊之巢哉?”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索也。抑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营丘这地方有个读书人,天生喜欢跟人争论,却不通达事理,常把无理说成有理。
一天,他去访问艾子,问道:“大车下面和骆驼的脖颈上都要挂个铃铛,那是什么缘故?”
艾子告诉他:“大车和骆驼都比较庞大,又常在夜间行路,遇到路窄的地方容易出事故,所以挂个铃铛,借助铃声,双方能够及时互相让路。”
这读书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有铃铛,难道也是为了夜间走路相互避让吗?”
艾子说:“你这人真是不通事理!鸟雀一般都喜欢在高处筑巢,粪便落得满地都是。佛塔上之所以挂有铃铛,就是怕鸟雀在上面筑巢;风一吹,铃铛响了,自然就会把鸟雀赶走了。这怎么能跟大车骆驼相比呢?”
读书人又问:“那打猎时用的鹰和鹞,它们去捉鸟雀的时候,尾巴上也系着铃铛,难道是怕鸟雀在它们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大笑道:“见过不通事理的,可没见过你这么不通事理的!那鹰鹞飞出去捉鸟雀,有时钻到林子里,拴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绊住,那么只要它一拍翅膀,铃铛就会响,人们就能循着这铃声去找它。这怎么能说是怕鸟雀在它的尾巴上筑巢呢?”
读书人还不甘休,接着又说:“我曾见出大丧时走在前面的挽歌郎,手里摇着铃铛,嘴里唱着歌,以前不懂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才明白这是担心脚上被树枝绊住,以便他人寻找。但不知这挽歌郎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
艾子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就说:“挽歌郎那是给死人开路的,因为死者生前和人说话总故意刁难,所以摇摇铃铛让死尸开开心!”
秀才康了选自《遁斋闲览·谐噱》
柳冕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仆夫误犯辄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亟遣仆视之。须臾仆还,冕即迎问曰:“我得否乎?”仆应曰:“秀才‘康’了也!”
有个叫柳冕的秀才,忌讳特别多。应举考试,同考场的考生跟他闲聊,如果无意中说了“落”字,他也会登时变脸,臭骂人家一顿;如果是仆人不小心犯了忌讳,他更是棍棒相加,所以仆人即使说“安乐(落)”也要避讳,改说成“安康”。有一天,秀才忽然听说放榜了,急忙打发仆人去看榜单,等去的人一回来,他赶紧迎上去问:“我中了没有?”仆人说:“秀才您‘康’了!”
痴人说梦选自《冷斋夜话》
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有个叫僧伽的和尚,唐朝龙朔年间在江淮一带游历,行踪诡异。有人问他:“您姓什么?”和尚说:“我姓何。”人家又问:“是哪国人?”他回答:“何国人。”僧伽死后,大书法家李邕替他写碑文,不懂得他当年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便在他的生平里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是对痴人说梦话啊。
鹤亦败道选自《冷斋夜话》
刘渊材迂阔好怪,尝畜两鹤,客至,指以夸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而此胎生。”语未卒,园丁报曰:“此鹤夜产一卵,大如梨。”渊材面发赤,诃曰:“敢谤鹤也。”卒去,鹤辄两展其胫伏地,渊材讶之,以杖惊使起,忽诞一卵。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
刘渊材性情迂腐,喜好怪诞。他曾经养了两只鹤,每逢有客人来,都会指着鹤夸耀一番:“这是仙鸟啊!凡禽鸟都是卵生,而它却是胎生的。”他的话还没说完,园丁来报:“一只鹤夜里生了一只蛋,跟梨子一般大。”
刘渊材满脸通红地喝斥道:“你竟敢诽谤仙鹤!”随后和客人一同去察看,鹤正展开翅膀,趴在地上。刘渊材万分惊讶,用手杖去惊吓它,想叫它站起来。不料鹤忽然又生了一只蛋。刘渊材叹了一口气,说:“如今仙鹤也败坏仙道呀!”
飞蛾扑火选自《田间书》
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然,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膏火!今有蹈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
林某人夜晚和客人对坐,有种翅膀上带粉的东西,绕着蜡烛飞来飞去。用扇子驱赶它,刚赶走又飞了回来,这样重复了七八次,飞蛾最终被烧得焦头烂额,可还是扑打着翅膀,直到死了才停止,没有人不笑它愚蠢的。
世人追逐的声色利欲,又何曾不是这油脂之火!现今投入其中而不迟疑的,失去了性命却不后悔的人,难道能免于像这虫子一样被讥笑吗?
二叟同钓选自《田间书·杂言》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多而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邪?”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其数鱼。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一条溪流,看见有两位老者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老头得到的鱼很多,而且很轻易地就能钓到。乙老头一天下来一无所获。他便扔下钓竿问甲老头:“咱们用的鱼饵一样,又同在一个溪流里钓鱼,为什么得失差别这么大?”
甲老头回答道:“我开始下鱼钩钓鱼时,只想着把鱼钩下好,心里并不惦记着怎么钓上鱼来。所以我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也不觉得我是要钓上它,于是就安心地吃鱼饵,所以就容易上钩了。您一门心思只想着钓上鱼来,眼睛盯着鱼,神态一会儿一个样儿,鱼自然就吓跑了,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老头按照他教的去做,一连钓到了好几条鱼。
墨鱼自蔽选自《田间书·杂言》
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大海里有一种动物,长的样子很像一个拳头,人们叫它墨斗鱼。它的肚子里有个墨囊,在水中游动的时候,就会放出墨汁来遮蔽自己的身体,所以捕捉它的人,常常循着墨汁的踪迹去捕捉它。
唉!墨鱼靠墨汁掩藏自己的身体,自以为很得计,却不知渔民正是根据它的这一特点来捕捉它。墨鱼自以为很得意的地方,却成了它自寻灾祸的祸根。那些凭借小聪明行事的人,也可以此为鉴了。
义鹊选自《田间书·杂言》
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其母一为鸷鸟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至一处哺之,若其子然。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粗壮的大树,要用两只手合围才能抱得住。树上住着两只喜鹊,各自筑巢生了小喜鹊。有一天,其中一窝小喜鹊的妈妈被老鹰叼走了。小喜鹊嗷嗷待哺,却失去了母亲,悲伤地鸣叫着。另一窝小喜鹊的妈妈正在喂食,听到它们的叫声,顿生怜悯,便飞过去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衔到自己窝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一同养育。
秦士好古选自《事林广记》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有一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田易之。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箠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既而又有人持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造,盖商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秦朝有个读书人,好古成癖,不管价格多贵的古物,都要买下收藏。一天,有人夹着一卷破席子登门,夸耀说:“当年鲁哀公设席赐坐询问孔子政事,我拿来的正是孔子所坐过的那张席子。”秦氏便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换下了这卷破席。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拿了根拐杖来卖给他,宣称这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当年为躲避狄人侵犯,率众离开时所持的手杖。论起年代,比孔子坐过的席子还要早上好几百年。秦氏把家中的钱财尽数付给他。几天后,又有人端着一只破碗对他说:“您收的席子和手杖,都不算古,请看我带来的这只碗,这可是夏桀时造的,比周代早多了。”秦氏以为,这下可得着旷世稀有的古物了,于是出让自己所居住的宅院,买下这只碗。这三件宝贝到手了,可家里的财物田地全都用完了,吃穿没有着落。因为喜好古物,他还舍不得这三件东西,于是就披上哀公之席,拄着太公的拐杖,拿着夏桀时的碗,沿街乞讨,嘴里还不停地叫嚷着:“列位供养衣食的乡亲父老,谁有姜太公的九府古钱,赏我一文吧!”
更渡一遭选自《桯史》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从前,有个人捉到一只鳖,想煮熟了吃肉喝汤,滋补身体,但又不愿意落个杀生的恶名。他用猛火把锅里的水烧开,在锅上搭了一根细竹棍儿当桥,然后慈眉善目地对鳖说:“如果你能爬过这座桥,我就把你放回河里。”鳖明知他用诡计骗自己,但为了活命,还是冒着危险往前爬,极其勉强地爬了过去。这个人又说:“你真是有本事,好极了!你再爬一回,我还想看看。”
售胝足之药选自《桯史》
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或笑其不根,闻于上,召而罪之。既而宥其愚,及出,乃复增四字曰:“曾经宣唤。”
从前有人在集市上售卖专治脚趼的药,在门上高挂一块“供御”的招牌,人们嘲笑他不诚实。皇帝知道后,派人把他叫进宫来投入监狱,准备治罪,不久遇大赦又被放出来。这人回到家中重操旧业,在招牌上增加了“曾经宣唤”四个字,以此做广告。
元明清寓言
囫囵吞枣选自《湛渊静语》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有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一个年纪大些的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处。”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想了很久,突然说道:“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就不会伤到牙齿了。”
一个人听了,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一颗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良桐之琴选自《郁离子·千里马》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有位名叫工之侨的制琴技师,得到了一块质地优良的梧桐木,精心制成了一张琴。安上弦一弹奏,琴声叮咚作响,如金玉百鸣,动听极了。工之侨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的好琴,就把它献给了朝廷的乐官。乐官让乐工来鉴定,乐工一看,摇头说:“这张琴不是古琴!”于是就把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回到家中,请漆匠在琴身上弄出一条条断纹,又请刻工在琴身上刻了古字,随后用匣装好,埋进土里。一年后,他从地下挖出琴来,带到市场售卖。一个富人用百金买了下来,当做珍宝献给朝廷。那些乐工们相互传看,连声称赞道:“这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蜀贾卖药选自《郁离子·千里马》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趁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蜀地有三个商人在街上卖药材。
其中一个商人,专门收购上等药材,根据药材的收购价来决定卖出的价格,从不虚报价格,也不过多谋取利益。
另一个商人,药材无论好坏都收购,卖出的价格高低不等,只看顾客要求,用不同的药材来应对,出价高的就给好药材,出价低的就给劣等药材。
还有一个商人,不收好药材,专门收购大量劣等货。卖药时价钱也很低,客户要求多加点药就多加点,从不争执。因此,顾客都争相去他那里买药。他家的门坎都被踩得一月一换。
这第三个商人,一年多便成了大富翁。那个药材无论好坏都卖的商人,顾客相对少一些,但两年后也变得很富足。只有那专门贩卖好药材的人,白天的店铺也好像夜晚一样冷清,收入不理想,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鸲鹆噪虎选自《郁离子·千里马》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在女几山喜鹊筑巢的地方,有只老虎从朴树丛里蹿出来,喜鹊群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八哥听见叫声,也跟着瞎嚷嚷。寒鸦听了就问喜鹊:“老虎是在地上活动的,它能把你们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大声叫嚷?”喜鹊说:“因为它呼啸能生风,我担心会把我的巢穴颠毁了,所以叫嚷着好让它尽早离开。”寒鸦又问八哥,八哥无话可说。寒鸦笑了笑,说:“喜鹊在树梢上筑巢,担心风吹草动,所以害怕老虎出没;而你们住在山洞里,为什么也应声乱叫呢?”
九尾狐选自《郁离子·鲁般》
青邱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骷髅而戴之,以拜北斗,而徼福于上帝。遂往造共之台,以临九邱。九邱十薮之狐毕集,登羽山而人舞焉。有老狈见而谓之曰:“若之所戴者死人之骷髅也。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是为骷髅。骷髅之无知,与瓦砾无异,而其腥秽,瓦砾之所不有,不可戴也。吾闻鬼神好馨香而悦明德,腥臊秽恶不可闻也,而况敢以渎上帝。帝怒不可犯也,弗悔,若必受烈祸。”行未至阏伯之墟,猎人邀而伐之,攒弩以射其戴骷髅者,九尾之狐死。
青丘山上住着一头九尾狐狸,想要施展妖术,便找来一个骷髅戴在头上作装饰,向北斗星朝拜,祈求天帝赐福。随后在山巅上筑起一座高台,把各山各湖的同类都召集过来。然后登上羽山,像人一样手舞足蹈。
有一只老狈告诫九尾狐:“你戴的不过是死人的骨头。人死后,肉腐烂化为泥土,只留下枯骨,这便是骷髅。骷髅完全无知,跟瓦片碎石没什么两样,却又腥又脏,连瓦片碎石都不如,绝不能戴在头上,而你却敢用它来亵渎天帝!天帝是不可冒犯的,倘若不改悔,必遭大祸啊!”
九尾狐没有听从老狈的话,仍旧顶着骷髅到处乱跑。它还没有走到阏伯山,便遭遇到猎人。猎人们集中弓弩向九尾狐射箭,九尾狐便一命呜呼了。
南山之蛟选自《郁离子·鲁般》
汉愍帝之季年,东都大旱,野草皆焦,昆明之池竭。洛巫谓其父老曰:“南山之湫灵物,可起也。”父老曰:“是蛟也,弗可用也,虽得雨必有后忧。”众曰:“今旱极矣,人如坐炉炭,朝不谋夕,其暇计后忧乎?”乃召洛巫与如湫,祷而起之。酒未毕三奠,蛟蜿蜒出,有风随之,飕飕然山谷皆殷,有顷雷雨大至,木尽拔,弥三日不止,伊、洛、瀍、涧皆溢,东都大困,始悔不用其父老之言。
东汉末年,东都洛阳遭遇了一场旱灾,野外的草木都枯焦了,巨大的昆明池也变干了。洛阳的神巫对乡村主事的老人说:“南山有一个大水池,住着一个能兴云作雨的神物,可以请它出来解救旱情。”
有位老人说:“那东西是蛟龙啊!不能请它来抗旱。请了它,即使得以降雨,也是后患无穷。”众人却说:“如今天旱到了极点,人人都像坐在炭火炉里似的,朝不保夕,哪里还有闲工夫去考虑以后的忧患?”
于是,人们请来神巫,跟他们一道去向蛟龙祈祷,请它出来。祭礼还没有完毕,蛟龙便弯弯曲曲地爬出来,伴随着一阵阴森森的冷风,吹得山摇地动。不一会儿就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风将树木连根拔起,大雨下了三天也不见停歇,伊水、洛水、瀍水、涧水猛涨,河水泛滥成灾,洛阳遭受了极大的灾难。这时,人们才后悔没有听从那位老人的话。
象虎选自《郁离子·鲁般》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有个楚国人,深受狐狸的祸害,用尽各种办法想逮住狐狸,都没有成功。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老虎是百兽之王,凡天下野兽,见了它吓得魂都没了,都趴在地上乖乖等死。”楚国人就请人做了个老虎的模型,在外面蒙上一张虎皮,放在窗子下面。有天狐狸来了,一见这东西吓得惨叫一声,跌倒在地上。
又有一天,一头野猪闯进田地里糟蹋庄稼。楚国人吩咐人把象虎悄悄埋伏在田边的草丛里,又让他儿子拿着戈在大路旁把守,伺机捉猪。剩下的人到地里赶猪。地里的人一喊,野猪就逃到草丛里,一下撞到了象虎,又反身逃到大路上,被把守的人捉个正着。
有了前两次的成功经历,楚国人高兴极了,以为象虎对付野兽已经天下无敌。正巧这时野地里又出现了像马一样的动物,他就顶着象虎过去了。有人上前阻止道:“这是一只駮啊!连真正的老虎都不是它的对手,你去了也会吃亏的!”心骄气盛的楚国人根本听不进去。当他刚一靠近,那头駮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朝他扑过来,抓住他便咬,脑袋都被撕裂了,楚国人也死了。
蟾蜍与蚵蚾选自《郁离子·鲁般》
蟾蜍游于泱瀼之泽,蚵蚾以其族见,喜其类己也,欲与俱入月,使鼁呼之,问曰:“彼何食?”曰:“彼宅于月中,身栖桂树之阴,餐泰和之淳精,吸风露之华滋,他无所食也。”蚵蚾曰:“若是则予不能从矣。予处泱瀼之中,一日而三饱,予焉能从彼单栖于漻漻,枵其胃肠而吸饮风露乎?”问其食,不对。鼁复命,使返而窥之,是方据溷而食其蛆,盐粪汁而饮之,满腹然后出,肭肭然。鼁返曰:“彼之食,溷蛆与粪汁也,不可一日无也,而焉能从子?”蟾蜍蹙额而咍曰:“呜呼!予何罪乎,而生与此物类也!”
月宫里的蟾蜍到一个浅水湖里玩耍。蚵蚾是蟾蜍的同类,就带着全家去拜见蟾蜍。蟾蜍见到与自己形貌相似的蚵蚾异常亲切,想让它们一同到月宫里生活。蟾蜍便派手下去召唤蚵蚾。
蚵蚾向那手下询问:“蟾蜍吃什么?”手下说:“蟾蜍住在月宫里,栖息在月桂的浓荫下,吃着宇宙间最纯美的精华,喝着风云雨露酿制的华美汁液。此外便不吃什么了。”
蚵蚾一听,低头说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便不能跟随它去了。我生活在这浅水的沼泽里,一日三餐少不了,怎么能跟随它住在那空荡冷清的地方,而且空着肚子去喝北风、饮露水呢?”手下问蚵蚾平日吃些什么,未得到答复,于是回去报告了蟾蜍。
蟾蜍又派它回去暗地观察蚵蚾的行踪,却见那蚵蚾盘踞在厕所里吃粪池里的蛆虫,咕咕吸食着粪汁,肚子撑得圆滚滚的才出来,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手下马上回来报告说:“那蚵蚾吃的是厕所里的蛆虫,喝的是粪池里的汁水,每天都少不了,它们又怎能跟随您到月宫去呢?”
蟾蜍听了,皱着眉头叹息道:“唉!我有什么罪过啊,却生来跟这样的东西形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