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研究会和邵飘萍

作者:李锐 | 字数:4899
  1918年8月,**到北京后,为解决生活开销,由杨昌济的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职务是在红楼第二阅览室管理报刊,并登记阅览者的姓名。虽然待遇菲薄,工作琐碎,但确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已置身于北京大学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堡垒之中。

  自从在长沙当新军的列兵起,毛就养成了良好的读报习惯,现在更是如鱼得水了。北大这个阅览室当然比第一师范的要丰富得多,他可以广泛阅读京、津、沪和全国的重要报刊,进而研究各种学说。同时,可以经常旁听北大的有兴趣的课程,参加学校设立的各种学术团体的活动。这里值得一述的是参加新闻学研究会,这跟他早年就极其重视新闻报纸的作用大有关系。

  蔡元培在北大时,治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听其自由发展”。校内各种新文化活动,他都予以支持。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蔡元培被选为会长,亲自为该会制定了8条简章,其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之范围、采集、编辑、选题,以及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讯社之组织。研究会每周都有讲课活动,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为主任导师,讲授新闻学原理;邵飘萍为兼任导师,讲授办报经验。研究会还办了一种《新闻周刊》,由会员撰写稿件,作为实习阵地。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称该会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该刊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纸”。**获得听讲半年的证书。他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直到1974年,81岁的**会见外宾时,还曾提到邵飘萍其人。(罗章龙:《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邵振青》,《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4期。)

  邵飘萍(1884—1926),名振青,浙江金华人,为我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和著名报人,兼主笔、记者、经营和教学于一身,为新闻界的全才。他14岁中秀才,18岁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青年时,从崇拜康、梁到崇拜孙中山。1912年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一年后即因反对袁世凯而被查封,其间曾3次入狱。1914年赴日留学,组织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各报发稿,揭发日本侵华野心和“二十一条”真相。1916年春,应上海新闻界电邀回国,先在《申报》、《时事新报》、《时报》等担任主笔,继应聘为《申报》长驻北京记者,为该报日拍新闻专电。1918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为国内第一个通讯社,以消息准确迅速蜚声海内,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因此得以提高。同年创办著名日报《京报》,宣传十月革命,传播社会主义,支持南方革命政策。五四运动时,《京报》发挥其“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的宗旨,揭发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被下令查封。邵本人被通缉,流亡日本。仍从事新闻事业,并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回国,复刊《京报》,在平民大学执教,办报学系。遇大事,邵必亲自采访,尤重视副刊,《京报》副刊达12种,实兼日报与杂志两长。副刊中最著名的有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西北周刊》更给冯玉祥以直接影响。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京报》成为讨伐段政府的舆论阵地。4月,段失势出走,奉军进驻北京。4月26日,邵飘萍以“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综观一生,邵飘萍首先是一个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以报纸和新闻作手段,鼓吹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的勇敢战士和报人,他敢于冲锋陷阵,不畏任何**,终于以身殉职。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时,他在编辑室大书“铁肩辣手”几个字,勉励同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确实一生实践了这10个字。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担任导师时,他已有自己的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向会员系统地传授有关报纸的作用、任务,以及如何组稿、采访、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整套业务知识,并且介绍国内报界和世界各重要通讯社的情况。他非常强调新闻的作用,认为“新闻是社会的耳目”,“与社会有莫大关系。报纸的任务就是供给新闻,代表舆论,提倡道德,传播知识,协助工商业的发达”等。他强调新闻之第一要义为“确实”,尊重事实,摒除偏见,反对以讹传讹,颠倒是非,尤反对刊登黄色新闻。他以自己多年办报和当记者的经验,帮助学会的《新闻周刊》,将一个星期之内国内外各种重要新闻,做出系统的记载,并加评论。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现身说法的实际经验,其人格力量和辣手文章,当然给学员以深刻影响。

  此外,邵飘萍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早宣传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学说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少数人之一。他在新闻学研究会的教学活动中,也贯彻了他这方面的思想观点。1919年,他还将自己在日本学习所得,编成两本当时最符合形势需要的书,一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一为《新俄国之研究》。前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风行一时。上编为《社会主义之概念与历史》,其中《德国社会主义发达》一章,详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学说:“彼两人之著书,对于现在之社会经济状态,下深刻之批评。明示社会发达之倾向,社会主义社会有必然实现之趋向,而说明真理之路。其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成为近世社会主义运动之中心色彩。”又介绍《**宣言》:“此宣言之内容,至今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社会主义,每引证之,以为立说之张本,实于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占重要之地位。”“其有名之语曰:‘由来一切社会之历史,阶级斗争之历史也!’”继又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自马克思此书出世,从前空想的社会主义,至是乃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且供给实行方面,为德国社会**主义党之党纲。”此书下编分述6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概要: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修正”,无政府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介绍布尔什维主义说:“此即日人所译为‘过激派’者,而日本研究社会主义之学者,则以此种新造名词为杜撰,且指为‘故意的曲解’。偶见我国某报之评论,竟又将‘过激’两字,如八股破题,加以咬嚼,谓‘激而曰过’,又曰‘激已不可,而况过乎!’”“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宣告成功”。“据悉,劳农政府已对我国宣言,抛弃其旧俄帝国在华所得权利。我国政府虽无何等表示,然已觉研究俄事之急要”。《新俄国之研究》一书出版后,即销售一空。这两本书,想来当年**是极可能读到过的。

  五四运动时期,在湖南从事学生运动、驱张运动、新文化运动、湖南自治运动和后来的工人运动时,**十分注意运用新闻报刊做武器,或自己办刊物,办通讯社,或利用报纸,充当记者。这无疑同参加新闻研究会的半年活动,以及邵飘萍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这表现在五四运动时期以下一系列活动:在长沙主办《湘江评论》周刊,自己撰稿,当编辑,做校对,跑印刷厂;《湘江评论》被查封后,接着主编《新湖南》周刊;又被封后,就当时有关事件,向湖南《大公报》接连投稿。驱张运动时,无法利用长沙的报纸,直接向京、沪报纸投寄文稿,揭发张敬尧的祸湘罪行;为扩大驱张运动在全国的影响,在北京办平民通讯社,从编写稿件到油印发行,一手包办;又协助彭璜在上海办《天问》周刊。湖南自治运动时,创办著名的文化书社,在全省推销报刊书籍;支持何叔衡等办《湖南通俗报》;同湖南《大公报》的负责人结成同盟军,在该报接连发表10篇檄文;还充当该报的特约记者,为蔡元培、罗素等人来长沙讲演时做记录,记录稿随即在报纸发表。从事工人运动时,湖南《大公报》仍一直是工人运动的宣传阵地。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多年之后,**还要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而且终生不忘其人。(转引自汤修慧:《一代报人——邵飘萍》(汤为邵的夫人),载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6辑。)这里须要一说**同蔡元培的关系。毛认识蔡,当年渊源于教师杨昌济。杨昌济在英国留学时,蔡元培在德国留学,他们是研究伦理学和哲学的同道,当时就有交往。杨在第一师范学校讲授伦理学,用的课本即蔡自日文翻译的德国泡尔生著《伦理学原理》。大家知道,这本书曾对**发生过很大影响。1918年春,杨受蔡之聘到北大教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蔡元培是发起人之一。**到北京后,到北大图书馆当了个小职员,就直接认识蔡元培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时,毛同新民学会的会员一同邀请蔡元培、胡适等名流座谈,“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求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问题”。除开新闻学研究会外,毛还参加过北大哲学研究会和平民教育演讲团的活动。哲学研究会为杨昌济、胡适等发起,蔡元培是该会领导人,宗旨是“研究东西诸家哲学,瀹启新知”。“**在会中曾阅读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著作,包括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著作”(高平叔:《蔡元培与**》,《群言》1986年第2期。)。由李大钊的介绍,**加入过少年中国学会。“蔡元培曾热衷过无政府主义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对该会倡办的工读互助团,很是赞赏,具名领衔发起。毛当年也曾热衷于工读生活,有过这方面的理想。杨昌济于1920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后,**为杨家操办丧事,蔡元培给予杨的遗孤极大关注,蔡元培、章士钊等29人具名的讣告启事,为“其遗属谋集资以裨生活”,**列名其中。蔡还同马寅初、胡适、陶孟和4人联名启事,向北大师生征集赙赠,资助遗孤,以便家属扶枢返乡安葬。**在长沙举办文化书社等事业和革命活动时,杨昌济的夫人曾慨然献出这笔赙金,供她的女婿做活动的经费。

  1920年10月,湖南教育学会举办“学术讲演会”,邀请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恒、张东荪,以及杜威、罗素等人来湘讲演。**曾为湖南《大公报》担任讲演的记录。蔡元培一共讲了12次之多,其中有两篇是**记录的,都在报上刊登,署名“蔡孑民讲,**记”。一篇是《对于学生的希望》,一篇是《美术的价值》。蔡认为得到美术的陶融,或养成一种高尚活泼的人生观。其价值在复杂而统一,如人体之美;可改造自然;感情的具体表现,如伯牙抚琴,可以通志;能提高科学研究的兴味,如光线之美之于光学;可以代替宗教。《对于学生的希望》,是鼓励学生继承五四精神,走向社会,并结合群众运动的。最后说:“吾在教育界当差二十多年了,吾从没有反对过学生,吾只希望学生能有各方面的了解和觉悟,事事为有意识有计划的进行,就好极了。”

  **创办自修大学,蔡元培极力支持,并应聘为名誉校董。收到《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之后,“欢喜得了不得”!立即写了一篇《湖南自修大学的介绍与说明》的长文,发表于《新教育》第5卷第1期。认为这所大学“注重研究,注重图书馆、实验室,全与我的理想相合”。“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其诸可以为各省有新设大学之模范者与”。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蔡元培曾迅即进行营救,联合几位知名人士打电报给国民党政府湖南省主席何键,要求保释。何得电后,即将杨枪杀,然后复电,推说电报来迟。

  1936年下半年,为推动国民党抗战,发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8月25日,中国**公开发表致国民党书。**于9月22日写了一封信给蔡元培。信的开头即说:“五四运动时期,北大课堂、旧京集会、湘城讲座,数聆先生之崇论宏议,不期忽忽20年矣!”信尾这样动情地说道:“先生其将不令数千里外曾聆教益之人,稍稍减杀其欢跃之情而更增之以至于无已乎?”

  蔡元培是国民党内著名的**人士,“九一八”后,坚决主张抗日。为反对屠杀和营救革命志士,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9年居香港时,曾仔细阅读《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并撰写札记。

  1940年2月间,由**等发起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上,蔡元培都被推为名誉主席团。同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特向其家属致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1962年春,蔡元培的儿子蔡无忌在北京参加一次中央举行的招待会,陈毅特领他去见**。**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你的父亲真是好人。”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